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十三楼)
战国时代,可以用一个现在也说得通的一句话,即“弱国无外交”。赵国在实施“胡服骑射”大政方针前,比较起来,属于不强也不弱的国家。而在“胡服骑射”后,军力、国力都上来了。偏偏这时,又发生了一个情况,就是南方的楚国把越国给灭掉了。强盛起来的楚国,给北方诸国造成了威胁。楚王知道赵国和齐国合不来,就游说赵王跟他联合起来,对中原诸国形成夹击之势。但是,赵王一面嘴上答应联楚,一面又尽量修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实际上他是想利用这个机会,一是继续向北方扩张自己的领土。二是彻底灭掉那个在自己境内的中山国。
赵国向正北和西北方向扩张领土,就不能不引起北方和西方的两个国家,即燕国和秦国的警惕。但是,正是那些年,先是燕,后是秦,先后都为哪个王子当国君的问题发生了内乱。于是,赵王利用自己的影响,干涉起了这两个国家的内政,为他们指定他满意的,都在其他国家当人质的王子去继位。而且,他都干涉成功了。
在北方的两个大国无力他顾的情况下,赵王亲率骑兵大军进攻北方草原的两个戎狄政权,先后把楼烦和林胡都驱赶到北漠,把现在从张北往西一直到巴盟狼山,山西、陕西北部的地盘,都划入了赵国的领土。他还下令建立了两道长城,一道由张北经呼市、包头直达乌拉特前旗,一道由乌拉河延伸的狼山一线 ---- 这两道长城的有些地段,至今还依稀可见。
但是,赵王身边有许多重臣、将军都是楼烦国出身的人(比如,赵国派到秦国当大使的楼缓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因此,当战败的楼烦国王主动要求和好时,他还是允许了楼烦国的人到河套地区从事放牧生产活动,并保证赵国骑兵对优良战马的需求,还招募了大批楼烦士兵补充进赵国军队 ---- 这个举措,除了有赵国本身的需要,还有利用楼烦人与赵国人合成的军队,在秦国北部边境形成强大的军事威慑作用 ---- 这也是赵王能够在秦武王死后,逼宣太后立在燕国当人质的长子为秦王的重要原因之一(宣太后的本意是立次子为秦王)。
前面讲过,赵王雍与韩王女儿结婚后,生了公子赵章。这个叫章的孩子长大后,酷似乃父之貌:仪表堂堂,身材伟岸。赵王明确将他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在他第一次全面发动对中山国的战争中,让赵章坐镇中军大帐 ---- 有意识地想让这个儿子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可是,冥冥之中,命运就是要跟赵雍开个玩笑:他的二夫人,其部下吴广之女“吴娃”孟姚也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赵何,比其同父异母哥哥赵章小十岁。
赵王雍非常爱“吴娃”孟姚,据说这个女人一辈子都没有向十分宠爱他的丈夫提出过任何非分的要求,只是在临死前,希望立她的儿子当赵雍的接班人,赵雍是个感情用事的男人,悲伤之际,答应了她的要求。
于是,在公元前299年,赵雍执政的第27年,正式下达最高指示,废以前立长子赵章为接班人的决定,改立次子赵何为赵王,自号“主父”---- 就是自己从此以后当“太上皇”的意思。同时任命肥义为赵相,辅佐赵何去当新的赵王。
第二年,即公元前298年,赵国的年历改为何王元年。赵雍带长子赵章,集中全国的武装力量,准备一战歼灭中山国。其他事情全部交给赵何、肥义去处理。
公元前296年,即何王三年,“主父”赵雍和长子赵章集中力量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彻底消灭了在历史上存活了80年之久,历经五代君王的中山国。这一仗,标志着赵国成为了国土辽阔,全境统一的战国时代的强国之一。
福兮祸所依。
就在赵雍威望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赵国的政治核心正在俏俏地发生着裂变:由于他在长子赵章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改立次子赵何为赵王,执掌朝廷中枢大印,所以当他带赵章在北方征战那几年,赵何坐镇首都邯郸,在重臣肥义、叔爷赵成的帮助下,把朝政事物也处理得妥妥当当,深得人心,形成了围绕新主执政的强大政治势力集团。
但是,赵国还有一些大臣,特别是那些多少年来协助赵雍、赵章父子在北方驱林胡、平楼烦、建重镇、修长城、抑秦燕、灭中山的重臣,却觉得长子赵雍才应该是赵国理所当然的新主。他们平时表露出来的这些情绪和言论,也在影响着雍、章父子。
显而易见,此时,“主父”赵雍对两个儿子是什么态度,最为关键。
他对这两个孩子都心疼,因为他们的妈妈,即赵雍的两位夫人都已去世。中年丧妻的他,对哪个孩子能不好?
但相对来讲,因为赵章从少年时期就跟着他到处征战,这个长子不仅长相像他,举止做派也像他,父子俩出征期间,朝夕相处,吃在一厅,睡在一宫。他对次子赵何,更多的是疼爱,但是相对在交流上,要少得多。
再往下,就出现问题了:当雍、章父子灭掉中山国,班师回到首都邯郸,在大朝正宫召集文武百官举行贺捷大典时,君臣的身份就体现出来了 ---- 雍、何父子为君,在上位。公子章为臣,在下位。而臣,是要恭恭敬敬地拜君的!
看着立在阶下,虽有一身战功,却不得不向弟弟俯身一拜再拜,脸上充满了委屈、无奈和惆怅表情的长子赵章,“主父”赵雍心乱如麻,觉得太对不起这个孩子了。于是,一个新的想法在他脑子里酝酿起来了。
第二年,即何王四年,他找来赵相肥义,提出封赵章为安阳君,辖制赵国以北地区。在赵国的老臣中,赵雍最信任的就是肥义,因为他从十五岁继赵王位始,肥义和叔叔赵成一直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原以为,肥义会像以往一样,支持他的想法。没想到,肥义从赵国整体利益出发,坚决反对实施这个方案。肥义说,这样做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不能平衡两位公子之间的关系,还将导致形成二元政治中心,很快就使赵国出现内部分裂的局面。
两个人怎么也谈不拢,不欢而散。
肥义不能说跟赵雍没感情,但他也深知赵雍也是个认准一条道就要走到底的人,况且这次谈的是有要改变国体的大事。谈话结束后,他就直接去找赵章把谈话情况复述了一遍,赵何立即又找来宗室重臣赵成、赵豹,大臣李兑商量对策,最后,他们作出如下防范措施:一、派肥义的亲信大将信期日夜守护赵何。二、赵成和李兑控制大军驻守邯郸城外,随时准备勤王。三、赵豹手执兵符坐镇邯郸城内,严密守护赵何宫室。
再说“主父”赵雍,与肥义谈完话后,也生了一肚子的气。而且,他也搞看清了过去一直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忠臣,现在成了二儿子的左膀右臂和忠臣。这怨谁,还不是怨自己?正是他当年下令,命这两位重臣当好二儿子帮手的。
后来,更使他恼火的是,肥义回去后,那边竟然采取了各种针对他和大儿子可能会走出险招的防范措施。此时,他终于彻底明白了:赵国以后的事情,要么是二儿子、肥义、赵成那伙人说了算,要么是他和大儿子说了算。
在哪里能彻底了断这件事情?在城内、宫内?显然是不行的。赵雍和大儿子身边的亲兵,在数量上根本就没法和二儿子那边的兵力有可比性。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2 8:45: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