转自浙江在线"虚实言"博客
一、有必要重新认识上世纪50、60、7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
谈起上山下乡,今人的态度几乎都是全盘否定,认为它整整耽误了一代人的青春,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让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安置费就达100亿元。但是实事求是的讲,上山下乡也并非一无是处。对当时贫穷落后的农村来说却有着诸多积极意义。1600万知青下乡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进步的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愚昧迷信的农村带去了知识、文化、科技、新思想、新思路、新观念,让死气沉沉的农村为之一振;在与农民的交流与碰撞中,知识青年和农民兄弟的思想都受到了洗礼,观念都有了改变,彼此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可以说,那时是中国城乡差别最小、城乡隔膜最薄、工农关系最近的时期。对农村移风易俗、社会进步,对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父亲就是知青教育长大的)1980年代后,选择留下来的知青大多成为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尤其是教师)。而改革开放20多年来,精英向城市集中,农家子弟以跳农门为第一要务,农村人才极度匮乏。城乡差距惊人拉大,城乡二元结构强度之高世界罕见。城市人看不起农村人,农民工受尽歧视。巨大的剪刀差剥夺了农民享受国民待遇的权利,而娇生惯养的城市人却认为理所当然!这样下去必然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
二、以新思路再来一次上山下乡。
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统筹首先需要的是资金,而最终需要的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从城市回流!大学生就业难?真是天大的笑话,中国最缺的就是人才。就业难因为大家都盯着城市呢!那么为什么不到农村去,那里思贤若渴呀!可是那里没有吸引力:因为穷,因为没钱。有些大学生宁可在城市零工资就业也不愿下乡。那怎么办?农村怎么办?我说,要以新思路再来一次新的上山下乡。
之所以称之为新的上山下乡,是因为这次的上山下乡在时代背景、出发点、内涵、意义上都有了本质的不同。其实这种以城乡统筹为目的的上山下乡在某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如城市教师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城市医师须有农村坐诊经历,选配大学生村官、鼓励城市老板到农村创业等,但是零星的雨点尚不足以形成普惠农村的甘霖。国家必须出台政策,引导城市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向农村回流。现在已有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的政策,何妨将西部扩大为农村呢?现在城市的新生代对农民有着固有的歧视,而在城市这些娇生惯养的新生代却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寄生虫和啃老族,这样垮掉的一代,只有送到农村去体验几年才能够真正长大。其他像科技人员。教师、公务员、医生、文艺工作者、环保志愿者等都可以以定期轮换的模式到农村去,国家在待遇、政策上予以倾斜和鼓励,形成一次新的上山下乡热潮,必将对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起到釜底加薪的效果。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带着对9亿农民的深厚感情,城市的既得利益者,下乡去吧!
其实上山下乡政策也不是全不对,知识青年真还是很有必要到农村去接受另一种教育,去磨练意志,但不能强迫在农村扎根,判无期,比如是规定不管什么人,每个人都要去三年,三年后回城安排工作。可能那代人就不会对前途那么迷茫,到了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回忆,说不定可能是一种快乐的记忆呢。
现在的年青人是不用去农村接受再教育了,大家都说现在政策好,但,大家想过没有?现在很多年青人,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劳动教育,毕业后就待业,有的从小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总是想找些工作不累,但很赚钱的行业,这么好的差事到哪找啊?有的就根本不想就业,根本就没有劳动观念,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在家成了“啃老族”,或者“不满族”,什么事都好象别人欠了他们似的,几年下去,精神空虚,人格变异,吸毒、另类、反判,种种怪异都出现了。对于生于40、50这一代人,看着这样的下一代,不知你们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