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知青留下了什么


  共有459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知青留下了什么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3 18:48:00 [显示全部帖子]

当年青春遍洒处,
如今硕果丰收足,
文明传播未经意,
却已根深蒂也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4 15:54: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柳歌在2008-11-14 12:50:53的发言:

 

       1700万城市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运动,意义何在?
       我赞同中国“文革”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的金春明教授的看法,他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运动,它是逆向的,它是反现代化的。因为从社会的要求来讲,越是现代化,职业越需要分工;越现代化,农村的、农村青年的人口,就要往城市里来,现代化的过程和城市化的过程是联在一起的。”他还说:“两个差别怎么消灭?是用什么办法消灭?是把体力劳动提高到脑力劳动这个水平使它来解决,还是把少数脑力劳动拉下来,拉到工农那个水平来解决?拉下来是一种逆向的方法,是左的错误办法。而我们在六十年代,在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恰恰采取的是拉下来的办法。”

       上山下乡运动在长达十年的时间把1700万城市青年强制性地赶到农村,去与农民结合,接受再教育,第一,是一种逆向的运动,错误决策;第二,代价太大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青年付不起这样高昂的代价。

       不过,城市“知识青年”无意中在农村、在边疆播撒了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的种子,唤起了那里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理想,仅这一点,客观上有积极意义。龙行天下版主说“文明传播未经意”,可能也是这个意思吧!

就是这个意思!我从来认为作为政治运动的上山下乡应当否定,而作为参与者的知识青年却必须充分肯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5 10:10:00 [显示全部帖子]

是啊!请大家各抒己见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1/18 11:47:00 [显示全部帖子]

各抒己见!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2/5 9:28:00 [显示全部帖子]

支持这样的讨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30 9:19: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散淡闲人在2009-4-24 23:15:00的发言:

上山下乡是政治运动吗?要说是运动嘛,我看首先是经济运动.建国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的发展.在64年65年国家除了组织城市社会青年下乡外,也同时组织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下乡.目的是什么?66年河北省政府在新建我们的农场批文中,明确写到:为了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和开垦荒地.文中一句政治口号也没有.1966年6月4日唐山市<关于1966年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工作安排意见>要求全年保证800名学生上山下乡其中新疆建设兵团500名,汉沽农场200人郊区100人.这些都是文革前的事实.就是不搞文革,上山下乡也是国家一段时期的国策.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有产生就会有结束,它不是某人异想天开就有了,也不是某人一高兴就结束了的.由于文革时的国情造成了"老三届"的集体下乡,确是一大遗憾,但不搞文革,老三届的同学就都能上大学吗?就没有一个会上山下乡吗?现在我国城市学生也不能百分百的升大学,何况四十年前.有的朋友一提上山下乡就说是"文革的产物",实在是不了解知青运动的历程.诚然"老三届"现象是文革造成的,和政治运动密不可分,但把整个知青运动说成是政治运动,本人不敢苟同.说句有些人不爱听的话,有的人不过是借知青和知青运动来攻击和否定某些国家领导人和政党罢了,哪里是平心静气的去探讨"知青和知青运动"的利害得失呢.

上山下乡本身当然不是一个什么单纯的政治运动。但文革中有人把它作为政治运动去推行落实,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当然,我们很多知青当年也是自认为这是一场纯洁而伟大的政治运动,却并不大愿意承认它的经济基础现实。因为那有可能会导致一些其他不利于知青回城的结论出现(例如小红柳朋友反复强调的回乡知青问题等),更主要的是好像只有政治的说法才能提高知青的地位(指当时)。这点我在下乡过程中听到得很多很多。
当然,知青在文革中那种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既是文革前上山下乡政策的延续,又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例如备战的需要、上层对红卫兵运动的失望等,这些认识导致的是安置工作作为政治运动的形式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仓促和强行逼迫,弄得城乡上下到处怨声载道,问题频频。正是由于背景复杂,很多评论一旦囿于一偶时就不免出现偏颇。因此我才主张把运动与知青本身分开来讨论。而本楼第一帖所讨论的则是知青下乡所实际带来的城市对农村的文明冲击,这项潜移默化式的冲击所形成的历史性影响之大,倒是值得给予充分肯定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