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23.苦难历程


  共有103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3.苦难历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树人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211 积分:154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3/6 6:34:00
23.苦难历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7 21:20:00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苦难历程

张树人

 

记得那还是1968年12月下旬的时候,在学校礼堂开大会动员赴延安插队,校革委会和驻校军代表曾邀请延安来的同志介绍当地的情况。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期间,所以到处都是乱哄哄的,完全没有个章法。等到动员会开完了我才知道有这么个会议。之后小子还是从别人口中只言片语的知道些延安地区的情况。据说在会上介绍情况时说了,延安地区现在到处是电灯电话,人年均口粮350斤等如何如何,反正是把当地情况吹得比较好。后来知青到了延安以后,方知实际情况乃与之前在学校时所听到的竟有天壤之别呢。动员会开过没有几天,学校的广告栏上就贴出了红榜,公布了去延安地区插队的各班同学的名单。红榜上也列了我们班去延安插队的30多个同学{当年我们班在册学生数是54人)的名字,其中就有我的名字。当然到了延安以后,小子才逐渐知晓真正到富县去插队的只有20个同学。其余没去的同学中多数人坚持留京不走,少部分人则或是随父母到干校,或是自行联系插队地点,或是走门路参军当兵了。谁也没想到的是,等到响应号召去插队的同学前脚刚离开北京,时隔不久,后脚这些坚持留京不走的同学就都给分配了工作。消息传到延安后,在艰苦环境中苦熬的知青们,如同迎头被无情地泼了一盆冰水,剜心剔骨地感到一种被愚弄和欺骗的感觉。一时间,在知青中间议论纷纷,或饮泣垂泪,或义愤填膺,无奈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等除了忍气吞声又能如之奈何。

红榜发布通知之前,在校同学们虽一直以来人心惶惶,但对插队这件事情应该说早有思想准备,发榜之后多数同学并不觉得突然。事实上,学校一直在遵从上边的指示精神,一批一批的把所谓的知识青年派遣到农村去,派到边疆去,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从选派人到东北兵团那会儿就开始了,最初是有那个别热血青年积极报名去,经上级组织批准后,学校视之为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组织隆重欢送。初期毕竟人数寥寥,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尚在观望。之后,学校又先后陆续组织报名去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阿巴嘎旗牧区插队,其实后来知青插队已然成为政治任务,所谓的报名已没有任何意义,报不报名的都得服从分配。回想当时那个特殊年代,自“文化大革命”发动以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处于停滞状态,整个社会缺乏容纳岗位,致使当时100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升学或进入工作岗位。这些毕业生离不开学校,已经严重影响到招收新生的工作了。小子是67届老初二的学生,在学校竟一直呆到1969年元月插队时才离开学校,其间自1966年6月起除了荒废学业停课闹“革命”以外,就是逍遥(“文革”期间被戏称之为“逍遥派”)在家无所事事。当年学校里初中部除了我们这届以外,还有称之为老初三,老初一,新初二,新初一等若干届初中生拥在学校里,而且每个年级的学生差不都是8到12个班,人数之多令人瞠目。显然,这种情况已然无法继续下去了。依据当时的政治背景,面对如此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领袖发出了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随后,各地都掀起了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据小子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方知“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人数竟有1600多万。(参阅文献:“文化大革命”简史。席宣,金春明著)。当年我们在学校等待分配的时候,眼看着先是东北,接着是内蒙,山西,继而又是陕西延安,瞧这架势插队地点越来越往西,离家越来越远,条件越来越艰苦,再往后指不定是哪了。而且又听说如果不响应号召去插队的话,就不会被分配工作等如何如何,听起来还怪吓人呢。学校里有的同学见此状况,估计再等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指望,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投亲靠友走门路,有的是回原籍或结伴另行找地儿插队,有的是随父母所在单位去“五七”干校,有的是投亲友托关系到部队参军,还有的就索性留下耗着了。见此情景,小子虽心中忐忑却也无计可施,思量再三心想,如此耗下去未必能有什么好结果,且出身寒门哪里有什么门路可走,徒然叹羡他人而已。其次,既然是国家统一安置去插队,也未必将来情况就糟糕到哪里去,不如随大流走一步看一步吧,即便是天塌下来也有大伙儿顶着呢。再着说了,小子那会儿毕竟年轻幼稚想的简单,虽然觉着前程莫测且世事难料,却也充满了青少年时代的激情和梦想。小子心想边疆固然遥远偏僻,插队生活固然艰苦,即是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我辈当作前驱又有何不可(一笑)!且在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练,在广阔的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未必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呢(蒙您见笑)。念及此,小子亦缪学那世间英雄伟人吟咏诗词言志,诸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自信人生200年,会当水击3000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想必看官看到此处必会觉得我等不过一介草民,何至于作此热血沸腾,豪气冲天状若此。其实,小子此等心态并非虚构,在当年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确是当时不少知识青年的真实心境呢。

说来也巧,学校发榜公布插队名单那当口儿,我父亲并不知情,原因就在于他当时刚好去外地出差了,走到哪了也没有个准地儿,加之那年头也没有什么联系手段,弄得那些日子,由于家里主事儿的不在,自然也就没得商量,母亲万般无奈也只好由着我去了。因此,等到父亲出差回到北京,方才知晓我已然出发到延安插队去了。父亲回来以后,见事已无可挽回就没有再说什么,等收到我平安到达插队地点的信函后,给我写了封回信,信中并无半句责备的话语,反倒是给了我不少的鼓励和支持。多年以后我辗转回京工作了,父亲告诉我,当年插队那会儿如果他在家,就不会让我走了。这是后话。

插队那段儿乱哄哄的时间里,城里很多家庭都面临着有子女去插队的情况,甚或有些家庭里竟有若干子女下乡插队的。包括后来,我的二妹又被分到北京郊区顺义插队。只是大妹幸运些,之前由于我去插队了,所以属于照顾对象,没去插队留在北京分配工作了。我父亲则因所在单位贯彻落实领袖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5年6月26日发表的最高指示)的指示精神,随单位分拆迁到甘肃渭源县会川医院工作,之后历经10年磨难方辗转调回北京。

我去延安插队,确定的出发时间是1969年元月中旬,院儿里隔壁邻居的一个孩子,比我年长2岁,是和我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发小,他是去山西介休县插队,出发时间比我早个把月。因为出发时间日益迫近,他又有很多事情需要打理,眼瞅着时间来不及了,自己又苦于分身无术就约我来帮忙。我见到此景自然义不容辞,就出手相助帮他把用于装运行李所需的木箱,全部加工制作完成,协助他做好出发的准备工作。临到我自己的时候,也紧着忙活了几天。先是凭着插队的证明买了个帆布箱,家里又找出个旧柳条箱,这样装随身行李就够用了。之后,取出户口本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到了出发那天,家人送我到学校,母亲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二妹看着我眼圈都红了,我只觉得嗓子发热竟说不出话来,望着年幼的弟妹心情极为复杂,颇有一种“此去前程多坎坷,壮士西征何日还”的悲壮心境。车终于开了,离开了亲人的泪眼和无尽的思念,离开了儿时的玩伴儿和树荫覆盖下的院落,离开了喧闹的市井生活和尚在“文革”动乱期间的北京。我听到了电报大楼的钟声,听到了北京站钟楼奏响的东方红乐曲,也听到了成群的鸽子掠过时发出的那熟悉的鸽子哨声。再见了亲人们!再见了北京!此时我朦朦胧胧的感悟到,我未来的人生旅途就此开始了,只有披荆斩棘呼啸向前,践行自己的信念和梦想,断无回头之路了。

列车眷恋的发出长长的汽笛鸣响,沉重的喘着粗气,缓缓的启动了。这是一趟知青专列,随着月台向后移动,知青们涌向车窗,或将身体探出窗外,极力想抓住站台上送行亲友的双手,或擎着泪水向着亲人们挥手告别。他们义无反顾地奔向广阔的天地,踏上艰苦的历程,决心以自己不懈的追求和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留下浓重墨彩的辉煌业绩!

据小子后来查阅《陕西省志。劳动志》,内中详细记载了当年延安地区曾先后接收了2.62万余名北京知识青年,后来被分别安置在12个县,124个公社,3454个生产队。具体安置情况如下:延安县5433人,延长县2357人,延川县1380人,安塞县1926人,志丹县539人,黄陵县2438人,宜君县2296人,洛川县2223人,黄龙县977人,宜川县3192人,甘泉县631人,富县2809人。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很多年过去了,当人们回首这段苦难历程的时候,成千上万当年的老知青们从心底里发出自豪的呼唤,我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盖头坪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541 积分:24440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10/25 18:4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5 8:07:00 [只看该作者]

真实再现四十四年前的那段日子。

想起了这样的一段话“几十万、上百万、成千上万的城市青年,义无反顾的离去,构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青春、文化与生命的大迁徙。”我们,是其中之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