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知青角 → [转帖]大普学历


  共有615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大普学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5 23:15: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天蓝在2012-1-5 22:28:00的发言:
      应该还没有完吧?等看下文。

七年中,我走过布满荆棘的路,然而,我没有垮下来。我坚持与命运搏斗,终于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母校的风光依旧,我的生活崭新……

  冯淑萍的信搅乱了他本来就纷乱不堪的心。

  ……

  大学时代的美好往事,一一展现在吕继红眼前。那是曾经在两人心胸中同时荡漾起的青春之波。

  一种想马上见到冯淑萍的强烈欲望冲击着吕继红。我要去找她,应当立刻去找她,问问她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和她谈谈这次工农兵学员统一考试。

  冯淑萍以为粉碎了“四人帮”,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远走高飞,摆脱那个鱼泡眼的家伙。严酷的现实没有同情她,“贫下中农”的需要高于一切。毕业那年,那位县革委会主任的奔波,这位计算机数学专业的高材生被要回县城,被分配到一个县办农机厂当会计。

  清理“三种人”时,张建社的爸爸因为是“三种人”,受到处理,官自然被撤了,张建社曾被勒令退学的传闻也得到了证实,学历不被承认,他由干部身份变成了工人。冯淑萍提出了离婚,孩子判给了张家。

  她独身了。工厂里有两位老大姐可怜她,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是一个落实政策的右派分子,比她整整大了三十岁,她不同意。大姐很不满。

  “还挑啊,你都到这份了。啧啧,人家光补的钱就可一下成为万元户呢。”

  她愤怒了,对着大姐嚷:“我有男朋友。”

  “你有?没听说过。”

  “他叫吕继红,在北京工作……”

  “就你这样儿,人家还要你?”

  “我考研究生,到北京找他。”她说的斩钉截铁。

  考研究生,再次让冯淑萍看到了希望。

  在被现代科学遗忘的角落里,她寻找着遥远的科学。她曾找过她上中学时对她有极大帮助的县中女教师。但是那位由于大学期间恋爱挫折失恋,誓言一辈子不结婚的老处女,在冯淑萍上大学的第二年,被那个县革委副主任,也就是冯淑萍的公公强奸了,女教师含恨上吊自杀了。冯淑萍知道后,想哭但已没有了眼泪。从此县一中成了她不愿看到的地方,必须经过县中时,她也绕道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7 15:56:00 [显示全部帖子]

11

  吕继红决定马上去华大找冯淑萍。

  华大这座中国著名的学府,曾是吕继红学习的地方。吕继红现在工作的地方离它不过一个小时的路程,来往公共汽车路费也用不了几毛钱。那壮观的大门、巍峨的教学楼、笔直的林荫道,虽然使他魂牵梦萦,他毕业后却很少再来。不敢?不愿?可能兼而有之吧。文革中“工人阶级占领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大学生曾发牢骚说:“势必有一天上过大学也算做历史问题。”当时不过是笑谈,后来却不幸言中了。“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既得利益者……”,其原因不过是在那个年代上了几年大学。一双双仇恨的、鄙视的、厌恶的、嫉妒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工农兵学员,仿佛他们就是文化革命,就是白卷英雄张铁生。

  吕继红下了公共汽车,走了五分钟,就看见华大学校的大门了。他在离校门二百米的地方站住了,一切是这么熟悉,一切又都这么陌生。

  进了大门,走过教学大楼,绕过一片草地,他找到了冯淑萍信中提示的宿舍楼房号,轻轻地叩响了门。

  门开了,冯淑萍走出来。吕继红十分惊愕,他没想到经过七年风浪摧折的冯淑萍,气质竟还那样优雅,人还是那样年轻而富有朝气。

  “你……”,冯淑萍看见吕继红,先是一愣,立刻激动起来,笑道,“你真来啦。”

  “你好”。吕继红也非常激动,但是说出来的两个字却干干巴巴,好象拜访不相识的客人。

  两人坐下后,一时间竟都没有说话。吕继红默默地审视着这个陈设简单的房间,冯淑萍一趟又一趟地走动,忙着给吕继红倒橘子汁,拿巧克力,削苹果。

  “我真没想到你会来找我”,一切收拾完毕,冯淑萍坐在自己床铺上,“你能看完我的信我就满足了。”

  “对于一个缺乏坚贞感情的女子的信,我是要看下去的。我最近想写几篇小说,要研究各种各样的灵魂,所以才来看你的”。

  冯淑萍淡淡一笑:“你恨我?”

  “你知道我为啥恨你?你……”吕继红刚想发作,突然发现冯淑萍眼中闪着晶莹的泪花。

  “你根本不明白,”冯淑萍轻声说,“张建社和他爸爸那次来学校,是在假期里发现了我在学校里有了你,他们很气愤,说要把我要回去。你约我提前返校的信被张建社先拿到拆开了,他们更气愤。他们简直把我挟持到了学校。我没有办法不让他们与我一起来。他们来时,衣兜里装着盖着公社和县两级大印的介绍信,要我当面锣对面鼓,当着他们给你讲清楚。只要我不按他们说的做,他立刻就会和校方交涉,以贫下中农的名义把我要回去”,冯淑萍接着说,“我们当时想的太幼稚了,认为粉碎了“四人帮”,那位主任就会下台。清算四人帮之流的东风还一时刮不到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县城。那位造反起家的主任仍很红。我这个平头百姓的孩子,又没有有权有势的‘舅舅’做靠山!粉碎“四人帮”和不粉碎“四人帮”,与我的羊肚儿毛巾包脑袋的父母不会有任何关系。不像你,还有落实政策的父母和亲戚为你撑腰。”

  “于是,你就答应了,就屈服了,就把我赶出来?”

  “难道我就让人家要回去?丧失已经付出那么大代价换来的学习机会?”,冯淑萍嚷起来,“我需要爱情,我更需要求知的权利”。

  “还有你不明白的”,冯淑萍低下头轻声说,“在那个假期里,张建社发现我有了你后,他强行占有了我……”沉默,空气几乎要凝固了。冯淑萍哇的一声哭出声来,“我爱你!我不能让你受这不白之冤。我没别的办法,我只有离开你,让你恨我……”

  吕继红惊愕了,谜团终于解开了。

  “还有件事我真不敢想,也不想说。”冯淑萍有些语无伦次,双手揪着胸衣,一副痛苦和难受的样子。

  “还有更严重的事儿?”吕继红说,“你说吧,说出来痛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9 22:36: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屹梁梁在2012-1-8 15:32:00的发言:
我们应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感谢作者王金昌先生,他将已被遗忘,被掩饰甚至歪曲的珍贵历史原生态的得以呈现。永远记录在:“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 ”的一本不太被社会注重的书上了。同时也感谢楼主为我们介绍了这本书,值得思考的往事,请继续。

“我考上华大研究生才知道,七年前,我能上华大数学系,是因为我在农村里劳动时用华罗庚老师的优选法理论写出《粮食种子优选法》文章,发表在《应用科学》杂志上,被一位知名的老教授发现,他写给一位中央领导,这位领导批示下来,点名把我送到华大读书深造。不幸的是,这件事被那个公社革委会主任知道了,给压了下来。说我上学是他一手操办的,条件是跟他那个混世魔王儿子定婚”。

  冯淑萍停了一会儿,“唉--”,长叹一口气,“咱们那届学生入学不久,那位中央领导又挨批,说是搞回潮,是右倾翻案风。‘梁效’(清华、北大两校谐音)控制全国舆论,经常发表文章批评教育战线回潮。在那种情况下,好心的校系领导怕影响我的前程,就把这事儿压了起来,没透出任何风声。”

  冯淑萍停顿了好大一会儿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直到这次考上研究生,一位刚恢复工作的校领导才把这事儿告诉我。老人家见我不相信,还特地从档案室调出档案给我看。看了档案,我指着那位校领导大声喊起来, ‘这事为什么还让我知道?!我死都不想知道啊!’当时,我简直要疯了。”

  又沉默了一阵子,冯淑萍平静了下来,“对不起,我太激动了”。

  “你来北京,我很高兴,真的。”吕继红说。

  “真的吗?”,冯淑萍眼里放出了热烈的光彩,这使吕继红一下子看到了七年以前的冯淑萍,“可是,听说你已经有了女朋友……”。

  吕继红立刻又想起那个令人窒息的祝寿宴,那个令人讨厌的滔滔不绝,那粘膏药一样每天粘在自己身上的卢娜。

  “唉,一言难尽啊,我并不爱她……”。

  冯淑萍眼睛盯着吕继红,鼻翼上清楚地画出两个问号。

  “……她爸爸是我们的主任,我的顶头上司”。

  “和她结婚,你可以出国,可以镀金,可以甩掉‘工农兵学员’的大帽子,弄个体面的文凭,对吗?”

  “我跟你说,我不爱她”。吕继红几乎要喊起来。

  冯淑萍给吕继红倒了一杯橘子汁水,放缓了口气说:“我知道你苦闷,犹豫,彷徨,你应当挣脱出来。不爱她,就应该和她分手。”冯淑萍话中有话,“我也不是从前的我了,我结过婚、生过孩子,而你一切如故。我们就当最好的同学和朋友,过去的事儿就让它永远过去吧,你说呢?”冯淑萍想了想又说,“北京漂亮的女孩多,你的机会很多啊。”她想把气氛缓和一下。

  “可是……”。吕继红欲言又止,下边他也不知说什么。

  一阵沉默过后,还是冯淑萍说话了,“甩掉工农兵学员的帽子不能靠别人,也不能靠考试,你一定要把‘国产计算机配置商用软件’课题搞出来!到底肚里有没有水儿,要用成果来检验”。

  吕继红听着冯淑萍朴实的话,觉得浑身发热,似乎有一股潮水在血管里奔涌。她还是农村姑娘那股儿憨劲儿。他突然转过身去,说道,“淑萍,我们到湖边走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0 8:13:00 [显示全部帖子]

“我考上华大研究生才知道,七年前,我能上华大数学系,是因为我在农村里劳动时用华罗庚老师的优选法理论写出《粮食种子优选法》文章,发表在《应用科学》杂志上,被一位知名的老教授发现,他写给一位中央领导,这位领导批示下来,点名把我送到华大读书深造。不幸的是,这件事被那个公社革委会主任知道了,给压了下来。说我上学是他一手操办的,条件是跟他那个混世魔王儿子定婚”。

  冯淑萍停了一会儿,“唉--”,长叹一口气,“咱们那届学生入学不久,那位中央领导又挨批,说是搞回潮,是右倾翻案风。‘梁效’(清华、北大两校谐音)控制全国舆论,经常发表文章批评教育战线回潮。在那种情况下,好心的校系领导怕影响我的前程,就把这事儿压了起来,没透出任何风声。”

  冯淑萍停顿了好大一会儿说,“我的命怎么这么苦,直到这次考上研究生,一位刚恢复工作的校领导才把这事儿告诉我。老人家见我不相信,还特地从档案室调出档案给我看。看了档案,我指着那位校领导大声喊起来, ‘这事为什么还让我知道?!我死都不想知道啊!’当时,我简直要疯了。”

  又沉默了一阵子,冯淑萍平静了下来,“对不起,我太激动了”。

  “你来北京,我很高兴,真的。”吕继红说。

  “真的吗?”,冯淑萍眼里放出了热烈的光彩,这使吕继红一下子看到了七年以前的冯淑萍,“可是,听说你已经有了女朋友……”。

  吕继红立刻又想起那个令人窒息的祝寿宴,那个令人讨厌的滔滔不绝,那粘膏药一样每天粘在自己身上的卢娜。

  “唉,一言难尽啊,我并不爱她……”。

  冯淑萍眼睛盯着吕继红,鼻翼上清楚地画出两个问号。

  “……她爸爸是我们的主任,我的顶头上司”。

  “和她结婚,你可以出国,可以镀金,可以甩掉‘工农兵学员’的大帽子,弄个体面的文凭,对吗?”

  “我跟你说,我不爱她”。吕继红几乎要喊起来。

  冯淑萍给吕继红倒了一杯橘子汁水,放缓了口气说:“我知道你苦闷,犹豫,彷徨,你应当挣脱出来。不爱她,就应该和她分手。”冯淑萍话中有话,“我也不是从前的我了,我结过婚、生过孩子,而你一切如故。我们就当最好的同学和朋友,过去的事儿就让它永远过去吧,你说呢?”冯淑萍想了想又说,“北京漂亮的女孩多,你的机会很多啊。”她想把气氛缓和一下。

  “可是……”。吕继红欲言又止,下边他也不知说什么。

  一阵沉默过后,还是冯淑萍说话了,“甩掉工农兵学员的帽子不能靠别人,也不能靠考试,你一定要把‘国产计算机配置商用软件’课题搞出来!到底肚里有没有水儿,要用成果来检验”。

  吕继红听着冯淑萍朴实的话,觉得浑身发热,似乎有一股潮水在血管里奔涌。她还是农村姑娘那股儿憨劲儿。他突然转过身去,说道,“淑萍,我们到湖边走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 15:49:00 [显示全部帖子]

12

  雷京华病了,这是吕继红从华大冯淑萍那里回到住处听说的。什么病,什么时候得的病,全不知道,别人只告诉他雷京华住进了北京医院。

  一刹那,吕继红脑子里乱糟糟的,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惆怅和压抑。雷京华的爱人在国外工作,听说也在闹离婚,休假也不回家。雷京华一个人,家务、工作,每天拖着大肚子挤公共汽车,晚上还要熬夜准备考试……

  吕继红来到北京医院,问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一个叫雷京华的住院病人。后来好不容易才打听出来,雷京华在二楼产科病房。

  她是早产,大出血。中午她在卢娜家里喝了过量的酒,回家的时候觉得天旋地转,路过一个路口时,一不小心摔倒了,一辆急驰的自行车又撞到她身上。她立刻觉得肚子里刀搅一样疼痛,胃里的酒液翻江倒海地从嘴里吐出来。在警察的呵斥、行人的鄙弃和低骂中昏过去了。一位上了年纪的三轮车工人见她可怜,把她送进了北京医院。

  手术已经做完了,孩子死了,大人从死亡线的边缘上挣扎了回来。她躺在病床上,两眼紧闭,脸色蜡黄,没有了孩子,她一下子显得那么瘦,似乎身上全是骨头。

  雷京华住在医院,除了她的母亲,除了他吕继红,再没有别的人来看她。

  一时间,吕继红心里涌出一股怜悯,为眼前的雷京华悲哀,产生一种无形的伤感,他怎么也不敢相信,面前的雷京华就是当年活泼可爱、敢说敢为敢爱的“女鞭手”啊!雷京华的遭遇和痛苦似乎有一部分是他吕继红自己的。他站在她的病床前,默默地看着她那乱蓬蓬的头发,看着输液架上哒哒下流滴出的药液,心头涌起无限的感慨。他原谅了雷京华对自己的冷淡,原谅了她那逢场作戏的庸俗举动。

  “雷京华”,他这一声,好像又回到了他们一起插队的农村,又好像回到了他们的初识,“你要还相信我,能说说你这几年的苦衷吗?你一定有苦衷的。”

  “你离我再近点儿”,雷京华用微弱的声音说。

  “好”,吕继红凑近雷京华,“我听着,你说吧”。

  “我对不起你,我听说你和那个教革委主任的女儿解除了婚约,我那个高兴啊!回到北京,我跟我母亲说了你的情况,我母亲说是你忘恩负义,和咱们村的农民一样说你是陈世美。其实,我母亲已经给我找好了对象,他比我高一届,与你同届,是北京外语学院的,外交部的代培生。我从小死了父亲,在家又排行老大,要给姊妹们带个好头,事事要听母亲的。

  更重要的是我鬼迷心窍。我糊涂啊!开始还好,大家都是工农兵学员。他是从部队去的,我爸妈都是军人出身,这也是我妈妈愿意的一个因素。他在外语学院没读两年,就被外交部选到国外去了。他一下摘掉了工农兵学员的帽子成了留学生,回来后就看不上我了,横挑鼻子竖挑眼,把工农兵学员挂在口头上。咱们这些人真是造孽啊。”雷京华气喘吁吁,“咱这个单位,宋主任还是好的,我原来的单位,工农兵学员都从技术岗位上调下来,当工人了。”

  “说实话,还是你帮了我,你可能说我俗,我没办法呀,如果我在这个单位还待不住,家没有家(指爱人),工作再没有了,我该怎么办呀?”雷京华哭出声来。

  “你和他到底怎么了?”吕继红关心地问。

  “唉,实际上已经离了,这不,孩子又没了,他也没什么牵挂了,谁也不欠谁的,离就离吧。反过来想,没有了孩子也好,我也解脱了。等这些事处理好,我想考研究生,你还能帮助我吗?”

  “能,”吕继红停顿了一下,“怎么不能呢?京华,我从没恨过你啊。”

  “我也不知该不该问你?”,雷京华说,“你跟卢娜的事儿怎么样了。从我们女人的角度看,卢娜的个人条件不怎么好,配不上你,但是她的家庭条件好,有的人是巴不得的呀。你很清高,看不上这些,如果实在别扭就算了吧。我是过来的人,两个人没有感情,在一起生活也会痛苦的,强扭的瓜不甜,我的事不就是个证明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4 17:48:00 [显示全部帖子]


看到小说中提到的“工农兵学员”的一些词句,内心有一种冲动,那是时代的痕迹,“……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期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等等,这样的旋律也许只有过来的人,才能感受到“大普”其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活生生的生活,感受到那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howimg1.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5 23:38:00 [显示全部帖子]

“我也问个肯定是不该问的话,你别生气呀--”,吕继红说,“我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你为什么敢冒那么大的风险去找我?”“我--”雷京华欲言又止。“你说吧”。“我当时就知道你和主任的女儿不会长久,如果你们继续好下去,我替你感到悲哀。我是爱你的,再不那样就没机会了。我怕你忘了我,唉--”,雷京华长叹一声,“那时多幸福啊。我跟他在一起时,想的总是我们那个销魂陶醉的夜晚。”吕继红感慨万千,“那时的感情真是真挚啊”!

  吕继红仍记得,在1977年的寒假返校后,被冯淑萍奚落逐出小饭馆门外的第二天,就去了住在甘家口国家建委宿舍区的雷京华家。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雷京华妈妈说话了,“京华今天要见男朋友的,是位留学生”。雷京华的妈妈显然是看不起他这个农村来的工农兵学员,给他下了逐客令。

  雷京华特地给吕继红准备的丰盛午餐,那诱人的的炖鸡,香喷喷的味道己从厨房飘到客厅,但雷京华妈妈就不让端来。

  雷京华的妈妈对他的鄙视,冷落,一种被羞辱的感觉直冲脑顶,吕继红没有吃,含着眼泪,逃离了雷京华的家。

  那个寒假,那个寒冷的冬天,吕继红抛弃了俊儿,他被冯淑萍当着她的男友及未来公公的面奚落、污辱。懵懵懂懂的他去找雷京华,又被雷京华妈妈下了逐客令。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的心冷到了冰点。

  “77年那个寒假你回来,我去找你时,你怎么不坚持呢?”

  “唉—”,雷京华一时不知怎么说,停了半天,“那天你走后,我赌气也一口没吃。是我变了,是我糊涂!我不喜欢母亲给我介绍的人,但我母亲喜欢他,因为他是留学生,还在国外工作。”

  吕继红给雷京华盖了盖被子,给她理了理蓬乱的头发,握住她的手,两个人眼里都涌出了泪水。雷京华扭过去了脸,哭出声来。他们心里都在想,时光若能倒流,回到他们的从前该多好啊。

  这时,一个护士走进来问:“您叫吕继红?”

  “是”。

  “您的电话,走廊西头,护士值班室”。

  卢娜?她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呢?她有什么事呢?

  “是继红吗?”软绵绵、娇滴滴的声音,吕继红抓话筒的手象抓住了一条蛇,想扔掉,却来不及了。

  “是我”。

  “你让我好找——午饭吃好了吗?”

  “你有什么事?”

  “晚上陪我看电影去,啊!内部片子《少女的芳魂》——没有你,我真无聊……”

  “……”

  “晚上七点,在宿舍等我,我用车接你,听见没有?”

  “你也不问问我为什么到北京医院来?”

  “不是雷京华住院了吗?谁让她中午喝那么多,自找。”

  “如果别扭就算了吧,强扭的瓜不甜”,他想着雷京华的话。

  “哎,怎么不说话?”。卢娜发火了。

  “对不起,我没时间去”。吕继红叭地一下子放下话筒。他闭上眼睛站了一会儿,让发胀的脑子稍稍清醒一下,去病房与雷京华告别。

  大街上,华灯齐放,清凉的夜风轻轻吹到脸上,吕继红的脑子顿时清醒了许多。

  不难想象,卢娜听到吕继红最后那句话会多么恼火,也不难想象,这以后接踵而来的将是什么,爱怎样就怎样吧!他甚至庆幸自己刚才那样肯定地回绝了她,那样果断地放下了话筒。一句话,一个动作,使自己终于跨过了一道壕堑,挣脱了一层罗网。

  吕继红感觉天地一下宽广了起来。

  雷京华离了婚,出国读书了。

  冯淑萍研究生毕业后,分在了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0 17:10:00 [显示全部帖子]

13

  2008年,是75级工农兵学员毕业30年,也正是华大百年校庆。从上午起,华大时代广场显得格外热闹。一个又一个的同学先后赶来,老同学相见,似乎有片刻的陌生,但随即叫出他(她)的名字。“名字叫得出来吧?”“猜猜我是谁?” 有的真的是叫错名字了,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这是1978年毕业以来,他们的第一次大规模聚会。

  校园里到处是鲜花彩旗,欢声笑语,到处是校友们在重温旧时足迹的身影。 他们75级的五十几个同学漫步在校园里。

  华大的角角落落似乎都在向他们诉说着当年。又见老图书馆、阅览室,又见树林、湖畔假山。时过境迁,这一切好像也有生命,都显得老了。

  对着学校大门的是数学系的四号楼,楼道里堆着杂物。四号楼旁边是新盖的学院艺术大厦,数学楼愈显其荒凉。

  他们在校时的男、女生两幢宿舍楼全拆了,一幢盖成了留学生公寓,一幢盖成了进修干部之家。进修干部之家是五星级酒店标准,全是套间,聘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星级酒店式管理。据说,部分没有文凭的领导干部,在这里时而住上几天,一、两年后都拿到了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不少进过修的干部堂而皇之地在学历栏里写上了硕士或博士。

  只有当年建的电子楼还做为教学楼存在着。那是他们75级入学时就开始施工,到他们毕业时还没交付使用的一幢楼。这幢楼是当时最现代化的一幢楼,现在看,已是比较简陋了。

  当年的学生食堂不见了,他们驻足良久,想起了他们蹲着吃饭的情景。吕继红给大家读了当时流行在食堂的打油诗:“吃饭吃饭,一场混战,前胸是汗,后背是饭。”如今学生食堂吃饭的同学,都像开会的干部,圆桌吃饭,有菜有汤。当年在食堂吃饭,他们围一圈蹲在地上,吃完菜后,将菜汤冲点开水当汤喝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穿着艳丽的对对男女学生,来来往往,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挎着胳膊亲密嬉笑,树林里的男女同学,在旁若无人地接吻。

  这一切让他们感觉如此的陌生,“我们曾在这里读过书吗?”他们感叹,“我们没忘记母校,可母校却把我们忘记了。”

  在相机此起彼伏的“咔嚓”声里,同学们人人活在记忆里,又活在欢乐的现实中。30多年过去了,“工农兵学员”这个词似乎在世间消失了,今天又重新冒了出来。

  参加校庆的同学,包了一个餐厅,大家要热热闹闹地搞一次聚会。

  那一晚,似乎30年生活的重量,在一瞬间压在了饭桌上。环顾四周,岁月无情,有的白了发,有的秃了头。毕业时风华正茂,再回首已是知天命之身。

  同学中有当省长、部长、司局长的,有的是肩上己扛上两个金豆的将军,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教授、作家,也有的是身价过亿的企业家,也有内退的,还有下了岗的。大家的命运各具时代风景。

  “迎着灿烂的阳光”,突然不知哪位同学首先唱起了《工农兵学员之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肩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希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

  歌声中夹杂有抽泣声,抽泣又变成哭声,歌结束了,哭声也停了下来,大厅里顿时变得一片寂静。

  酒杯的频频举起,拘谨很快被打破,同学们都很激动,酒过三巡,有几位同学就喝醉了。

  到了晚上,同学之间没有了大小、高低,没有了部长、局长、书省长与臣民,老板与职员的身份差别,只有同窗情!只有思念,只有对往事的共同追忆。

  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自身的价值证明着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在若有若无之间,“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在一些人的心里,还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工农兵学员”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它们,让它们在时代的浪潮里起起伏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1 9:41:00 [显示全部帖子]

13

  2008年,是75级工农兵学员毕业30年,也正是华大百年校庆。从上午起,华大时代广场显得格外热闹。一个又一个的同学先后赶来,老同学相见,似乎有片刻的陌生,但随即叫出他(她)的名字。“名字叫得出来吧?”“猜猜我是谁?” 有的真的是叫错名字了,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这是1978年毕业以来,他们的第一次大规模聚会。

  校园里到处是鲜花彩旗,欢声笑语,到处是校友们在重温旧时足迹的身影。 他们75级的五十几个同学漫步在校园里。

  华大的角角落落似乎都在向他们诉说着当年。又见老图书馆、阅览室,又见树林、湖畔假山。时过境迁,这一切好像也有生命,都显得老了。

  对着学校大门的是数学系的四号楼,楼道里堆着杂物。四号楼旁边是新盖的学院艺术大厦,数学楼愈显其荒凉。

  他们在校时的男、女生两幢宿舍楼全拆了,一幢盖成了留学生公寓,一幢盖成了进修干部之家。进修干部之家是五星级酒店标准,全是套间,聘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星级酒店式管理。据说,部分没有文凭的领导干部,在这里时而住上几天,一、两年后都拿到了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不少进过修的干部堂而皇之地在学历栏里写上了硕士或博士。

  只有当年建的电子楼还做为教学楼存在着。那是他们75级入学时就开始施工,到他们毕业时还没交付使用的一幢楼。这幢楼是当时最现代化的一幢楼,现在看,已是比较简陋了。

  当年的学生食堂不见了,他们驻足良久,想起了他们蹲着吃饭的情景。吕继红给大家读了当时流行在食堂的打油诗:“吃饭吃饭,一场混战,前胸是汗,后背是饭。”如今学生食堂吃饭的同学,都像开会的干部,圆桌吃饭,有菜有汤。当年在食堂吃饭,他们围一圈蹲在地上,吃完菜后,将菜汤冲点开水当汤喝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穿着艳丽的对对男女学生,来来往往,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挎着胳膊亲密嬉笑,树林里的男女同学,在旁若无人地接吻。

  这一切让他们感觉如此的陌生,“我们曾在这里读过书吗?”他们感叹,“我们没忘记母校,可母校却把我们忘记了。”

  在相机此起彼伏的“咔嚓”声里,同学们人人活在记忆里,又活在欢乐的现实中。30多年过去了,“工农兵学员”这个词似乎在世间消失了,今天又重新冒了出来。

  参加校庆的同学,包了一个餐厅,大家要热热闹闹地搞一次聚会。

  那一晚,似乎30年生活的重量,在一瞬间压在了饭桌上。环顾四周,岁月无情,有的白了发,有的秃了头。毕业时风华正茂,再回首已是知天命之身。

  同学中有当省长、部长、司局长的,有的是肩上己扛上两个金豆的将军,有的是高级工程师、教授、作家,也有的是身价过亿的企业家,也有内退的,还有下了岗的。大家的命运各具时代风景。

  “迎着灿烂的阳光”,突然不知哪位同学首先唱起了《工农兵学员之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肩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希望,带着革命部队的传统,……”。

  歌声中夹杂有抽泣声,抽泣又变成哭声,歌结束了,哭声也停了下来,大厅里顿时变得一片寂静。

  酒杯的频频举起,拘谨很快被打破,同学们都很激动,酒过三巡,有几位同学就喝醉了。

  到了晚上,同学之间没有了大小、高低,没有了部长、局长、书省长与臣民,老板与职员的身份差别,只有同窗情!只有思念,只有对往事的共同追忆。

  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自身的价值证明着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在若有若无之间,“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在一些人的心里,还是一个不能承受之重,“工农兵学员”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它们,让它们在时代的浪潮里起起伏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梦想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40 积分:131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7/8 8: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1 9:43:00 [显示全部帖子]

吕继红毕业后不久,看到有的单位重复进口大型计算机,但这些计算机大都没发挥作用,造成大量闲置。在一次关于计算机的引进会上,吕继红与他的上司宋主任进行了一番辩论,至今记忆犹新。宋主任说,引进计算机是“四化”的需要,我们“引进的越多越先进越好”。吕继红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中,存在着重复设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吕继红环视在场的人,希望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可大都支持主任“引进的越多越先进越好”的观点,都在指责他的傲慢。

  吕继红很不服,他怀着对“四化”建设的一片赤心,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计算机应用的首要问题是经济效益》文章,强调一定要把提高经济放益放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首位。文章发表后,首先做出反应的,是当时号称经济动物的日本。一家著名的报纸转载时还加了编者按,说中国开始讲经济效益了。

  然而,就因为这篇文章,让吕继红改了行,离开了计算机工作。吕继红工作的计算机中心宋主任,认为文章是对着他来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习性未改。最后,宋主任还是以工农兵学员没真才实学,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为名,停止了吕继红的工作,派他去协助计算中心所在地的街道居委会和老大妈们一道工作。

  后来,吕继红命运的改变,是因为认识了办公厅刘主任。刘主任觉得吕继红是一个进步有为的青年,知道吕继红受排挤后,主动把他调到办公厅工作。吕继红发表在《经济管理》杂志上的《出口商品的数量控制及其经济效果分析》文章还是刘主任提供的数据实例。

  九十年代初,吕继红到一沿海开放城市当副市长。

  吕继红很感慨地说,“看着报上华大校庆的消息,心潮起伏起来,谈起华大,我很激动。但我们这些人,这些年是尽量把自己藏起来,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帽子,到现在还在心里留有阴影,时不时刺激你一下。当年选拔有技术背景的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很多人对我说,搞个研究生学历也不难,交点钱就行了。我说算了吧。我毕业后至今没有休过长假,哪儿有时间去复习功课脱产上研究生。”

  有的同学为吕继红不搞科研惋惜,也有的同学为他十年前就已成为司局级干部,如今当了一个大市的市长,而羡慕他,说他因祸得福。

  “一生中多受些磨难,多做几件事,是有限生命的延续。”吕继红说,“我们这些五十年代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人,总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本质。恐怕这一辈子也冲刷不掉了。”

  早已成为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拿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冯淑萍带来了当年一位同窗患病后,托她转交给中央领导信的复印件。这是那位同学留下的最后遗产,冯淑萍复印多份发给大家,当作对他的缅怀和纪念。

  正确看待工农兵学员

  工农兵学员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的政治素质较好,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朴实,有正确的人生观,大都是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党员占比重较大。但他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给学习与深造带来一定困难。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政治活动较多,再加上过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前也有类似问题,如“三反”、“五反”运动,反右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炼钢铁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因为学校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也不应该是世外桃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社会。

  应当看到广大工农兵学员是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的,很多人学习也是很刻苦的,他们的刻苦程度并不亚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层层推荐、层层选拔才得以上大学的。“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他们怀着对党、对人民的强烈感恩之情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他们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教室,图书馆或自习室里度过(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更是)。晚上为了能到图书馆学习,在图书馆未开门之前,门口早已挤满了好多人。为解决图书馆里阅览室座位紧张的矛盾,学校不得不把所有的教室都打开。图书馆、教室关闭后,有些人回宿舍打着手电还要学习。一个同学在宿舍里住的是下铺,为了学好英语,她将单词贴在上铺床板上、墙上,每当学校熄灯之后,她总要在再打着手电学上一两个小时,主要是背记单词。后来这位同学毕业后,又分配工作接连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在一重点大学任教,担任“博导”,是该校的学术带头人。


 回到顶部
总数 36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