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闲话交接班


  共有301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闲话交接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闲话交接班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2 12:11:00 [显示全部帖子]

国庆长假,应好友之邀,携若干弟子到邯郸玩了两天。期间,游览了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看了民间灯展,吃了全驴宴和全鱼宴,带回了许多土特产。

 

《百家姓》创自宋朝。“赵”姓排在第一,是因为宋朝是姓赵的当天子。如果《百家姓》创自唐朝,那么“李”姓为首将无疑焉 ---- 不念“赵钱孙李”,而念“李钱孙赵”了。

 

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把未来看得很远的人,一定是把过去也看得很远的人(仅凭记忆,大家可去核对原话)。

 

赵姓人有天下不仅仅是自宋代始,早在宋之前一千三百多年前,即距现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赵姓人就建过一个强国,即赵国,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

 

其实,最初建立赵国的人,姓赢,氏赵。在远古母系社会,女人才有姓,男人有氏。古文《通志》说:“男氏,别贵贱;女姓,别婚姻。”---- 这句话除了有对阶级成分的规定,还有优生学上的规定。汉代班固说:“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人伦也。”也就是说,姓赵的女人不能和赵氏男人结婚,因为容易生出有毛病的孩子,最典型的,就是生出“天下傻子一个妈(先天愚型)”那样的孩子。

 

好,别扯远了,咱们还是回到周朝去吧:

 

从名义上讲,当时的大天下叫周朝,赵国仅是周天子治下的一个诸侯国。周朝的第一把手叫作周天子,而赵国的第一把手就不能叫天子,只能叫王或国王。周天子准备接班的儿子叫太子,而赵王准备接班的儿子就不能叫太子,只能叫公子。

 

给赵国开国的第一个英雄,大家都熟悉,就是《赵氏孤儿》里的那个孤儿。他在义士们的帮助下,长大后报了家仇。之后,他的势力越来越大,跟韩姓、魏姓两个有势力的家族把晋国给分了,结果搞得周天子也不得不正式下诏,承认了这三个诸侯国存在的既成事实。

 

也正是由此开始,周朝的春秋时代结束了,进入了打打杀杀的战国时代。

 

从赵国建立,到最后被秦灭掉,经历了十代国君和漫漫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这是我查《中国历史图谱》数出的数字。但在赵王城遗址公园的文字说明上,说古赵国只经历了八代国君,历经一百五十八年。我估计是没有把赵烈侯和赵敬侯的历史时期算在内,那样的话,时间就基本吻合了)。

 

第三代的赵国成侯正式把首都建在了邯郸。下面这张照片就是邯郸的古赵国遗址公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邯郸 赵王城 门口.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幅行草书园名写得非常大气,是一位赵姓书法家写的。这位书法家懂写字的节奏,即按照三拍子“蹦嚓嚓、蹦嚓嚓”---- 重轻轻、重轻轻来处理这一排字,因此看上去,很有韵律感,加上头、中、尾三字高,之间的字低,又实现了对称之美。再看作者流畅的中锋用笔、合理的单字结构,可断定作者是书军高手矣。综合以上要素,这排字可以定为妙品。

 

过了题址石墙,登上高台,游客会看到一直伸延下去的地面浮雕,从古赵国建都那年起,每一年发生过什么大事都记载在一排石雕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邯郸 赵王城 历史地板.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比如下面这排石雕,记的是赵肃侯某年,他打算出城游玩时,“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

 

这位赵肃侯就是最有故事可讲的赵武灵王的父亲。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能听得进谏言的国家领导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邯郸 赵王城 历史地板 大成午扣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赵肃侯在位的二十四年,日子过得很不轻松,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国内发生过宫廷政变,其国疆域内还有一个中山国,这个国中之国,时不时也给他找点麻烦;在境外,赵国有两个强大的敌人,即齐和魏,这两个国家老是组成联军攻赵,有一年眼看赵国要被打败了,肃侯不得不下令决河淹地,以阻强敌。

 

这一招很起作用,以至后来蒋介石也采用过,可惜的是,这一招救过赵国却救不了中国。老蒋炸开黄河堤坝,引水淹了河南,却没能挡住日军的进攻,反而淹死了许多的中国老百姓。惨也其乎,悲也其乎!

 

不管怎样,肃侯在位期间守住了自己的赵国,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好弟弟一直在忠心耿耿地帮他,这个人就是平安君赵成。请大家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因为在哥哥死后,侄子继位期间,每当赵国进入关键时刻,他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3 21:32:35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2 22:53:00 [显示全部帖子]

童哥吉祥!

 

闲弟,谢谢你的问候!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3 20:43:00 [显示全部帖子]

谢谢龙哥的小总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4 22:32:00 [显示全部帖子]

龙哥,因在医院复查,容我慢慢接着再讲哈?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6 21:59:00 [显示全部帖子]

谢谢龙哥童哥的关爱!

 

老李家好,谢谢你的问候!

 

复查结果:无大碍。诸位放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6 22:19:00 [显示全部帖子]

(续上)

 

肃侯在位二十四年,赵国西边的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力日渐强盛,但还远没有形成后来那么强大的实力,与赵、燕两国实力相差不多。魏国是先强后弱。韩、宋、中山等国都弱于赵。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是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越两国,可这三个国家都与赵国不直接接壤,但是齐与赵有宿仇,是俨然敌国的关系。

 

肃侯死时,继位的儿子赵雍才十五岁,幸亏肃侯死前给儿子安排了两个能力非凡的大臣来辅佐幼主。这两个大臣,一个是肃侯的弟弟平安君赵成,一个是肃侯最信任的少数民族将军肥义。

 

选择这两位大臣辅佐小赵王,跟赵国的地缘政治有关当时的赵国北面有中山国(现在的河北平山一带)、燕国(现在的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楼烦(河北张北及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带)林胡(呼和浩特、包头、巴盟一带)。中山国是白狄族建立的国家,古时叫鲜虞或鲜于(元朝有位大书法家叫鲜于枢,书名与赵孟頫不相上下,其一幅作品前年在香港拍卖,高达四亿多人民币成交。这位鲜于枢就是白狄族,古战国中山国人的后裔。)肥义原来就是中山国人,但在本国不被重用,就投奔了赵肃侯,为肃侯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成为了肃侯的重臣。

 

肥义最熟悉以上这些国家和秦国的情况,而平原君赵成最熟悉中原诸国的情况,由这两位顾命大臣,帮助幼主逐渐熟悉和提高处理赵国内政外交事务的能力,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赵王雍执政的前十年,处在学习成长阶段,还娶了韩王的女儿为妻,生有一子,起名赵章。此期间,叔叔赵成和其他赵姓宗室大臣每天忙于处理各种国是,陪着他时间最多的人,反而是以肥义为首的那些有戎狄血统的大臣们,这也是他以后亲近重用这些大臣,推广“胡服骑射”大政举措的重要原因。

 

赵国的特点是南部处在农耕文明圈内,北部处在游牧文明圈内。赵国的人口构成也处在华夏族和戎狄族交融在一起的状态中。赵雍以前的各代赵王奉行民族团结政策,不管对华夏族的大臣还是对戎狄族的大臣都一视同仁,同样重用,从而保证了对内维稳定,对外相持的有效性。比如说,要应付北部胡人的战争威胁和外交问题,华夏族大臣就往往使不上劲,反过来也一样,所以,赵政权才有了各族互容的政治传统。

 

随着赵雍年龄的增长和治国经验的积累,加上肥义这些有戎狄血统的重臣对他平时的影响,一个让赵国强大起来的战略构想逐渐在他脑子里清晰起来了,归纳出来,是这样几条:一、建立一支强大的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以取代过去那种机动性慢、战法落后的步兵军队。二、彻底消灭那个在赵国境内的“国中之国”,即中山国,使赵国全境统一起来。三、不再向东和南的方向扩张领土,参与那些没完没了逐鹿中原的战争,而转向西北方向去占领地盘(即现在河北西北、山西、陕西的北部,内蒙大青山以南和巴彦诺尔盟地区)。

 

赵雍是个非常执拗的人,他和肥义把大政方针确定后,就坚定不移地实施起来。

 

在那个时期,养骑兵的成本是很高的。一个骑兵至少需要两匹马,养一个骑兵等于养十个步兵。此外,还需要辽阔的牧场基地,充足的牧草供应,更需要大量的懂得骑兵作战以及平时组织训练的骑兵军官和教官 ----  军队的改制,需要把大量的有戎狄血统的军官和士兵提拔和补充到赵国军队中来,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削减步兵的数量,还意味着许多原来掌握步兵指挥权的赵氏贵族要丧失手中的兵权了,因此,抵制赵王改变国家军队面貌的人,恰恰来自赵氏贵族阶层自己。

 

这件事难不倒赵雍,他知道赵氏贵族的核心人物就是他的叔叔平安君赵成。成王只要想通了,能够全力支持他的“胡服骑射”改革方案,其他赵家宗室贵族就没有人再敢反对这件事情了。

 

最后的结果是:成王被侄子说服了,并像赵王一样,穿上了新配的胡服将帅戎装,骑上了战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赵王、成王、肥义这国家的一、二、三把手带头穿上胡服戎装,没多少年的功夫,赵国就建立起强大的,让邻国望而生畏的骑兵正规军。

 

赵国原来那些种地的农户们,开始争相养战马,指望卖给军队能得个好价钱;同时,家家也开始训练孩子骑马,希望长大后能当上骑兵,再靠作战英勇当上军官,改变家庭的命运。

 

赵王的“胡服骑射”不单单是提高了国家的军备实力,还改变了赵国人的精神面貌。

 

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在边防当兵的时候,有时,会从内地调来野战军的部队,帮助我们施工,或进行联合军演。因为他们的官兵都不会骑马,所以不管从精神气质上,还是从身体素质上,都显得怂一些,弱一些,很少能显出军人的英武来。

 

现在到邯郸,仍能看到赵王雍当年实现“胡服骑射”后,检阅骑兵部队的“丛台”遗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邯郸 丛台公园 丛台.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邯郸 丛台公园 丛台侧景.jpg:

 

上图是能够登上丛台遗址的侧面台阶。

 

现在,丛台遗址已被围成一个很大的公园,公园的大门是下面这个样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邯郸 丛台公园 大门轮廓.jpg:

 

公园的门匾是郭沫若写的,字体是草书。郭字我还是非常欣赏的,但是这个丛台匾我觉得没有反映出他的最佳水平,要不是事先知道他是为丛台题匾,即便是草书的写法,“丛(叢)台(臺)”两字也写得几乎叫人无法辨认。还有那个“园(園)”字,框内的笔画写得乱七八糟,也没有按照草书的规定给写明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邯郸 丛台公园 门匾细部.jpg: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31 9:42:45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8 0:21:00 [显示全部帖子]

谢谢龙哥总结!

 

童哥吉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28 17:57:00 [显示全部帖子]

呵呵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0 13:33:00 [显示全部帖子]

(续十三楼)

 

战国时代,可以用一个现在也说得通的一句话,即“弱国无外交”。赵国在实施“胡服骑射”大政方针前,比较起来,属于不强也不弱的国家。而在“胡服骑射”后,军力、国力都上来了。偏偏这时,又发生了一个情况,就是南方的楚国把越国给灭掉了。强盛起来的楚国,给北方诸国造成了威胁。楚王知道赵国和齐国合不来,就游说赵王跟他联合起来,对中原诸国形成夹击之势。但是,赵王一面嘴上答应联楚,一面又尽量修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实际上他是想利用这个机会,一是继续向北方扩张自己的领土。二是彻底灭掉那个在自己境内的中山国。

 

赵国向正北和西北方向扩张领土,就不能不引起北方和西方的两个国家,即燕国和秦国的警惕。但是,正是那些年,先是燕,后是秦,先后都为哪个王子当国君的问题发生了内乱。于是,赵王利用自己的影响,干涉起了这两个国家的内政,为他们指定他满意的,都在其他国家当人质的王子去继位。而且,他都干涉成功了。

 

在北方的两个大国无力他顾的情况下,赵王亲率骑兵大军进攻北方草原的两个戎狄政权,先后把楼烦和林胡都驱赶到北漠,把现在从张北往西一直到巴盟狼山,山西、陕西北部的地盘,都划入了赵国的领土。他还下令建立了两道长城,一道由张北经呼市、包头直达乌拉特前旗,一道由乌拉河延伸的狼山一线 ---- 这两道长城的有些地段,至今还依稀可见。

 

但是,赵王身边有许多重臣、将军都是楼烦国出身的人(比如,赵国派到秦国当大使的楼缓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因此,当战败的楼烦国王主动要求和好时,他还是允许了楼烦国的人到河套地区从事放牧生产活动,并保证赵国骑兵对优良战马的需求,还招募了大批楼烦士兵补充进赵国军队 ---- 这个举措,除了有赵国本身的需要,还有利用楼烦人与赵国人合成的军队,在秦国北部边境形成强大的军事威慑作用 ---- 这也是赵王能够在秦武王死后,逼宣太后立在燕国当人质的长子为秦王的重要原因之一(宣太后的本意是立次子为秦王)。

 

前面讲过,赵王雍与韩王女儿结婚后,生了公子赵章。这个叫章的孩子长大后,酷似乃父之貌:仪表堂堂,身材伟岸。赵王明确将他立为自己的接班人。在他第一次全面发动对中山国的战争中,让赵章坐镇中军大帐 ---- 有意识地想让这个儿子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可是,冥冥之中,命运就是要跟赵雍开个玩笑:他的二夫人,其部下吴广之女“吴娃”孟姚也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赵何,比其同父异母哥哥赵章小十岁。

 

赵王雍非常爱“吴娃”孟姚,据说这个女人一辈子都没有向十分宠爱他的丈夫提出过任何非分的要求,只是在临死前,希望立她的儿子当赵雍的接班人,赵雍是个感情用事的男人,悲伤之际,答应了她的要求。

 

于是,在公元前299年,赵雍执政的第27年,正式下达最高指示,废以前立长子赵章为接班人的决定,改立次子赵何为赵王,自号“主父”---- 就是自己从此以后当“太上皇”的意思。同时任命肥义为赵相,辅佐赵何去当新的赵王。

 

第二年,即公元前298年,赵国的年历改为何王元年。赵雍带长子赵章,集中全国的武装力量,准备一战歼灭中山国。其他事情全部交给赵何、肥义去处理。

 

公元前296年,即何王三年,“主父”赵雍和长子赵章集中力量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彻底消灭了在历史上存活了80年之久,历经五代君王的中山国。这一仗,标志着赵国成为了国土辽阔,全境统一的战国时代的强国之一。

 

福兮祸所依。

 

就在赵雍威望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赵国的政治核心正在俏俏地发生着裂变:由于他在长子赵章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改立次子赵何为赵王,执掌朝廷中枢大印,所以当他带赵章在北方征战那几年,赵何坐镇首都邯郸,在重臣肥义、叔爷赵成的帮助下,把朝政事物也处理得妥妥当当,深得人心,形成了围绕新主执政的强大政治势力集团。

 

但是,赵国还有一些大臣,特别是那些多少年来协助赵雍、赵章父子在北方驱林胡、平楼烦、建重镇、修长城、抑秦燕、灭中山的重臣,却觉得长子赵雍才应该是赵国理所当然的新主。他们平时表露出来的这些情绪和言论,也在影响着雍、章父子。

 

显而易见,此时,“主父”赵雍对两个儿子是什么态度,最为关键。

 

他对这两个孩子都心疼,因为他们的妈妈,即赵雍的两位夫人都已去世。中年丧妻的他,对哪个孩子能不好?

 

但相对来讲,因为赵章从少年时期就跟着他到处征战,这个长子不仅长相像他,举止做派也像他,父子俩出征期间,朝夕相处,吃在一厅,睡在一宫。他对次子赵何,更多的是疼爱,但是相对在交流上,要少得多。

 

再往下,就出现问题了:当雍、章父子灭掉中山国,班师回到首都邯郸,在大朝正宫召集文武百官举行贺捷大典时,君臣的身份就体现出来了 ---- 雍、何父子为君,在上位。公子章为臣,在下位。而臣,是要恭恭敬敬地拜君的!

 

看着立在阶下,虽有一身战功,却不得不向弟弟俯身一拜再拜,脸上充满了委屈、无奈和惆怅表情的长子赵章,“主父”赵雍心乱如麻,觉得太对不起这个孩子了。于是,一个新的想法在他脑子里酝酿起来了。

 

第二年,即何王四年,他找来赵相肥义,提出封赵章为安阳君,辖制赵国以北地区。在赵国的老臣中,赵雍最信任的就是肥义,因为他从十五岁继赵王位始,肥义和叔叔赵成一直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原以为,肥义会像以往一样,支持他的想法。没想到,肥义从赵国整体利益出发,坚决反对实施这个方案。肥义说,这样做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不能平衡两位公子之间的关系,还将导致形成二元政治中心,很快就使赵国出现内部分裂的局面。

 

两个人怎么也谈不拢,不欢而散。

 

肥义不能说跟赵雍没感情,但他也深知赵雍也是个认准一条道就要走到底的人,况且这次谈的是有要改变国体的大事。谈话结束后,他就直接去找赵章把谈话情况复述了一遍,赵何立即又找来宗室重臣赵成、赵豹,大臣李兑商量对策,最后,他们作出如下防范措施:一、派肥义的亲信大将信期日夜守护赵何。二、赵成和李兑控制大军驻守邯郸城外,随时准备勤王。三、赵豹手执兵符坐镇邯郸城内,严密守护赵何宫室。

 

再说“主父”赵雍,与肥义谈完话后,也生了一肚子的气。而且,他也搞看清了过去一直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忠臣,现在成了二儿子的左膀右臂和忠臣。这怨谁,还不是怨自己?正是他当年下令,命这两位重臣当好二儿子帮手的。

 

后来,更使他恼火的是,肥义回去后,那边竟然采取了各种针对他和大儿子可能会走出险招的防范措施。此时,他终于彻底明白了:赵国以后的事情,要么是二儿子、肥义、赵成那伙人说了算,要么是他和大儿子说了算。

 

在哪里能彻底了断这件事情?在城内、宫内?显然是不行的。赵雍和大儿子身边的亲兵,在数量上根本就没法和二儿子那边的兵力有可比性。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2 8:45:39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兔子念经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嘉宾 帖子:14787 积分:85527 威望:0 精华:175 注册:2008/12/10 15:3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0/31 22:39:00 [显示全部帖子]

龙哥总结得精彩!

 回到顶部
总数 16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