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吴胜玉——留守农村的女知青


  共有447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吴胜玉——留守农村的女知青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一叶
  1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39 积分:26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2/11 14:2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8 22:34:00 [只看该作者]

村、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31 20:31:00 [只看该作者]

含着眼泪我读完了作者的文章。非常的感恩你的理解!这样的评判合情合理!他们要的不是同情与可怜。他们是人------要的是当人的尊严。还是厚道一些,懂得尊重。他们的无奈、无助、委屈、被人斥责、走出困境的机会被人剥夺------有谁会去思考、心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早已被撕扯的支离破碎,岂是一声叹息所能概括!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山杏儿
  1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987 积分:10757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1/12 10:5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31 21:44:00 [只看该作者]

         欢迎我本善良朋友来到延河水板块。有时间常来呀!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31 23:57:00 [只看该作者]

今天农历7月15日,中元节。也是佛教中著名的《盂兰盆会》的节日。

盂兰盆会 - 缘起

关于盂兰盆会的缘起,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住舍卫国低园精舍时,他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以道眼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个,因没有吃的而瘦得皮包骨。目连为报母亲哺育之恩,心中难受极了。他便以体盛饭给母亲送去。可是,母亲左手抓钵,右手抢饭,饭还没有吃进口,就化成了火炭。目连悲号涕泣;跑去求教佛陀该怎么办。

佛陀对目至说:“你母亲罪很深结,不是靠你一人内力量所能够拯救的。你虽然是个孝心感动天地的大孝子,但天神和地祗对此也束手无策。我现在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必须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这天,以百味饮食、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等放在盆中,虔心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只有靠他们的威力才可拯救你父母及六亲眷属的苦厄。”目连听后,即按佛陀所说的去办理。他的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

目连又对佛陀说:“我的母亲脱离了苦厄,其他人也能办得到吗?”佛陀回答说:“无论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宰相大臣、三公百官、万民庶人,凡是行慈孝者,只要采取以上办法,都能使现在的父母无病无痛,亦无苦恼,长命百岁;使亡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边。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此法,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此后,目连四辈弟子,皆欢喜奉行盂兰盆法。

 

特借宝地纪念我农历2009年8月初4早上离世的父亲,希望他也能看到这些令他揪心了一辈子的人和事。更希望他能放下万缘离苦得乐,往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先乡后城
  1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902 积分:25444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0/12/15 12:2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 0:58:00 [只看该作者]

陕西眉县营头是我工作过的地方,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知青,如果知道一定会去看望她。她的人生走成这样有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也有她个人的原因。多数知青在相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走出了和她大不相同的人生,主要还是个人和家庭的原因在起作用。如果多数知青的命运和她相似,我们又能怎样呢?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 15:26:00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事情都已成为过去。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

那儿的人和事也天天都在起变化。过去的三十几人,已经成了十几二十人,不是他们离开了那儿,只是好几人依然作古!2012年8月21日那一天,西安62年下乡知青在营头镇政府举行了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关键是他们还活着!

 

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正法念处经》中对此说道:“一切法皆尽,高者亦当堕,和合必有离,有命皆归死。

 

我为他们祝福!希望他们在不多的时日中平静安详的生活!

 

南无阿弥陀佛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1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 15:48:00 [只看该作者]

来源:《新闻知识》2000年第09期 作者: 王丽娟,严文团
选择字号

把眼光投向普通人──《37年,那崎岖的山路》采写体会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收藏   推荐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采写这一稿件,我确实体会到了这番话的含义。 1999年9月,在眉县电视台工作的严文团同志打电话告诉我,眉县有个女知青叫吴胜玉,一直扎根山区工作已37年了,现为眉县政协委员,人很朴实,是六、七十年代西安电视台、《西安晚报》报道过的典型人物。 得知这一线索,我心头一震:这很可能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典型。37年,在吴胜玉那人生的长河中,肯定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酸甜苦辣,她们的生活经历应该能给人们很多的沉思。作为一个记者,应该让人们了解她们,关心她们,更应该弘扬她们身上的那股...... (本文共计3页) [继续阅读本文]      

下载本文     订阅本刊
如何获取本文>>          如何订阅本刊>>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1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 16:40:00 [只看该作者]

趁我们还活着 3  

2009-04-08 17:59:0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 订阅

 

      以下是我把陕西三套的图片和网友留言照搬到这里,并不代表我的覌点。只是先告诉大家,这位下乡留守扎根四十六年的吴胜玉她如今的生活状况,一个明明白白的亊实。然而最让我动心的还是吴胜玉在作客“我说我家”最后说的一句话:我覚得我对得起党。

     我们先看完下面的图片和留言再说吧。

 

 

她,曾经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坚守农村46年,当年的女知青变成了农村老太太

46年里,她跌宕起伏的人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那一段激情的时代印记,是应该忘却?还是铭记?

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 ,用佛教得话说是自性 无所挂碍 是自在 .

 引用 删除 萧索   /   2009-01-22 19:19:49

很伟大~~

 引用 删除 连长   /   2009-01-22 17:04:34

太不简单了,现在的人,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人民政府,还有政府里的垃圾们,你们能做到吗?

 引用 删除 高官   /   2009-01-22 17:01:56

我真不知道当地政府都是干什么吃的,其不知她就是你们的精神财富。照顾安排好她的生活,就是你们最好的政绩。

 引用 删除 阿德   /   2009-01-22 16:58:28

她为党鞠躬尽瘁党对她无情抛弃。真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

 引用 删除 FF106   /   2009-01-22 16:54:16

凄美 ,惨淡,无可奈何。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品质尚在,江山已改。

 引用 删除 民   /   2009-01-22 16:48:00

人总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善良大眼,长辫的西安女知青,好人一生平安。

 引用 删除 良知   /   2009-01-22 16:42:19

您感动天,感动地,一心为当地百姓,一心为党的事业。但我们都知道,党和政府一定不会想起你的。因为政府的伤已经好了,不再痛了,麻木了,烂掉了。所以你自己保重。

 引用 删除 正直   /   2009-01-22 16:35:40

特殊的年代总有些特别的故事,有些事如云烟,如朝露,如闪电,如流星。感谢该栏目让我们认识吴阿姨,并感知她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坚强的生活态度。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01-22 16:28:42

吴阿姨我向您致敬,你的人生很曲折,多了一份历练,少了一份做作,多了一些沧桑,少了一些浮华。善良,宽容。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01-22 16:01:42

评 3 分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01-22 15:58:15

吴胜玉的下乡是1962年,有三次离开的机会都因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而未离开,用自己的一生体现了实实在在响应党的号召。现在年事已高,爱人有病,儿子打工,虽眉县好,没有劳力难以为继(除非儿子收入颇丰,予以补贴),本人每月有60元补贴,杯水车薪,很多现实生活问题靠谁解决?精神可贵,物资匮乏,在她下乡46年的今天,如何找到一个心理的平衡点?既然她是为报效党国,那现在党国又在哪呢?难道现在的党国,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党国了吗?

 引用 删除 丫丫   /   2009-01-21 21:46:58

呼吁政府部门高度关注此类现象,关心弱势群体。

 引用 删除   /   2009-01-21 17:53:27

当年知青下乡边远山区46年令人敬佩,生活如今仍那么艰苦,呼吁政府部门应当予以经济补偿

当年知青下乡边远山区46年令人敬佩,生活如今仍那么艰苦,呼吁政府部门应当予以经济补偿

各级政府领导应该关心弱势群体。

 引用 删除 历历   /   2009-01-21 11:54:52

平凡的生活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引用 删除 弯弯   /   2009-01-21 11:42:45

佩服,

 引用 删除 H   /   2009-01-21 11:39:20

当年知青下乡边远山区46年令人敬佩,生活如今仍那么艰苦,呼吁政府部门应当予以经济补偿

 引用 删除 Guest   /   2009-01-21 11:30:32

评 5 分

 引用 删除 H   /   2009-01-21 11:30:01

发自内心的敬佩,很伟大,就是太老实,党和政府都是干什么的.叫人想不通.这样的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而那些庸碌无为的贪官们却能青云直上,家财万贯.

 

 

       看完这一切我又想起我们的“青春无悔”。“我覚得我对得起党”,这句话於辛酸之中依然透着“无悔”。不由我对这位值得敬仰的知青朋友心生怜悯。妳僵化了、妳狹獈了、妳凝固了、你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瞬息万变的社会。[阿Q正传]表达了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这种心情今天用在吴胜玉身上,不知合适否?不知冒犯否?如果再扩大到“无悔”的朋友们,不知冒犯否?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并无絲毫对人格的藐视。  ‘不幸’那己经是亊实,“不争”那就是你怎么不变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党以前所犯的错误,文革被否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取代了“句句是真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代替了“越穷越革命”,所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中国洪水泛滥,农村老太太连养母鸡都犯路线错误的时代过去了!“亩”不用了改用“公倾”、“尺”不用了改用“米”、“两”不用了改用“克”。我们的党也“悔”了。“悔”有什么不对?悔就意味着变。那叫“与时俱进”!党都在变,你怎么不变呢?党都能悔不当初,你怎么就对当初情有独钟呢?难道“抱残守缺”才显得坚定?其实那是无奈。那是在社会变动、思想激荡碰撞中六神无主,然而去“首陽山”只有饿死。再坚定也只能让人摇头。当然我们并不谴责我们的知青朋友,我一直说,我们是吃着带有毒素的营养长大的,社会要负责任,我们党以前的错误思想路线要负责任。今天,我们党勇敢的否定了过去,表現了党的生命力和先进性,我们知青为什么还不能否定过去?“青春无悔”的理论及精神支柱都倒下了。“对得起党”这句话只是一团五味杂陈的心绪。和“青春无悔”是一样的。我们的党不欣赏“无悔”。否则便没有“以人为本”的今天。

      一些人随着时代前行了,一些人留在过去了。每一个时代的进步,世事的变迁都在上演这两出戏,旣扣人心弦又司空見惯。旣“针锋相对”又“轻描淡写”。 能这样来看待“有悔”和“无悔”吗?重要的是“趁我们还活着”各人把各人的写清楚,我们把自己放进历史而不被人拖进历史。鲁迅进了历史,那傢伙明白的尖刻,谁不佩服?阿斗也进了历史,我可不想学他。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1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 16:53: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 活动(运动)篇  第二章 建国后政治活动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同全国一样,陕西城镇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自觉行动,到60年代初逐步转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再到“文化大革命”中演变成一种政治运动,最后到70年代末的知青返城风潮结束,前后经历了20余年。
    一、“文化大革命”之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前期,由于当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文化教育事业还很不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仍然十分落后;农业生产合作社刚刚成立,又亟待加强和巩固。为此,党和政府号召未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团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并以机关刊物为阵地,大力宣传回乡知识青年的先进事迹。继《中国青年报》报道吉林省回乡青年吕根泽和山东省回乡青年徐建春的先进事迹后,1954年团省委在陕西党报和团刊上总结和推广了渭南县南郭村回乡知识青年郭统绪的先进事迹。紧接着,团省委发表了给全省高小和初中毕业生的公开信,同时安排部署各区、县团委召开高小毕业生代表会,动员他们回乡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业的任务。随后全省43个县、7个区先后召开了高小毕业生代表大会,形成了响应党、团组织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热潮。
    1955年7月28日,青年团陕西省委和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认真做好本届初中、高小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自学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团中央号召,组织动员未能升学就业的知青自觉返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同时也不能放弃对他们的自学成才要求,要发挥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优势,及时关心和重视他们,适时地召开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或座谈会,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级团组织的不懈努力,到1956年底,全省已有10多万中小学毕业生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回乡后的知识青年,有不少担任了农业社的会计、记工员、技术员和青年生产队长等职,大多数知识青年参加了扫盲协会和青年扫盲队。事实证明,这些回到农村的青年,很快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骨干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957年5月,团省委召开“全省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团省委书记白纪年在会上作了题为《热爱劳动,努力学习,立志做一代有文化的新式农民》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给全省知识青年和应届中小学毕业生的一封信,倡议知识青年回乡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十年代初,兴平县高中毕业生韩志刚主动放弃升学机会,回到他的家乡西吴公社北马大队当了一名农民,参加农业劳动。他“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事迹被省内外多家报纸宣传报道,成为和邢燕子、董加耕等全国先进典型齐名的人物。
    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进一步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1957年9月22日,西安市第一批家庭在城市的39名中小学应届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离开城市到农村落户;1962年6月,汉中团市委副书记周沪带领4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深入黎坪山区落户创业;8月,团陕西省委和团西安市委组织西安市105名街道知识青年去眉县营头公社插队劳动。1963年9月到12月,西安市又有1969名街道青年踊跃奔赴农业战线。
    当时在选择插队对象时,尽量选择政治觉悟较高,年龄在16周岁以上,家庭生活贫寒,具有劳动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青年。插队地点大多选择领导力量强、地多劳力少、生产门路多、文化缺少、有发展远景的地区。由于省委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大部分县以上党委都由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由有关部门组成安置办公室,确定专人,将此项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宝鸡、安康等地区还抽出专人和青年一道下去劳动,协助当地组织进行工作。这使得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知识青年的口粮、自留地、做饭、住房、看病、劳动工具、票证补助等生活问题基本都能得到妥善解决,知识青年们的劳动和学习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特长能够正确的发挥。到1964年第一季度,全省已有2.3万多名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其中到农村插队的有1.5万多名,到国营农、林、牧场的8000多名。
    在各级党团组织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知识青年在农村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几年间,他们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懂得了许多从来不懂的道理。在日常的田间作务、向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中,学到了农业技术知识。在和贫下中农的接触中,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成了生产队的各种干部,成了功臣、模范、人民代表,受到广大社员的称赞。
    韩志刚,兴平县西吴公社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高中毕业生。在学校是党员、团委委员、学生会主席,功课也学得好。但当他知道农村实实在在需要一批有文化的人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连续向学校写了五次返乡申请书,于1957年坚定的回到了家乡参加农业生产。
    回乡后,韩志刚放下学生架子,带头劳动,从普通活、普通农民做起,事事走在前边,他认为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回到农村,扛上锄头还不能叫农民,能熟练地操作各种生产工具,懂得一些农业知识,掌握了生产技术,还算不上具备一个农民的资格。所以他在虚心拜劳动人民为师进行技术学习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政治学习,积极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走群众路线。在农业生产劳动中,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为逐步改变家乡面貌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从中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1961年4月8日,他致信全省应届中小学毕业生,希望、鼓励更多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树立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思想,热情愉快地参加农业劳动。
    在回乡劳动期间,韩志刚先后被群众推选为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1963年4月16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各地团组织组织青少年学习韩志刚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教育青少年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1964年6月,韩志刚出席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
    蔡春爱,1958年随家一起从渭南县城到双王大队落户。在农中上学时,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做过种种美妙的设想。但为了响应党加强农业战线的伟大号召,努力说服同学和家人后,于1961年春天,愉快地回到农村生产队,参加了农业生产。
    她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感到无限光荣和自豪。回到生产队后,她首先是苦练割麦基本功,之后又搞丰产田。在进行体力、技术方面锻炼的同时,还努力进行艰巨的思想锻炼,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学习农村干部和贫下中农的好品质,不断树立新风尚,把自己逐步磨练成了一个优秀的新式农民。
    突出的表现,使她被选为团支部委员、妇女组长,1964年2月28日,在双王大队合作化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又被评为生产大队的十大功臣之一。
    魏萍芝,兴平县回乡中学生。她热爱集体,踏实劳动,《中国青年报》和《陕西日报》先后报导了她的模范事迹,共青团陕西省委于1962年6月1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向魏萍芝学习。
    赵春义,延安市桥儿沟大队回乡知青,曾担任大队团支部委员。1971年12月4日,他为抢救一名落水青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桥儿沟公社党委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要求,追认其为共产党员。1972年7月,中共延安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优秀共青团员赵春义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市团员青年向赵春义学习,在农业生产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
    高中毕业生王建元,从安康县城到岚皋县高峰大队插队,担任大队会计,被誉为“红色管家”,并在当地办起了第一所民校。刘国杰从铜川市到金锁关大队插队,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模范会计”,并担任团支部书记。高中毕业生张君舍在延安枣园公社王皮湾大队落户,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并被推选为出席省群英会的积极分子。高中毕业生蔡仁宗到草滩农场参加劳动,做出了显著成绩,出席了省、市群英会。高中毕业生陈学仁从西安单独到陕北黄陵县建庄公社插队,做出了出色成绩。初中毕业生张凤仙从彬县城关到拜家河生产队落户,成为深山里的模范宣传员,被誉为“山里的凤凰”。团支部书记吴胜玉从西安市到眉县营头公社插队,他热爱山区、积极劳动,大搞农业科学实验,被誉为“山里红”。人称“好姑娘”的陈桂花,从咸阳市到永寿槐坪林场插场,以林为业,以场为家,三次被评为五好职工。奋战在海拔1600多米的大山中的黎坪垦殖农场先进集体,创建了一个以粮食自给为立足点,以畜牧、林业、多种经营为发展方向的综合国营垦殖场,为全省知识青年占领山头,开发山区竖起了样板。
    这些先进分子和模范人物,坚决听党的话,敢于同一切旧思想、旧观念决裂,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怕农业劳动苦、脏、累,勇挑重担,事事走在前头,有一股干革命的“傻”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能放下学生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处处注意克服、防止娇气和虚荣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能够注意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思想革命,成为全省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榜样。
    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1964年7月5日至11日,共青团陕西省委、省教育厅和安置办公室联合召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积极分子座谈会。在会上,39名参会积极分子汇报了自己的劳动、学习和工作情况,交流了成长经验。会后,省安置办公室、省教育厅和团省委联合组织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积极分子巡回报告团,从西安出发,到宝鸡、汉中等地巡回宣传,促进了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11月,西安市又有800多名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
    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某些矛盾和问题,那些回乡的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火热生活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同时也为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生产增添了有生力量,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少弊端。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下,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演变成了一种政治运动,成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机会和形式。其规模也大大超过了“文化大革命”之前。
    为了解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实质性困难,1968年11月14日,省革委会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革委会生产组综合办、财贸办等部门,针对安置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中存在的经费、布、棉、木材、粮油等一系列问题联合发了补充通知。单身安置费180元至250元,全省拨出10万立方米木材作为知青建房专项指标,从财力、物力上给予他们妥善安置。1969年12月22日,省革委会发出通知,要求城市干部、职工、居民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并要求各地农村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做好安置工作。此后,全省每年都有十余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1970年,在中央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布署下,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六九、七〇届部分应届毕业生参加位于陕南山区的襄渝铁路建设,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城市先后有2.5万余名知识青年,参加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襄渝铁路的建设,并成为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种特殊形式。
    1971年、1972年、1973年,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基本去向仍为农村。省委多次转发省革委会下放办关于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级党组织、革委会高瞻远瞩,加强领导,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加强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管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在要求继续动员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时,指出:年龄要掌握在16周岁以上,身体残疾、有严重疾病、独生子女、以及家中有特殊困难的一般不动员。
    这一时期,各级团组织都把知识青年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加强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协助党支部办好政治夜校、文化室(俱乐部)、科学实验室(组)等,关心他们的生活,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发挥他们的作用,积极推荐他们担任广播员、故事员、教员、记工员、会计等工作。并坚决同残害知识青年的坏人、坏事作斗争。
    1976年,咸阳接连发生了数起杀害知识青年案件和汽车轧死知识青年的事故。为此,省委知青办、省公安局、省高级人民法院、团省委等联合发出《关于咸阳地区连续发生下乡知识青年死亡案件的通报》,要求各地认真解决好知识青年的思想、生活问题,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和防毒、乘车、游泳、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杜绝伤亡事故发生,使他们坚守乡村,健康成长。对破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案件,要列为重大案件,坚决破案,及时处理。对迫害知青和强奸女知青的犯罪分子,要从严惩办。对引诱、教唆知青犯罪和对受害人进行威胁以及对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人和事要依法严惩。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仍然陆续有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但和“文化大革命”前相比较,其规模和热度已明显减弱。
    1979年7月28日,省委知识青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座谈会,省革委会副主任刘庚在会上指出,今后在继续动员一部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同时,要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扩大留城面积。
    随着拨乱反正不断深入,全省范围的知青开始陆续返城安排工作,由此知青上山下乡和插队落户活动告以终结。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我本善良
  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16 积分:1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30 23:15: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9/1 22:40:00 [只看该作者]

他们老了,快70的人了,繁重的体力劳作侵蚀了他们的身体,长期的过度的体力透支让他们看起来要比同龄的当地老人老了许多。长期的生活压力以及心理负担把他们折磨的异常憔悴------望着这些饱经沧桑的人群,哪怕是稍稍还有一点良知的人们无不唏嘘伤痛。他们是一群挣扎在石缝中的弱苗,你又怎能那么狠心的肆意践踏?你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是弱肉强食?什么才叫悲痛欲绝?不是下乡知青的人也能打着知青的名平步青云出人头地,你让他们怎么想得通?他们挣扎过、争取过、抗争过------星星点火怎经得瓢泼大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有气势!深陷沼泽泥潭之中还能挣扎着看护群生,谁能说不是一种气势!

 

当人们站在山顶上的时候往往会放声大呼,是因为忘了有山的存在;然而大山的基础是地!他们就是那块承载着山,承载着海,承载着垃圾痰渍脓血粪便鼻涕的大地!别忘了,经过大地的过滤,人们喝到的是甘甜的泉水;经过大地的孕育,人们收获的是玉米小麦和黄豆。

 

可怜的这群人们没有疯掉,他们顽强的活了下来,和他们的孩子们一同战天斗地,互相搀扶;他们用佛陀般的思想生活着、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同时,也在净化着他们周遭的环境!

 

这就是他们的可贵之处,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我常常去听他们念佛诵经,看到他们能找回自己的快乐我心怡悦!

 

南无阿弥陀佛!祈愿他们悉发菩提心离苦得乐往生极乐,倒驾慈航普渡众生!


 回到顶部
总数 3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