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知青》
电视剧《知青》正在CCTV-1晚上黄金时间段播放着,反响不小。
我欢迎《知青》。
首先,我曾是一名知青,理所当然地会关注这部演知青生活的电视剧。
我的知青生活已经过去了好多年,但是,这些年来能看到的描写知青生活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仅有的几部小说,不多的几部电影、电视剧。当年,“知青”这两个字,曾牵动和影响过中国社会十余年。上上下下,城市乡村,千千万万,天南海北。当年“知青”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出了广度、幅度、深度,过后怎么就落下那么几部少得可怜的文学文艺作品呢?太少了。就是近二十年,中国人舍得在文艺娱乐上花钱了,与“知青”沾边的作品依旧不多。网上语言说,时间是一把杀猪刀。这把“万恶”的杀猪刀把当年欢蹦烂跳的知青逼进老年圈了,反映我们当年知青生活的作品咋就还这么少啊。快要来不及喽。别人怎么看,我不管,我是持聊胜于无的态度欢迎这部《知青》的。先说有了,再说多;多了,才能比较出个好坏。
其次,《知青》以其独特的视角冲击着众多的其他电视剧。
这几年,不大看电视了,不好看。大辫子宫廷戏不仅“滥”了,还有些“过”了。谍战戏、战争戏、甚至我爱看的滇西远征军的戏,都有点“叠”和“堆”的感觉。青春偶像戏,透着嗲声嗲气的矫情;家庭情感戏,总像是在给部分观众补习上课。原谅我不会给电视剧分“类”,那是因为我不仅电视剧不大认真看,就连网上的此类剧评文章也没有耐心看的缘故。我看到的电视剧里,唯有“知青戏”太少;即使有,也不过把“知青”远远地当做一个背景或道具来用的。“知青生活”在一些电视剧里几乎都成了“父辈”们的“昨天”,眼见着就要滑向老爷爷老奶奶这样的隔代人更遥远的“过去”了。看来是电视剧导演们在“定焦”生活的时候,“知青”被当做远景而“虚化”了、淡化了。
《知青》这部电视剧,主题、主流、主要画面都是知青,我欢迎。怎么也得捞了主角当当吧。
再有,《知青》一露脸,反响火爆。
几乎是从第一集开始,网上“拍砖”者众多,“骂”的不少,甚至有人“呼吁”要致信央视“停播”此剧。说的更多的是“不像”。
我在和老朋友的电话里都听到过这样的话,“怎么看怎么不像啊,咱们当年的一身土两手泥的,谁见过地里干活穿成他们那样的,他们去过农村吗?”不用说多少人看过莎士比亚就有多少个理解不同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话了,更不用说当初传出李亚鹏要饰演令狐冲时有多少人想都不想、看都不看就会说不像了。《知青》面临的是天大的难题:不是理解上的差距,电视机前稳坐着挑错找茬儿的干脆直接就是千万个老“哈姆雷特”、老“令狐冲”本人,这戏可怎么演呀。知青老人们急切地用记忆中生活的真实对照着“戏”中的“真实”,一边看,一边较真儿。我估计,原作者梁晓声应该是能“扛住”的,只可怜了那些演“知青”的小演员们啦。与这样的观众PK生活功底,要演出当年的“真实”来,不容易。
“拍砖”的多,不一定是坏事,比没人搭理强。《知青》能招来知青的关注,是电视剧的荣幸;知青因《知青》而气愤、兴奋、激动,因此在网上发文交流、议论一番,有利于老人健康。仅为此,我也欢迎《知青》。
《知青》还在播放中,还会有“砖头”砸过去的。我估计,更多的还是针对作者梁晓声的。我看过梁晓声的几本书,仅此而已。没有任何渠道见到大作家,我要也“拍砖”,只能写在这里了:电视剧《知青》,题目太大啦。
写于2012-6-8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