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三晋大地 → 山西的名人及名胜古迹有哪些?


  共有73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山西的名人及名胜古迹有哪些?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华胡同
  1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0955 积分:129858 威望:0 精华:131 注册:2008/11/26 19: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2/23 7:29:00 [显示全部帖子]

爱国将军傅作义(1895—1974)

      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临猗)人,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1949年1月,他响应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和平统一”的主张,毅然率部起义,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解放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后来的水利电力部)长达22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周恩来同傅作义.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华胡同
  1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0955 积分:129858 威望:0 精华:131 注册:2008/11/26 19: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2 9:19:00 [显示全部帖子]

吕洞宾

      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谈到八仙传说,人们不禁会问:吕洞宾究竟是仙,还是人?他的故乡在何处?

      吕洞宾,原名吕岩,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永济县)。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土,当过地方官吏。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印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所谓“吕洞宾戏牡丹”(白牡丹为当时名妓),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形象的神仙代表。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积淀,使得这类传说的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华胡同
  1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0955 积分:129858 威望:0 精华:131 注册:2008/11/26 19: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9 7:54:00 [显示全部帖子]

大同鼓楼

       又叫更鼓楼,朝阳升起,钟声飘荡,夕阳西下,鼓声飞扬,正所谓:“晨钟暮鼓”。据史书记载,鼓楼原是为传递信息,擒贼捉盗而建。随着时代的变迁,才转变为报时的工具,报警的信号。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搂;南有永泰街的鼓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有鼓楼幸存下来。

  据(大同县志)载:“鼓楼在府治东南街南端十字心)正中,创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楼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8.33米,南北宽14米,高约20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同-鼓楼-0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文华胡同
  14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20955 积分:129858 威望:0 精华:131 注册:2008/11/26 19: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2/9 7:57: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法国汉学家沙畹1907年10月拍摄.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总数 1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