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从“吹鼓手”的营生,看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


  共有59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从“吹鼓手”的营生,看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皖南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4 积分:24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1/26 21:13:00
[原创]从“吹鼓手”的营生,看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9 21:56: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吹鼓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一种叫做“吹鼓手”的营生,据说那是应民间的婚、丧、嫁、娶而产生的,是一种民间古老的风俗和文化。
      我们乡间也是有吹鼓手的,吹鼓手们一般都以五六个人为一个“班子”, “班子”的乐器并不多,有唢呐、笙、笛、胡琴、鼓、钹、铜锣等。吹鼓手行当也是一种技艺,这种技艺是靠一代代艺人的传授而延续下来的。至今,那一支支流传久远的优美曲调仍保持着那种古老而遥远的韵味,以至在我们皖南地区,在那些上了年岁的乡里人心目中,他们,仍然是红白喜事中的“喇叭匠”。

      在农村,娶媳妇、招亲、抑或是张大叔续填房,乡里人是一定会请来吹鼓手助兴的。只要主人家不吝啬,吹鼓手们大凡都会很卖力。
      随着司仪的一声吆喝,吹鼓手们便上阵了,他们鼓足了两腮、摇头晃脑,唢呐声、锣鼓声应声响起,各种民乐所特有的声效依着轻快的节拍互相交融,一会儿诙谐风趣似甜言蜜语,一会儿缠缠绵绵似小鸟依人,一会儿又欢跃明快似喜笑颜开,支支曲目悦耳动听。这乐声,吹得新郎红光满面,美满和幸福充满了心头,这乐声,吹得新娘脸泛红晕,沉浸在甜蜜的憧憬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吆喝声、人们的嬉闹和欢笑声,溶入了欢庆的声乐中……。
      被喜悦挤满的小村庄里,宽广而高亢的唢呐声带着幸福、带着欢乐、带着乡间泥土那甜甜的气息在空中声声回荡……把喜庆、把祝福点染得淋漓尽致。
      吹鼓手就是这样,用他们的“卖力”、用他们的技艺,把农家人原本俗套的事儿吹欢闹了、吹吉庆了。

      在农村,老人辞世也是一定要请吹鼓手为逝者超度和送葬的,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而吹鼓手便是仪式中的主角之一了。随着司仪一声吆喝,鼓乐声便会慢慢地响起。
      那凄楚而断肠的唢呐声呜呜咽咽,时而嘹亮高亢、时而悲切低沉,似乎带着一种神明的力量,迎领着逝者的亡灵走上归途。披麻戴孝的子孙们随着凄惶的唢呐声,悲痛欲绝地抬起了灵柩,迈着沉重的步伐起程了。手捧遗像的长孙、漫天飘散的纸钱、满是忧伤和悲怆的唢呐声、半空中清脆的爆竹声、孝子贤孙们的哭泣声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礼赞,护佑着逝者走向终极的归程。
      山野中,那一阵阵尖利而哀怨的唢呐声带着孝子贤孙们的悲切撞击着厚厚的乌云,那一阵阵凄厉的唢呐声似哭似泣,把人间的哀伤送上了高高的天空……。哦!原本不幸的丧事儿被吹鼓手们捣腾得凄婉、肃穆和庄严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里人家办丧事儿也兴请吹鼓手了,不过如今的吹鼓手班子有了一个“鼓乐队”的洋名称。鼓乐队是与时俱进的,为适应城里人的排场、适应城里人的洋气,各种洋号、洋鼓、萨克斯、电子琴和音响相继加入了鼓乐队乐器的行列。不仅乐器现代了,连吹鼓的曲子也比农村的老调子时髦多了,在肃穆的灵堂前、在家眷生离死别的哭声中、在挨挨挤挤的花圈边,那《等你一万年》、《常回家看看》、《何日君再来》、《相见在明天》……等现代的流行曲调一曲接着一曲,一时气势恢弘,一时悠扬舒缓……,本来悲伤的丧事,被鼓乐手们演绎成了一场又一场诙谐而喧闹的器乐演奏会!
      在西方乐器的强势占领下,在民族乐声被埋没的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一同跟着在淹没。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水平,更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鲜明的标志。如果一个民族彻底地丢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消失。
      在当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西方强势文化无孔不入的侵袭下,无论是古典绘画、古代书法、古典建筑、古典音乐和民族的礼仪等等,都是急需保护的,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了我们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观念、艺术表现理念,还包涵了我们民族理解自然,理解人生的独到见解。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当今不仅没有抛弃的必要,反而更应彰显它的不朽价值。我们只有知古鉴今才能继往开来,才能与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让我们留住祖先传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留住我们民族的自信心、留住我们民族文化这条根吧!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  于皖南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闯北走南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6820 积分:36451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5/15 8:3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9 22:38: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得有理。现在多少民族的东西丢失了。北方的剪纸、做花馍,南方的木雕、泥塑,真正传统的技艺还有多少传承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20 8:35:00 [只看该作者]

民间艺术有传承,

时至今日遗落损,

随着时代应抢救,

民族自信有老根。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22 8:54:00 [只看该作者]

赞成楼主的文章。多少中华民族文化亟待延伸、保护和抢救?!眼见得为打造钢铁水泥城市。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被那些创造业绩者所毁灭。痛心疾首!天津有个冯骥才,文联主席。以身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文化奔走呼喊!值得尊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