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天伦之乐 → 龙年新春“天伦之乐”诗文展出专帖


  共有955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龙年新春“天伦之乐”诗文展出专帖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18: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五节


校党委正在召开扩大会议。张鲁书记主持。参加会议的除校党委全体委员外,还有各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们;自治区知青办的许主任也列席了当天的会议。

各支部都报来了不少名计划发展对象。总计起来达到近20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是不是太多了一点儿”。兼职副书记张进才同志表达了这样的意见。

“不多啊同志们。这是咱们这所学校的一个特殊情况嘛。”许主任没等其他同志表达意见,急匆匆地抢先发言了。他凭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很知道首先在会议上发言,可以对会议进行中的基本调子确定起很大作用。

许主任向与会同志介绍了这所学校第一次校党委会的情况。

那是开学典礼过后的第二天上午。趁沈新发同志在凉城,许主任张罗着组织召开了知青共大第一次校党委会。

那也是一次典型的扩大会议。当时的知青共大,由于直接隶属于自治区知青领导小组,因此归于地区级,则校党委的组成当然是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直接任命了。又由于时间仓促,当时只任命了沈新发同志这位纯粹名誉性的书记,和实际担任当时办校实践工作的副书记兼副校长宋石如同志,及兼职副书记、副校长——凉城县委的副书记、县武装部长张进才同志。可如果只有这三位同志开会,那就真的成了只具有纯粹形式上的意义了,于是决定开一个当时学校有关方面负责人都参加的校党委扩大会。

开会当天,许主任召来了当时学校工作各方面的实际负责人:如校教育革命组的小黄,校后勤和基建组的万昌、百春、登云等几位,校办公室的卫东,还有学员支部的书记、同时兼任校办公室主任一职的郑仙巧及青年农场的几位负责同志,加上自治区知青办当时在校的几位干部,一个党委扩大会居然坐满了一间很大的宿舍。

当许主任向沈书记一一介绍过参加会议各人的职务和姓名后,沈新发同志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沈书记习惯性地向许主任追问了一句:“在座的都是共产党员吧?”

这是多么普通的一个询问啊。党的一级组织召开的会议,再扩大也应该是只限于党内吧。

然而,当时在会场上的知青中,却真有不止一个的非党员呢。至少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那个卫东嘛。

许主任楞住了。说实话,直到沈书记提问的那一刹那,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居然犯了一个那么严重的常识性错误——请了知青中一些还没有加入党组织的同志前来参加党委扩大会。

他迅速地整理了一番自己的思路。马上义愤激昂地向沈书记报告说:“我们有那么多非常优秀的知识青年,在下边就是有那么一些社队的干部硬是压着不让他们入党啊。”

这句话其实明显是答非所问。但当时的沈书记那么问一句不过是个习惯,因此听了许主任这个回答也就没有继续追究下去,会议才得以正常进行了。

这时,仍然是在列席会议的许主任向大家说:“从那个时候起,我才真正把知青骨干们的入党问题重视了起来。并一再向咱们共大党委建议,要利用咱们的条件,多在学员中发展一些优秀的知青加入中国共产党,让咱们的知青更有条件在下面做好工作。”

张鲁同志也对此向并不常来参加会议的张进才同志作了解释:“我们已经多次商量过这个问题了。知青共大培养的是今后要扎根自治区农村牧区的知青骨干,在他们中间多发展一些党员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不能算是不正常。况且,现在之所以一次向党委提交了这么多的发展人选,是因为前一段我们一直没来得及做这个工作;并且,我们的组织发展工作不一定非得一次完成嘛,这么多人是可以分期分批解决的。我的意见是,只要坚持好‘个别发展’这个最重要的组织原则,我们的工作就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

经过严肃认真的讨论,会议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从那次党委会以后,知青共大开始了在知青学员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步伐。直到学员们毕业离校后一段时间里,先后共发展了十多名知青加入了党组织。这些学员也因此而在后来的长期实践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当然,由于当时的知青共大在各方面仍然很不完善,也居然有所有人都记得是已经发展了的学员,最终却并没有成为共产党员。任立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

就一般情形来说,一个单位的历史,总会有各种相应有文字资料留存以作为今后的查证。可知青共大建立得就是那么少有的匆忙,而且专职工作人员又一直相当缺乏,学校除了紧急调入了一些全部充任了授课教师的大学生以外,只先后调入过数名后勤方面的职工,而学校的心脏部分——人事和办公室方面,却一直没有另行配备熟悉这些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再加上学校后来的两次搬迁和全面转型,又有学校主要领导未经交接这个重要的实际原因(不仅是调动匆匆,急如风火,而且其中有主要领导人先被调走了人——当时且并未说明是一去不归了——而数月后才有新任命下达的特殊情况),知青共大当初建校时的大部分档案后来都丢失殆尽了。而仁立同学的入党志愿书却在邮寄过程中不幸遗失了。第二年上大学的时候,他由于没收到入党档案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政治面貌填报成“群众”,而工作后又一直在紧张的基层做各种技术和行政领导工作,他本人又总是认为“只要找到档案就好了”,也没有再去重新申请入党。这就使得他这一生都没能再有机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于是,老同学们见面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新绰号。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18:00 [只看该作者]

2009-8-16 12:43:00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欢       庆

 

                 第四十六节


青云把手中的铁锹顺手斜放到宿舍门后藏好。他很喜欢自己这把铁锹。这不仅是由于它自从自己进校以来一直使用着它,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已经被自己使出来了。“君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青云把古语中的“工”字改成了“君”字,也算是一种活学活用吧。

匆匆擦了一把手,他旁若无人地一跃跳上了自己的铺位。从枕头下面抽出昨天没写完的那份诗稿,略微沉吟了一下,又习惯地从被头处摸出了自己那根最喜爱的钢笔,一边歪着头、嘴里悄悄嘀咕着,一边双手旋开了笔帽,两腿一盘,又一欠身再从褥子下面抽出一块大垫板来,往腿上一放,就着尚为明亮的光线,埋头唰唰写了起来。

他是学校宣传小组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各种文艺类稿件的文字工作。这个小伙子从小酷爱读书,尤其对各类文艺作品情有独钟。下乡后,农场的各种自然的、人文的景象,给了他极大的创作源泉;来校后的沸腾生活,更让他深深感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使他感觉到自己常常是思如泉涌,下笔如神。一首百行左右的小诗,往往用不了一刻的功夫就能写出来了。学校的有关负责同志看中了他的这份特长,于是给了他这个一分钱不多拿,一点时间都不特别安排,而且往往要搭出自己许多功夫的“美差”。别人对此都不以为意,他却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这不,为了迎接春节佳节的到来,他已经熬了整整四个晚上了,到现在还没有忙出个头绪来呢。他是在写一首以知识青年为主题的《北国颂》,目标是“盖过郭小川”那首脍炙人口的《西去列车的窗口》。

不一会儿,他的好友达来回来了。达来不爱写什么东西,却对朋友的爱好十分支持。青云写起东西来往往连饭都会忘了去吃,达来就默不做声地为他买了送过来。这时,他见到好友再次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于是微微一笑,默默地取过散堆在窗台上还没有洗过的青云的饭盆,再找出自己的饭盒,到食堂打饭去了。


天津知青小谷,是个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小伙子。刚一放下饭碗,他就跑着去拉来了乌盟知青莎仁、包头知青宇良和锡盟知青玉环等几个文艺爱好者。能歌善舞的杨如珍当然也是少不了的一个。

几个人早就在秘密策划着一场大型文艺联欢活动了。为了把大家都拉进这个欢乐的行列,小谷不辞辛劳地到处托人,终于找到了《长征组歌》的全套词谱油印本;为了不让复杂词谱中出现印制错误,他又连着熬了几个通宵,亲自工工整整地刻印出了全本词谱,又一一印出并装订成册。今天,他拉了这几位文艺骨干一起到自己宿舍里去看这些成果,并同大家一道商量起下一步如何组织安排大家开始习练的事来。

几乎一半左右的学员都被动员起来了。小谷亲任指挥,并为每一首歌曲选择了他认为最适当的领唱人,然后和学校与班里说好,利用每天晚饭后的一段时间坚持教大家学唱组歌的各个曲子。有时候,学校活动一忙,教歌的活动就得自动让位,甚至有时候一让就可能一个礼拜过去了;要是没有小谷那种锲而不舍地重新招呼组织,这场演出非半途夭折不可。

如此折腾了两三个月。这项浩大的练歌工程总算开始出彩了。首先是广大学员开始习惯于在业余时间常常哼哼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一时间满校园都飞扬着“雪皑皑,野茫茫”或者“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等等铿镪有力的歌声。其次是随着大家在知青共大唯一一个春节的临近,校领导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起这台大型节目来。终于,在一次校务会上,大家一致决定:以这台群众性的大型节目为中心,进一步动员全体学员,让大家群策群力,踊跃报名,好好组织上一场全校性的、计划按半个整天安排的春节联欢大会。再次,对于《长征组歌》的学习,激起了广大学员对于传统革命歌曲的新一轮高度热情,许多大家在文革前喜闻乐见的好歌好曲、包括一些近几年产生的好歌,都开始在校园里广为传播开来,为这批知青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了一份难忘的记忆。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19: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七节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这台广大学员准备和盼望已久的联欢大会终于正式开幕了。

校领导例行讲话之后,已经整齐地站立在舞台上的那一半学员精神抖擞,神采飞扬,齐齐注目着指挥小谷那颀长潇洒的身影、特别是他那双有力挥动的双臂,开始唱出大家期盼已久的这一整套《长征组歌》。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没有乐器伴奏,只有似乎被同学们的威势吓的、变得很轻柔的西北风、伴着这群年青激越的高吭然而明显并不专业的嗓音。大合唱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小谷的双臂在稳定而有节奏地挥动着,其间稍稍也出现过一些由于过度激动而表现出来的颤抖。四下里静悄悄的。那些没有上得台来的学员们,那些没有回家过年而被邀请来参加联欢的农场知青们,还有那些总是消息特别灵通、从来不请自到的附近社员群众们,当然还有那些年龄比这群姑娘小伙们大得多的校领导和教职工们,以及一部分应邀专程从县里赶来的干部们,全都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大家听得如醉如痴,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激越与兴奋之中。整个演出期间,除了每首歌的领唱者不时进出队伍有所动作外,整个队伍一片整齐肃穆,真给人一种豪迈壮烈的现场感受。

当小谷用最亢奋的动作将双臂挥洒到了极至地向左右上方高高举起并久久地定格在那里、合唱队员们口中的最后一句歌词从远远的天际久久萦绕又终于消失在寂静的夜空中之后很久。老校长张鲁第一个站起身来带头鼓响了第一声掌声。接着,雷霆般的掌声响了起来。这里,不仅有台下全体观众发自内心的拼命鼓掌,还包括了台上那些刚刚完成了自己作为演员向大家奉献了这份堪称杰作的学员们。他们也同样被自己的歌声激动了。许多人都没有想到,这场在练习时有时甚至让自己感到过厌烦的组歌,一旦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正式演唱出来,竟会产生如此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惊人效果。

接下来,是学员们八仙过海演出的各种小节目。其中有歌有舞,也有相当诙谐的小品类节目。包头的宇良那一连串反关节动作,笑得人们捧着肚子直个劲儿地喊痛,缓过一口气来还是要大喊“再来上一个!”;杨如珍那娴熟的舞姿,让人们不由得联想起春天的飞燕,一曲悲壮悠扬的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让她用宫庭舞的方式在舞台上演绎出来,还配上了一把不知是谁为她临时削制的短剑,给人以无比荡气回肠的感觉;萨仁格日勒那副天生嘹亮的好嗓子,让许多同学不得不为她没有报考艺术团体而深感遗憾,她为大家连续演唱了好几首用蒙语表达的少数民族歌曲,有当时人人会唱的藏族歌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和蒙古族爱情歌曲《十五的月亮》等,当然也没有少了当时最为流行的革命歌曲《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爱武和百春的男女声二重唱已经成了共大的一个“保留节目”,今天当然也是必演的了,他们为大家演唱了好几首当时最为流行的革命歌曲,又硬拉了继红上台,请她为大家唱了一支歌剧《沂蒙颂》里的著名插曲《我为亲人煮鸡汤》;达来和玉环等人深情悠长的长调蒙古歌,苏和一段典型的西部爬山调,也都让人感觉到回味无穷……

天渐渐黑了下来。天际开始现出了弯弯的明月,满天清晰可见的点点繁星也参加到知青共大这个欢乐的会场上来。节目继续进行着。……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20: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八节

 

终于到了新旧交接的子时!

……

“‘旺火’!‘旺火’!”“今年点‘旺火’喽!”随着人群中先是窃窃私语后是激动大喊的叫声,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冲天而起。

“旺火”是当地过节的一大特色。它是在地上或架子上支一口大铁锅,所选铁锅的大小一般都与旺火主人的富裕程度成正比。在锅里面先堆上上好的木柴,再在上面堆起小宝塔一般的精选块煤;煤块中间也要插上几根竖立朝天、底部集中于锅底中心、上面呈放射状伸向四周的粗木柴。有条件的,还要在底部的木柴上洒些汽油或柴油什么的以助燃。时辰一到,从底部把火点着,火焰顺着旺火堆向上蹿起,由于柴和煤的堆放结构,火焰一般都越烧越旺,象征着明年一年各方面的红红火火,寄托了北方人民一片来自远古而又永远充满新意的深情期望和美好祝愿。这个传统风俗在文革中被斥为“封、资、修”而强行废黜了许多年,只有“四人帮”的被粉碎,才给了这一传统以重见天日的机会。

学校里唯一的一名南京知青继武,主动带上了几个学员,为新兴的知青共大这第一个新春佳节垒了一个特别大的旺火。别看继武平时总是坚持少说多做,心底里可总是特别憋了一股劲儿。为了上共上,他都没能守在爱妻身边、看到自己唯一女儿的降生;又是为了共大的整体利益,他主动放弃了自己颇为擅长的许多长处,受命承担了学校里几乎是最烦人的伙食管理工作;为了这次的大联欢,继武忙前忙后地,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具体工作,这个大旺火堆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学校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学校的一些领导们,都只是当附近其他地方的旺火开始陆续点燃时才猛地想起了这一点。

说时迟、那时快,随着新年到来这个重要时辰的来临,看着学校四周远近各方的星星之火先后开始亮了起来,我们的继武赶紧取出火柴一划、往旺火堆底下一扔,“呼”的一声就点燃了这堆大旺火。火舌立即冲天而起,充分显示出了共大在新的一年里将要达到的繁荣兴旺。

会场内外为此再次近乎疯狂地喧嚣起来。演出临时中断了将近半个小时。师生们、老乡们、县里来的干部们……,所有人互相拥抱着、祝福着、欢乐地交谈、兴奋地评价着,为这老辈人传统在被文革压制了多年后、而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这第一个新春佳节的终于恢复而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一首刚刚流传开来的《祝酒歌》被欢乐的人群一遍遍地同声高唱着,一直到萨仁、玉环等几名蒙古族学员一齐亮开歌喉唱起了那首蒙古族人传了几辈子的老《祝酒歌》,人们的注意力才又被吸引到了刚刚被冷落了一番的舞台上。

……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21: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九节

夜深了。几乎所有外来的客人全都回去了。校领导和那些教职工们也都支撑不住回去睡了。刚才那挤满了人头的会场上现在只剩下一些尚待收拾的、原来当作座位的碎砖头和木板。被大家称作“老黄牛”的沈为民和祖庆、迎福等几个年龄大些的老知青们在那里默默地打扫着会场。墙外,不知是哪个学员的余兴未尽,仍然在夜色中引吭高歌;大约是因为隔着一座小山的缘故,声音已经远没有刚才那么清晰了。

小谷坐在自己的铺位上。他仍然沉浸在刚才指挥的激动之中。这次节目的组织过程,对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锻炼和磨炼。他是一名军队高级干部的子弟,自小受到家长和周围人们的溺爱与过分的呵护,但他却生成一副父兄们无意间留下的向往奋斗、向往激越的豪情壮志,初中刚一毕业,他就义无反顾地主动申请来到了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仅一年的功夫就以他的踏实肯干赢得了当地干部社员的好评。被农场的领导推荐来到了这所学校深造。对于艺术的特殊爱好是他打小形成的一种特质,下乡只是给他对艺术的理解和深入挖掘提供了一块全新的天地,却丝毫没有减低他的相关兴趣。这次组织大型演出的成功,更激起了他对于艺术进一步追求的新的兴奋。现在,当他拼命让自己静下心来默默回忆和深思刚才一切的时候,他更加下定了要成为知青中一名真正有能力的文艺工作者的决心。他想象到自己在广大农村牧区那么多质朴憨厚的社员群众中普及音乐或教会他们用歌声为自己的奋斗生活进行诠释的情景,心里的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直到今天,他在河北大学工作多年了,还是硬通过努力组织起一支水平不低的乐队,为了学校和天津人民的欢乐而继续乐此不疲地奔波着。

同样激动不已的,还有对文艺活动同样喜爱有加的杨如珍和自己并不愿意上台献艺却特别爱看任何人表演节目的赵晓玲等女生。她们钻在被窝筒里,起劲地叽叽喳喳议论着刚才的演出。

杨如珍特别认真地回忆起自己刚才的舞蹈动作,她一遍遍地品味着动作的标准性,时不时地为自己某个动作的不协调或不够标准而发出由衷的伤心叹息。赵晓玲等另几个女生就在一旁衷心地劝慰她:“行啦行啦,够不赖的了啊。别人演还演不出来呢。再说了,你说的那些动作有谁看得懂啊,大伙儿不就是过节图个热闹呗,你也不好好想想,你刚演出完的时候,大家那掌声是多么热烈啊,那才是对你演出的最权威评价呢!”

杨如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你们不知道。舞蹈讲究的就是一个‘手、眼、身、法、步’,这叫肢体语言,它是配合音乐用肢体向人们表达一种意境。我跳得不准确,就是意思没表达到家呀。”

“也不完全是这个理。”机灵的赵晓玲插上了一段评论:“艺术历来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你刚才讲的是‘阳春白雪’的标准,对咱们这场联欢可有点儿用不上;还是应该看到你的舞蹈给了大家足够的愉悦这最基本的一面,才是比较科学的评价吧。”

“对呀,现在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吗?我看咱们这场晚会开得是太好了。你杨如珍的这个舞也跳得是太好了。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嘛。那还不是真理?要是你再这么个不相信群众,那才是不对了呢。”从来都是一脸欢乐的建伊姑娘也忍不住发言了。

“真个也是的。大家既然都说好,你要是再那么瞎发愁可就成了矫情了。”月娥姑娘又赶紧加上了一句。

众人纷纷附和着,都说晓玲子、建伊和月娥姑娘的话满有道理的。杨如珍也觉得是那么回事,于是乎愁云尽散,大家又开始了新的话题。


2009-8-17 10:43:00

 

 第十四章    离 校 前 后

 

第五十章


无论人们怎么掐着手指头争分夺秒地努力着,时间仍然似流水一般无情地逝去。在春节过后的几个月里,知青共大的学员们基本上把时间全部投入到了紧张而有秩序的专业学习活动里。

转眼间,春天来了又走了,炎热的夏季到来了。

一九七七年八月。

知青共大的首届一百二十名学员终于要毕业了。

各专业班基本上完成了自己预定的学业内容。这期间,农学、农机两个专业班的学员们又分别到自治区农研所、呼市郊区农机厂等处进行了操作性实习;农医班和政理班的学员们也分别下到学校附近的社队里去深入生活。然后,农机班的同学又回校参加了拖拉机驾驶证的正式考核,全部学员都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盼望已久的拖拉机驾驶资格证书。

专业知识的学习,给学员们的实际知识是有限的,但它给大家在思想认识上的启迪却是意味深长的。

各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为这批知青们打开了一片他们中大多数以前完全不曾接触的新天地。让大家相当深刻地领略到在这个世界上几乎到处都有那么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自己去重新掌握、认真学习。配合着这个时期社会上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越来越临近毕业这个重大时刻的实际,学员们的思想越来越产生了更加趋向于实际的念头。几乎所有学员都程度不同地感觉到,随着毕业离校,自己的人生将要面临一次可能是一生中最为重大的变化了。一年多共大生活的丰富实践中,自己究竟得到了些什么,也到了应该认真总结和思考的时候了。

校领导们也都特别忙碌起来。他们在频繁地与自治区知青办的领导们会面、会谈,又要与各相关盟市旗县的知青办同志接洽商谈,期望着能让这批学员的毕业分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

客观上,当时的社会大形势从总体上还集中在中央领导集体的重新组建上,邓小平同志的复出与否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下面各级则主要还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的残余势力,对知青问题并没有新的调子出现。不仅如此,一个全国性的知青工作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从宣传上看,一个更加高涨的知青运动高潮似乎就要到来;而在实际上,随着大量“林彪、‘四人帮’”时代各种冤假错案开始得到平反昭雪,更多干部家庭出身的知青已经作为他们父母的平反措施之重要实际内容而被一一招回了城里,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的,是城市各行业在招用新生劳动力方面的逐渐解冻,知青们的回城路子更宽了。

在这样的主客观形势影响下,知青共大的首届学员毕业活动,在校内自然是搞得十分隆重,而在整个自治区各地却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22:00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一节

余慧琦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农场。他这个共大学员兼工作人员,在一年的学习期间几乎没有在学校里好好呆上过一个月。

新生到校不几天,他就被派往呼和浩特,奉命租了一间大概是当时呼市最便宜的旅馆小屋,作为知青共大驻呼联络站的唯一代表,天天为共大的建设四处奔忙着。直接指挥他行动的就是那位李贵。此人对领导上的任何指令从来不打任何折扣,这就使余慧琦在这段工作中大大地增长了一番见识。

这天,余慧琦接到指令:需要马上(李贵的命令总是这样刻不容缓)为学校买回一台35毫米电影放映机!

这可该到哪儿去找呢?余慧琦跑遍了呼市的所有商店、各类门市,还有什么他当时能够找得到的生产资料公司等地方,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最后总算碰上了一个明白人,指点着他去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那本来是个拍电影的地方,当然并没有供应放映机的义务和业务。但是,那位当时的电影厂厂长被余慧琦死死缠住不放,每天上班下班都跟在他的后面,如影随形地盯着他,不断地在他的耳边不厌其烦地唠叨着知青共大这所学校的特殊意义和为这批学员们搞到一部电影放映机的极端重要性。最后,厂长终于答应以自己厂的名义为共大向放映机生产厂家订购一台35毫米电影放映机,并当着余慧琦的面办理了一应相关手续。才总算是稍稍消停了几天;在机器到货后,他又亲自指挥人帮助把货送上了共大派来接货的大汽车,这才和余慧琦这位“缠人冠军”(厂长对余的评价)热情地握手道别。

再有一次,这期学员的学业已近尾声,再有不几天的时间就该毕业离校了。余慧琦已经受命开始为学员们预订起了回各盟市的火车和汽车票了。突然接到李贵的又一条命令:立刻为这批毕业学员们印制一批《毕业证书》!

小余本以为此事并不难办。他兴冲冲地跑到了自治区教育局高教处,申请为知青共大的学员们发给一批毕业证。没想到高教处乃至整个教育局都根本不认这个帐,说这所学校想当初在成立之时并没有履行在教育口注册的手续,因此教育部门是不能为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们发什么毕业证的。至于小余向他们出示的知青共大乃至知青办的介绍信更是看都不看。

这回,大概是由于传统的“文人相轻”加上不同部门间历来就十分厉害的互不服气吧,任他小余磨破了嘴皮,也没能把毕业证从教育局哄出来。

眼看着学员们的毕业时间一天天临近了,余慧琦急得团团转。嘴上甚至急起了满嘴的泡。这天早上,他从恶梦中醒来,照旧胡乱用凉水擦了一把脸,就跑出门去准备再想想办法。

来到大街上,他正站在那里想着该去找谁帮忙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两个路人的聊天。一个问另一个:“你那个工作证不是丢了吗?怎么还能进去啊?”另一个不无得意地回答:“那还不好办嘛,到旧城那个制证厂掏钱又买了一个呗。”

“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呢?”小余子的大脑豁然开朗。他扭头就向旧城方向跑去,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那个制证厂。好说歹说了半天,总算让那家厂子答应接了活。第三天的中午,一大摞印了金字的红塑料皮毕业证书就交到了匆匆赶来催货的李贵手中。

正是由于我们的学员们如此处处努力的实践,才有了知青共大一年来给学员们留下的快乐生活和长久不去的深刻印象。

现在,余慧琦总算完成了代表学校欢送学员的重任,回到学校,重新受命担任了赤脚医生的职务,并且开始频频与家中联系起自己的回津事宜来。

 

第五十二节

张禾再次一个人走进了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植起来的那块实验田里。在这里,他把自己下乡几年所学到和积累起来的几乎全部农业技术知识都毫无保留地倾注进去了。

他是在知青共大正式开学之后才赶到学校的。原因就是他先利用自己到校前的一段时间,自费到内蒙农科院及一些相关单位去搜寻了一大批乌盟地区土壤及作物生长的相关资料,又要亲自关照自己从巴盟乡下发到自治区知青办的那个装有当地各种良种籽种的硕大包裹。

刚到学校时,他十分被动地参加了班里的一切活动。几十天下来,他感到这所学校的政治气氛实在太浓,自己如果一味跟班行动,最后一定会耽误了当年的农业科研实践的。于是,他跟学校领导打了个招呼,然后就自己去找了农场的领导,挑了一块没人要的盐碱化相当严重的海边滩涂地,在班里学员们多数是利用了课余自由活动时间的大力帮助下,靠了当年巴盟人大战总排干的干劲,连续挑灯夜战了数日,总算适时播下了一批他精心挑选的实验种子。

平日里,他总喜欢没事就到地里转转,再就是常常找机会回到呼市去查阅或者干脆搞回来一些必要的资料。虽然还是主要靠自己一个人单干,却由于校方总算有一些原来在生产队不可能有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必要时的人力资源条件,而比原来干得还顺利些。

开设了农学班之后,他的实验田可就派上大用场了。学员们有了这块现成的实验田,许多知识的学习可就都有了实践的验证,从而极大地加强了学员们了解相关知识的程度和速度。

问题在于,一块用于教学的实验田,比起往往只为了一个专一性实验目标而设置的实验田来,要求上复杂多了。有许多方面已经是他张禾一个人忙不过来的了。原来精心设计的一些项目不得不为了教学的需要而放弃甚至毁去,另一些其实还没有具备条件的内容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去安排出来。手忙脚乱地折腾了将近一个月,才把事情大体上理出了一点头绪。刚想要喘上一口气,却又遇到了新的难题:一些教学必备的材料必须由他张禾亲自到呼和浩特去设法购买。实验田的工作就只能交待给那些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接触农科知识的学友们了。虽然有月光这样的老师帮助,但她也只是一名刚从大学里出来的实际外行。等到张禾匆匆忙忙从呼市赶回来一看,实验田已经被那些热情有余而绝无经验的学员们整得面目全非,又不得不重新忙活一番来过。

如此忙忙碌碌,直到这届学员毕业离校,他这块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汗水的实验田里还是没有产生多少有益的收获。

至此,张禾才算是弄明白了一点:搞教学和搞科研原来根本是两回事啊。

这样,在他来说,这就又一次给自己的人生道路提出了一个新的必须选择的课题:是在知青共大这里坚持继续搞教学呢,还是重新选择自己的下一步出路呢。

张禾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人。这是他多年来热衷农业科学实验养成的习惯。知青共大是个不错的地方,最大的好处是自己就此成了旱涝保收的“国家人”了;但是学校当时的条件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家人团聚问题。而且从实践看,自己在农学学科上的知识、尤其是理论方面的造诣,要是在学校的这个专业里挑大梁还远远不够,可要是只能给别人打下手自己还不愿意。思来想去,他觉得只能忍痛割爱,扔下这片实验田和这所学校,一方面先回到自己已经奠定了一份基业的生产队,另一方面则开始着手考虑找人办理回京事宜。他觉得,真正说到搞科研,还得说是科研人才和相关信息高度集中的北京。

今天,他刚同张鲁书记谈过话,张书记是专门同他谈留校任教的事。他谈出了自己的决定。现在是既感到一身轻松,又感到些许惆怅。这才来到自己这块心血宝地上留连一番的。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22:00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三节

米国英拉了阿茁跑到学校后面的小山背后。就要毕业离校了,两个人当然要商量一下他们的未来。

阿茁是这批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到毕业时还远没有满十八岁。她下乡才只不到一年的功夫,就被生产队选送到这所学校来了。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艰苦劳动锻炼的她,在共大这所学校里还真有些吃不消的感觉,于是乎常常生病,于是就和当时兼任校医的米国英越来越熟悉起来。米国英本着医者仁心,一贯对阿茁关心有加,呵护备至。加上阿茁小女孩的天性比较喜爱打扮,与这些较着劲比谁更“土”些的同学大都不十分和谐,老被人称作“业余华侨”,平常生活中时不时会和人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小不愉快;这在其他同学看来可能觉得很平常,甚至只认为是在逗小孩玩呢,但在阿茁稚嫩的心灵中却敏感地觉得自己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现在有了国英大哥的呵护照顾,使她明显感觉到二者相互间的强烈吸引,渐渐地自然对米国英产生了情愫。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也就真的迸发出了一份熊熊燃烧的爱情火花。

在当时那个时代里,男女学员间产生爱情苗子的并不算少,但大多都表现得特别含蓄;加上可用于二人谈情的时间和环境机会都实在太少,所以大都只有一些最为朦胧的初步接触,如女同学给男同学洗个衣服啦,一对男女生偶尔坐在一起密谈上几句啦等等。像阿茁和国英这样,既有一定条件,又比较大胆直率的并不多见,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当时学校里的第一对正式恋人了。

米国英是北京知青,在乌盟某县下乡;阿茁是呼市知青,在呼郊某公社下乡。一旦离校,两个人将至少有一段时间要天各一方。这对于热恋中的人实在是够残酷的一个现实。这才有了两个人需要来到这秘密约会地商量下一步的情景出现。

直接促成二人此次相会的还有一个动因,那就是两个人都受到了自己一些好朋友的真心竭力劝阻。米国英的朋友推心置腹地劝告他:阿茁太娇了,绝不会是你老米可以终生结合的理想对象;阿茁则被自己班里的代理党支部书记家新同学“代表组织上”郑重告知:那个老米太滑头了,他的女朋友可多了,你可得小心被骗,还是另找一个的好。大概是过分的劝说让两个人产生了更强的逆反心理吧,当然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已经建立起来的真情实感,两个人反而走得更近了。

这场约会的详细情景当然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因此笔者也就没办法将当时的详情向大家进行披露了。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两个人至今仍然相濡以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呢。


第五十四节

赵晓玲独自一人枯坐在安子山头那座烈士纪念碑的一侧。她的手里是一张大约半年前的《内蒙古日报》。上面有一篇报社记者采访共大青年学员、天津知青小谷的专题报导。

说不上什么特别的原因,似乎从一进校的那天开始,赵晓玲就已经暗暗注意上了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唇上稍稍露出一丛重重绒毛的小伙子。虽然两个人的日常接触并不那么多,但由于各项活动毕竟是大伙儿一块儿参加的,所以至少可以有比较多相互观察的机会。小谷是个乐天派,对谁都是那么笑呵呵的,对于年龄与自己相仿的赵晓玲等当然更由于少了一份对于“老知青”的拘束而特别谈得来了,这对于有意注意着他的晓玲就更多了一份热辣辣的特殊感受。

说来也巧,赵晓玲历来就有个存留报纸的习惯。进校后,她把能够搜集得到的关于知青共大的各种报纸报导(那时候还没有条件保存什么录像带等音像制品)都细心地保留了下来。可在一次大扫除的时候,被一位大大咧咧的室友当作垃圾给付之一炬了。只有这份采访小谷的报导,晓玲从宋校长的屋里抢到手后没来得及放回自己屋就听到了集合口令,于是匆匆将它塞在了自己的衣兜里就跑出去了。后来又是因为忙而一直忘了把它拿出来进行专门存放。就这么着,这份报导反而被她留了下来。

“这大概是一种缘分吧。”赵晓玲暗暗产生了这种念头。于是乎对小谷更加注意了,甚至已经到了相当关切的地步。

但是,赵晓玲毕竟是个相当讲求实际的姑娘。两个人既不是同一处下乡(一个在乌盟,另一个是在巴盟。相隔何止百里。且交通也十分不便),又不是同一处老家(小谷是天津知青,而小赵却是地道的巴盟姑娘)。这在当时条件下被普遍认为是没有可能成功的遥感式恋爱。因此,这就造成了二人间一种当时颇为典型的暗恋情结。

现在,小谷已经毕业离校走了。晓玲由于兼任着打字员工作至少还得在学校留上一段时间。闲暇中的她不由得常常带了这份报纸一个人觅地枯坐,去悄悄地享受一下那种睹物思人所特有的既甜蜜又辛辣的感情激荡。

 

 

第五十五节

刘翔东再一次登上了自己到校前村里那台拖拉机的座椅,不由得有一种既生疏又熟悉的异样感觉。

费了一年的功夫,生活似乎是转了一个大圈,这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吗?翔东略带疑惑地想到了这个结论。随着,他又想起“事物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上学来的定理,于是又漫不经心地思考起自己生活道路上的这段路程来。

他想起自己从学校回来的当天,队干部们就蜂拥着来到自己家的小院里,喝着他从凉城县带回来的鸿茅药酒,吃着他妻子为大家炒下的好菜,听他大侃学校生活中的一些趣闻逸事,席间听众们眼中流露出来的羡慕之情,确实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满足。而那些干部们对他最大的羡慕,却是他“肯定能够更早地抽调上去”。

翔东想通了。历史确实在前进。一年的时间里,不仅是自己经过了一番学习提高,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都有了重要而巨大的变化:毛主席逝世、“四人帮”垮台,上山下乡的大调子实际上也在发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变化。知识青年纷纷大批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似乎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他在回来的路上经过旗知青办时已经发现,那里最忙的活儿就是为陆续抽调上来的知青们整理需要发出的档案了;公社里的知青工作专管员老李不也是一见到自己的共大毕业证就神秘兮兮地笑着对自己说了一句:“先回队把家里安排一下吧。恐怕用不了多久你就得到新岗位去工作了。到时候可别太想家哦。”现在想来,老李的话大概不是空穴来风吧。

“好了,准备迎接新的人生挑战吧。”刘翔东自言自语了这么一句,双手在方向盘上一紧,脚下一踩离合器,再一给油,拖拉机听话地缓缓起动,然后“轰然”一声向着既定的目标疾驰而去。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23:00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六节

孟和生总算真的聪明了一回。

他在毕业回到县知青办报到的当天,就向有关领导原原本本地汇报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特别谦虚地强调说明自己现在的医术实在不足以承担起在广阔天地中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请示领导上一定要再给自己一个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好能够让自己不辜负领导批准自己上过一回大学的难得经历。

说他聪明,关键是让他赶对了时候。原来知青办主任手里正好有一份盟里培训“赤脚医生”的通知和最后一张尚未发出的表格;再加上主任当天情绪特别好,于是就特别大方地把那张表格递给了正诚惶诚恐讲着自己请求的孟和生。

这下子可真让孟和生喜出望外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命今天会这么顺。高兴之余,他竟然“扑通”一声给知青办主任跪下了,倒把主任吓了一跳,既而又哈哈大笑着把他拉了起来。

这以后,孟和生算是和这位主任交上了朋友。从培训期间起,他就隔三差五地弄些队里的土特产什么的,常常去看望这位主任。等到培训刚结束,他就被这位主任破格安排到了自己所在公社的卫生院里,当上了一名“吃皇粮”的正式大夫,居然也就终于圆了自己“跳出农门”的最大梦想。

当然,这个时候的孟和生,总算是从共大的一年多学习中学会了要老老实实做人的基本道理。况且,现在的他已经不必再靠出什么风头去为自己获得什么“出路”了。因此,他开始学着“夹起尾巴做人”来。以后倒也没再听到他又弄出什么故事来。


2009-8-19 10:04:00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    各 奔 前 程

 

第五十七节


    刘惊涛擦了一把不知什么时候流了满脸的汗水,随手在身边的一块毛巾上抹了一把,就又埋头钻进了那堆已经快被翻烂了的书里去了。

这是一九七七年的仲冬,是惊涛刚刚毕业离校后的那一年,地点是他下乡的那个生产队的队长办公室兼他的寝室里。

屋门悄悄地开了,闪进来一个削瘦的女知青身影。这是他相濡以沫、一同在这块广阔天地里一起战斗了数年的战友、也是他已经双方家长正式首肯了的未婚妻马玲。这姑娘自下乡起就一直默默地关心和照顾着这位其实还只是个大孩子、却又处处要为人先、绝不甘示弱的小伙子。她喜欢他的诚实质朴和绝顶聪明,更欣赏他那种真正从关心社员利益出发、在生产队里搞的各种创新措施。她记得还是在惊涛从大寨参观后抽空回到队里的当天,这位年青的队长把村里干部和知青们都请了来,相当坦白地告诉了大家自己参观大寨后的实际想法,告诫队干部们“千万不要因为听上头的任何口号就让自己队里的社员受损失”,还倚小卖老地对目瞪口呆的干部们拍了胸脯:“没事,出了问题我担着!”她也记得在一次惊涛从旗、乡、生产大队参加了一连串的表彰嘉奖活动中回到队里的当天晚上,他对前去专程祝贺的自己深思着说出“不能再干下去了。我得去上学。”的又一跳跃性思维结论。惊涛告诉她,现在的大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知青上山下乡大势已去,作为当代青年应该重新考虑自己为国出力的崭新道路了。从那天起,惊涛开始一点点把队里工作的担子分摊到其他一些经过他考察的年青社员身上,自己开始当起了甩手掌柜,用抽出来的时间开始了同样玩命的考前复习。

现在,这项冲刺已经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明天,惊涛就要在自己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呼和浩特,准备参加于后天正式开始的文革后第一次正式高考了。

马玲深情地望着惊涛。时不时为他擦去满头满脑的汗水,或为他端上一杯凉水解渴,同时自己也在一边拿了本课本默默地复习着。她也要去考一考,不过没敢报大学,而是报了个中专。因为她必须把自己相当一部分时间献给自己心爱的人。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惊涛通过自己的拼搏,顺利考上了包头师专。不几年后,他又从该校团委书记任上考取了吉林大学法律硕士;毕业后回到内蒙古自治区党校任职,直到从该校副校长的位置上再经中央党校深造后成为了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自治区党委第一副秘书长……。


第五十八节


晓乐被安排到旗砖瓦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仗着自己在乡下和共大炼就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色的劳动技能。他一进厂就担任了拖拉机手,不几天就开上了新买回来的大卡车。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总是抢着干许多对于一般司机来说是完全“份外”的活计,得到了工厂老师傅们和厂领导的夸奖和重视。

这天下午,晓乐刚刚收了车回到宿舍。他习惯地往自己那张床上一倒,从枕头下面抽出了自己那本学习笔记,翻开到新的一页,在上面匆匆记下了自己今天出车的所见与所得。这是他在共大学习期间逐步形成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好习惯,把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观察和学习得到的心得体会一一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常常翻出来看看。

文革开始的时候,晓乐还只是一个任啥不懂的毛头小子。小学的几年,基本上都是在背毛主席语录中渡过的;中学的几年,也常常是学军、学工、学农什么的,真正的文化课学得特别有限。知青共大让他平生第一次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次学习中从一些老知青那里学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给了他最大的帮助,使他迅速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加上他自己一贯的聪明才智,就成了他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特别突出的一种特别出色的表现。

认真的观察总结和不间断的学习提高,使晓乐的自身素质迅速明显地得到充实,加上他习惯于助人为乐的好性格,使他在厂子的各种具体工作方面几乎是处处能够为他人帮上一把手。同事们也十分喜欢这个整天乐呵呵的年青人,特别是厂子里那些老工人,真心佩服晓乐的知识、能力和品格,常常主动找他帮忙解决一些自己工作上甚至生活上的急难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地从一个普通工人被逐步提拔成了车队队长、车间主任、生产副厂长直到经营厂长。企业转制后,他又众望所归地担任了新企业的董事长。


在与晓乐相邻不远的鄂尔多斯,那个在人们印象中只知道成天欢乐着的似乎永远都那么“幼稚”的建伊姑娘,秉承了自己在共大一贯的扎实实干精神,在自己所在的那座全国闻名的中外合资的羊绒衫厂里,从一名最基层的普通操作工人做起,凭自己的忠实肯干搏得了企业中外领导的特别青睐,被步步提升为工段长、车间主任,带领下属员工,为自治区创造着新时代骄人的声誉;也为自己写就了一份无憾的青春。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24:00 [只看该作者]

第五十九节


达来回到了自己下乡插队的东风农场。知青共大一年的学习,给予他最大的一项收获,就是使他有了一段比较充裕的时间、能对自己原来的实践和将来的想法进行认真总结。

一回场,他就向市农委递交了一份长达数万字的《规划意见书》。在这份意见书中,他把自己下乡几年的实践结合自己上共大期间学得的理论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乌海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特别是农业为城市工业方面的服务供给关系进行了相当细密的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相当独到的解决方案见解。

这份意见书得到了当时乌海地区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相当重视。领导们不但开始重点考虑起了这个关系地区全面良性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年青共产党员。在后来的近二十年实践中,达来几乎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块阵地。为了乌海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农业支持,为了乌海人能够在其工业和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毫无后顾之忧,他在农业生产这个领域里踏踏实实地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就在大家第一次重新聚会的1998年里,他刚从市农委副主任的位置上转到了市属海渤湾区区长的新岗位上。然后,他又经该区区委书记而升到了乌海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一职……。


                      第六十节


绍亮带着一身仆仆风尘,回到了自己插队的村子里。他是这批知青学员中比较特殊的一名,主要是他几乎没有正规地在班里上过几天课。绍亮是六五年就下乡的老知青。十余年的下乡实践,使他坚定地树立了要为彻底改变牧区的落后状态而进行科学研究的坚强信念。

就在他受命来共大上学时,他正在研究着最后攻克草原上最需要的风力发电这一重大科研课题。到了学校以后,他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小小图书馆,近乎贪婪地阅读了那里的全部相关书籍,又几次自费到呼市的几所大学里,想方设法地钻到那些因文革久被尘封的大量书籍堆中,为自己只有初中底子的知识库存如饥似渴地增加着大量的全新储备。

绍亮的学习收获,由于他惊人的钻研毅力而相当明显。当时的许多人尤其是那些他经常去虔心求教的大学老师们曾预言他那样的文化底子想搞出什么发明来几乎是天方夜谭。而共大的知青学员们头脑中并没有这样的条条框框,他们信奉的是“人定胜天”的哲理,从来不认为世上还有哪些事是知识青年们干不成或干不了的。因此,几乎所有学员都对“搞科研的绍亮”同学有着一种近乎崇敬的心态,对他的一切行动自然是全力支持了。不过说来可怜,这种支持,充其量也不过是让绍亮在共大期间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自由地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或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过,就是这种几乎是纯粹精神上的支持,也使绍亮有了一种实际的收获,那就是自己信心的增强和实践条件的相对改善。利用这段宝贵的主要是不用为其他任何琐事烦心的时间,绍亮初步奠定了自己的知识底蕴,在一年后毕业的时候,他的风力发电不仅已经基本趋于成功,而且还完成了草原建设中的另一项重要课题“高压脉冲网围栏”的中间试验。

后来,绍亮凭这手技术为他插队的乡里造福成功,又因此被抽调到盟里担任了巴彦淖尔盟电力局的副局长,再被国家科委请到了北京,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就他发明的“防窃电控制器”等专利项目为全国各地办学习班或培训班。

97年同学们聚会前后,绍亮自己独资开了一家公司,并且仍然在不断地申请着许多不同的专利项目。为了它们能够早日转变为能产生更大效益的实际生产力,他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波劳碌着。

2002年的乌海聚会时,绍亮为同学们拿来了一堆他的最新科研成果——一种纯粹使用生物方法制造纸浆、并由此可将其全部的生产废料吸收为下几道生产的理想原料、从而产生出巨大经济效益的全新技术。

目前,我们的绍亮同学正在奔波在山西、山东等地的一些已经被废黜了的中小型造纸厂间,通过自己的技术一个个把它们救活,并不断完善着这项造福人类的创新技术。


2009-8-23 13:41:00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章    重       聚

 

第六十一节

 

杨林开着他那辆已经显得很旧的上海牌小轿车,在一路风尘中颠颠簸簸地往前走着。

这么多年了,杨林一直在跟车打交道。下乡的时候就已经是拖拉机手了,到了共大没两天就接着又当了拖拉机手。在校期间,他几乎没好好连续上过一周的课,每天都可能随时听从领导安排到什么地方去给学校拉东西。从建筑学校用的砖瓦木石,到老师学生们每天吃饭需要的蔬菜粮食,还有许多杂七杂八稀奇古怪的东西。后来,他又很快增驾了大货车,开起车来就更得劲了。几十年的光景里,他这个人先后换了好几个单位,但都是干着司机这个老本行。

毕业的头十来年里,杨林也和大家一样,为了自己小家庭的生计而埋头奔忙着。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也偶有相互见面的,却总是限于利用工作之便的出差或者仅仅是路遇式的相见为多。即使是同在一座城市里生活着的同学们,也很少有机会能够互相见上一面,甚至有的人从此就在大家的联络网里悄悄地消失了。

八七年共大学员毕业十周年的时候,杨如珍专程从包头来到呼市,找到了还在学校工作的老宋校长及卫东、萨仁等人,总算凑够了十个人,在萨仁家的小屋里草草庆祝了一整天。在那之前和以后,也有不少各地知青们来到过呼市与这批同学和老师聚会,但却仍有一大批学员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来与大家相聚。

杨林近些年由于工作关系,常常能够到各盟市跑跑,于是也就常常挤时间陆续找到了许多分散在这些盟市工作着的同学们。大家都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愿望,就是想能够有个机会把尽可能多的学员们聚到一起,大家哪怕是简短地见个面也是一种安慰啊。

时间推进到了一九九七年。杨林再次有机会到几个盟市转了一圈。这时候的同学们大都已经比较稳定和稍稍松闲下来,有的甚至已经退休在家了。大家都说,如果再不赶快聚上一次,搞不好都该找不到人了。大家把这个愿望全都寄托在了呼市的朋友们身上,杨林这个素以热心助人为乐的老司机一拍胸脯,就把这个繁重的任务揽到了自己头上。

为了这个目标,杨林先后跑了好多个地方,然后又打了数百元钱的电话,在得到了大多数已经找到的同学的大力赞成后,他利用到北京办事的机会,找到了刚刚调到北京工作的卫东,要求他务必想方设法把北京和天津的同学们多找上几个。“只要你们天北京的人一回去,这个聚会就肯定能搞成。”他斩钉截铁地对卫东作如是说。

卫东虽然也是个热心人,但他对这些处境已经完全不同的同学们的聚会热情却一直抱有怀疑。因此,他虽然在已经搬迁到呼市的原知青共大呆了那么多年,却也没有胆量来招集这么一次聚会。现在自己回到了北京,更是人生地不熟了,但杨林这种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实在让他感动不已,于是他答应帮他安排北京和天津的同学前往赴约了。杨林松了一口气,这才高高兴兴地往回走了。

现在,他又来到了位于自治区西部的伊克昭盟,马上就要到达盟所在地东胜了。

已经是伊盟著名合资企业鄂尔多斯羊绒衫厂一名车间主任的建伊、东胜市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苏和及盟教师进修学院教师东芳几个人热情地接待了这名老同学。

老同学相见,满桌的话题都是某某同学现在在干什么的消息。随着杨林向各地联络的不断加强,也就不断有关于老同学的新消息产生。这次,他又为大家带来了天津、北京的同学们答应来呼市参加毕业二十周年大聚会的特大好消息,更是把当天餐桌上的欢乐气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22 15:25:00 [只看该作者]

第六十二节

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卫东正在坚持不懈地拨打着公司里那部直拨电话。

“喂!请问是中国农科院吗?您是总机吧?实在对不起,我能不能通过您们找一个我二十年前的老同学?对,是二十年前在内蒙古插队时候的老同学。叫张禾,弓长张、禾苗的禾;对,我只听说他回来以后好像是到了你们这个单位,不知道他是在哪个具体部门、更不知道他是做什么具体工作的。……”

天底下的热心人就是不少。农科院的话务员听到卫东这近乎无望的要求后,居然没有拒绝他的请求,而是十分热情地让他“稍等等。二十年的老同学了,还来找,可真有感情啊。别急,我这就给你问一下。唉,你可别挂电话啊,我一会儿就会有消息的。”

果然,大概连五分钟都没到,话筒那边就传来话务员高兴的声音:“找到了找到了!我们这儿还真有一个从内蒙回来的张禾。他的具体工作单位是在我们院的研究生院。你别急啊,我告诉你他的联系电话。”

就这样,卫东和张禾当天下午在卫东的办公室里终于见面了。

张禾回京比较早。他对北京一些同学的情况还是比较清楚的。通过他,很快的北京就聚集起了八名原共大师生,已经是初步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规模了。

 

 

第六十三节

天津。已经担任了天津市百货大楼家具城总经理的世新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等待着其他当地共大同学们的到来。

世新是在共大加入党组织的。由于他的勤奋和干练,回天津后就被天津市知青办留下专门做知青回城手续的经办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天津知青顺利回到天津,他把自己像个机器般地运转着,几乎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工作,并且经常把一些内部消息向那些为了回城已经跑得焦头烂额的知青及其家长们主动透露,让他们尽量能少跑些冤枉路,早一天办成相关手续回到自己的家中。经他的手,不知有多少本来已经认为可能没有希望的普通劳动者家庭出身的知青们,全都出乎自己意料之外地办成了回城手续;那么多家庭的父母们大概直到今天还认为那是上苍垂青、老天保佑、自己一家时来运转了呢。当然,如果把这个“运”解释成为改革开放的大势,那就对了。而在这份大势中,世新的个人努力也是绝对不能小觑的。有人夸他是“积了大德”,他却坚持诚恳地告诉大家:“当时那种情况,谁在那个位子上都会那么干的;我自己又就是个知识青年,总不能没有点最基本的同情心吧。”

后来,他被组织上调到著名的天津市百货大楼工作。以他的勤奋、干练、聪明才智和吃苦精神,他很快地从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成长为一名通晓商业经营管理的技术和艺术、始终能够做到身先士卒、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面不改色、从容应对、并且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的优秀现代企业家。

对于自己只呆了不到一年的知青共大,世新实在是有着真正深厚的感情。他最爱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过去我得到了大家的各种帮助,今后我仍然需要大家的各种帮助。”

现在,在离开这所令他时时心神俱动的知青共大已经长达二十年后的今天。终于有机会能够再次与大家相聚,尤其是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校址去参观回顾,更是让他感觉到了无比的激动。

他特意自费购买了近百个雪白的背心,请专人为每一个背心都印上了“内蒙知青共大”和“1997。8。8”的字样。这样聚会照相的时候,大家就都能够穿上统一的“校服”了。

想起当年在共大,每当有些什么集体性重大活动的时候,为了能让绝大多数同学的衣着相对整齐一些,总是要让那些学生干部们伤透了脑筋。好在那时候时兴的是“艰苦朴素”之风,领导上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再加上同学中那几名蒙古族同学总算有几套漂亮鲜艳的袍服作为会场上的重要点缀,也就总能够把那些重要的会议开好。不过,能够有一套知青共大自己的校服,总是所有共大学员们自始至终的一份梦想。大概任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迟到的梦,居然在毕业二十年后被世新给圆了!

 

 

第六十四节


 

酷热。

天上没有一丝浮云,大地上也是一片寂静。连那些家禽和飞鸟什么的都藏了个干净。人们也都躲进了各自的家里。放眼远近八方,半天也见不到半个活动的影子。

年仅十四岁的小薇薇放下手中的大蒲扇,抹了一把满脸的汗水,眼光从面前的作业本上移起来,回头瞟了一眼里屋炕上四仰八叉睡得正香的弟弟,想到他一会儿醒来的时候又该要雪糕吃了,于是站起身走到冰箱前,拉开箱门往里面看看。“哟,只剩下一根雪糕了。”她只好重新关上冰箱门,到柜橱里找出妈妈留下的钱包,冒着炎炎烈日,硬着头皮到街上给弟弟批雪糕去了。临出门的时候,她还在自言自语着:“妈妈才走了两天吧,还得多少天才能回来呢?”


 

“二妹,有钱没有?给姐借点儿。”一脸刚强中透着几丝无奈。烈日骄阳下的她,意外地显得有些怕冷似的微微发抖,其实是她紧压着自己一份激动和一缕羞涩,虽然这是在向自己的亲妹妹讲话,却也是她第一次向外人伸手啊。她已经加入下岗行列半年多了;爱人与自己同一个单位,命运也是一样;这阵子就靠爱人给一个私营企业下夜和自己不断为东家西家编织一两件图案新颖、质量上乘的手工毛衣过日子。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孩子眼看着就要花父母大钱了,就现在已经是今天要上十几,明天要上几十的,常常弄得父母二人手头拮据得要命。一家人平常连肉都很少舍得吃,她们两口子这半年也再没添过些什么,连孩子想买个学英语的“随身听”都被她劝得暂时放弃了。可对于这次的同学聚会,她却急成个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硬是不听丈夫“咱就别去了吧”的劝阻,提前揽回来几桩活计,准备“聚会不误生产”,又悄悄跑到自己的二妹家,趁着二妹夫出门的时候赶紧向妹子伸了这次手。

二妹可知道自己这位大姐的心思。二十年来,她听大姐讲得最多的,就是她那好像只有一年来时光、而且根本没有人承认学历的这段被姐姐称为“知青共大”的日子。在妹妹心目中,这段时光顶多只能算是姐姐丰富人生阅历中的一段小小插曲,其间除了比一般下乡时还要苦重得多的高强度农业劳动外,只听到姐姐在劳动中的受伤以及在学习中的几乎一无所获(当然这是妹妹后来暗地里做的一份结论),实在不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可让人多所留恋的;可姐姐却对这段生活永远是津津乐道,一说起来总是眉飞色舞、无比自豪的样子。这次也是实在凑巧,姐姐那天是陪了另一位下岗姐妹到厂子里去办点事,恰好就接到了一位老同学打来的电话,通知了这次同学聚会的事。当天晚上回家后,姐姐就开始特别亢奋起来,从箱子底找出一大堆那时的老照片、老笔记本什么的,一边不停地翻看着,一边嘴里叨叨咕咕的;妹妹是在当晚来姐姐家给外甥女送一盘自家的窝笋炒肉丝时见到这份情景的。才问了一句,姐姐就开始竹筒倒豆子一般地把她们同学们要聚会的全部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妹妹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当讲到这次聚会需要每个同学个人拿出几百元钱的时候,姐姐突然住了嘴,很快就把话题转开了,直到妹妹离开也没再提半句这件事。可细心的妹妹当然明白姐姐的心思了,一回到家就翻出了自己的一份体己,悄悄为姐姐预备了一份盘缠。今天就是姐姐不来,她也打算赶快给姐姐送过去了。她当然明白,就是这份自己认为根本不值得重视的“友情”,在姐姐的心目中却占有着一种何等神圣重要的位置。这是在圆姐姐人生中一个大概是最重要的梦了。


 

宇良双膝并跪在老父亲的病榻前,眼看着重病中的父亲渐渐进入梦乡,这才悄悄立起身来,在床边那把椅子上坐了下来。

他也是知青共大的首届学员之一,而且当时就是一个几乎人人喜爱的“活宝”式人物。这次,当地一位负责联络的同学挺早就把同学聚会的消息告诉他了,无奈在临出发前一周的时候,老父亲突然重病入院,医院抢救过来以后,通知家属“随时准备后事”,他当然不能再去参加聚会了。

老父亲却十分懂得儿子的心。他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记得儿子应当在最近几天出发去与老同学们聚会的事。在医院经抢救清醒后,还没有忘记追问儿子什么时候出发前往。宇良心如刀绞,却还得耐着性子哄老父亲说“还早呢。到时候我会去的。误不了。”

现在,老父已开始时时陷入昏迷,说不准哪一刻就可能睡去再不醒来了。即使是这样,只要稍稍清醒过来,老人家还是忘不了追问儿子前往赴约的事。其中,老人还向儿子提起过这种关心的原因,他可是把孩子们当年下乡以及上这所共大的实践,与抗日战争时一些大城市青年们纷纷拥向延安、进而到延安的抗大学习这段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著名伟业等价认同的。

古人早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明训,老父亲对宇良聚会一事的特别关心,更让宇良绝不可能在这样的时候离开他而到呼市去见同学了。可要说他不想同学、不想这次聚会,那可是胡说呢。因此,每当老父亲能够稍稍安静地入睡后,宇良的思路就会立即飞转到呼和浩特市那所曾经作过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总部的自治区党校院内。“同学们的聚会怕是已经要开始了吧。”望着手表上的日历,时间已经到了1997年的8月8日这一天。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