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共同的鼓励!
接着,想藉此谈谈《野百合花》作者王实味的死,解析北知网谈天说地里一些不同史观,来探索前辈们和伟人的不同思路。
附:朱老忠 [原创] 从小字辈的转贴谈起
很多对文革缺乏基本观念的人在热中讨论文革,其中一些是小字辈,还有些是文革阶段尚在小学,肤浅而又浮躁的角色。
少数经历过文革的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有意歪曲,误导小字辈。
不过小字辈再怎么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很容易看出来就是小字辈。对文革的文件知之甚少,甚至连“十六条”都是“新大陆”。
你要问他“走资派”的概念,他也就知道刘少奇、邓小平,到此为止。
连“刘邓陶”的陶铸都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
问他什么是“邓拓吴晗廖沫沙”?什么是“宋硕陆平彭珮云”?就更是对牛弹琴了。
如果离开网上搜索,离开网上转贴,跟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办法谈文革。
毛主席的话他们知道得非常有限,天天喊“毛泽东思想”,从来就不去真正通读毛选。
网上一个“左派”旗帜,网名叫“数学”的,引用一段《愚公移山》中有关“民主是主流”的话,因为没用“毛主席说”,很多“左派”大吃一惊:你怎么能这么讲?
“数学”得意地告诉这些大惊小怪的家伙这是“最高指示”,却没想到老忠立即指出他引用中出现了三处错误。
足以见得“左派”们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贫乏到什么程度。
而这个“数学”在文革时代也不过就是个四年级小学生,他暴露出来的肤浅和浮躁也没什么可新鲜的。
他们只知道文革要打倒刘少奇,却从来不去想打倒一个人为什么要发动这么大规模?
打倒高岗、彭徳怀,为什么就不必惊动普通老百姓?
普通老百姓又对刘少奇的底细能了解多少?
他们更不知道“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非文革才有的口号,而是文革前“四清”的“二十三条”中就已经有的原则。
“走资派”就是指的基层领导,只有小字辈才误认为是什么“高层”,什么“大官”。
自然,提到“四清”,小字辈也一定要查网,不会立即反应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甚至未必知道,农村最大的官不过是县长、县委书记,但是手下能统领几十万农民。
同样级别放到北京不过是个放屁都不响的处长。
可是村里连大队书记都能当“走资派”被打倒。
文革前就已经存在“两个司令部”,正因如此才有“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七千人大会以后,刘的威信在基层干部中蒸蒸日上,毛对此极其敏感。
据说毛召集各省开会,很多人找各种借口不来北京。
刘一个电话,就齐刷刷全到了。
所以毛要利用自己在普通老百姓中仍然至高无上的威信来整基层领导,从根子上摧毁刘。
而普通老百姓整基层干部又能揭发些什么呢?
也无非就是对他们以权谋私的愤慨,无非就是利用职权安排自己的亲友、利用职权一元钱当十元花、利用职权搞个把“破鞋”之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腐败”。
“腐败”的本质就是以权某私,而不能以数量来定义。
毛时代如果没有腐败、没有以权谋私,也就没有任何“广泛发动”的可能。
教训了基层领导们,让他们都不再跟随刘,听从毛这个司令部的指挥以后,通过“三结合”这样的方式,还让他们官复原职。所有以权谋私的事情都是“小节”,为今日的腐败埋下了伏笔。
群众整基层干部就是从中学生、大学生整老师、整校长开始,逐渐扩展到社会,到工厂,到农村。
虽然“十六条”中提到“运动后期酌情处理”,但“七八年一次”,一次七八年,没有人来确定什么时候属于“运动后期”,“酌情处理”也成了一句空话。
可还是用“清理阶级队伍”整了普通老百姓,用“抓516”清算了造反派,用“上山下乡”打发了中学生。
上述手段和文革初期红卫兵整人也是一脉相承,“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文革“得罪”的人远远不止“走资派”、“地富反坏右”,更多的是普通干部、普通群众、普通学生和普通知识分子。
毛在运筹帷幄上是奇才,在诗词书法上是天才,在权力斗争上是鬼才,在经济建设上却是庸才。
这恰恰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为挽回“庸才”造成的威信扫地,毛才发动了文革。
文革因此才必须“充分发动”,也因此成为毛一生中两件大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