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插队生活片断……中秋节


  共有727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插队生活片断……中秋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0 9:02:00 [只看该作者]

民兵集合去巡逻,

说有敌人从此过,

工间摸瓜蚊虫虐,

脸蛋立时胖得多。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开新河
  1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4 积分:49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10/13 17: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0 11:08:00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版主出口成诗,佩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开新河
  1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4 积分:49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10/13 17: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0 11:13:00 [只看该作者]

 

喝 酒

    人喝醉酒后表现千奇百怪,我们见过一些,还听说的一些。有的人醉酒后闷头大睡,这是最文明的。有的人喝多了酒话特别多,陈芝麻烂谷子或是平时不敢说不便说的话借着酒劲全说出来,正应了俗话说的“酒后吐真言”、“酒壮怂人胆”。还有的喝醉了打人,有的是打自己,抽自己的嘴巴。有的是打别人,大多是打自己老婆,拳脚相交,厉害的还动家伙,镰刀锄头,抄到手里就乱抡乱砍一气。

    一年秋天,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喝醉了,我们去看,他自己把全身的衣服脱得只剩一件内衣,满村子到处乱跑。有人想把他拉回家,无奈他身强力壮,再加上酒劲,几乎是力大无比,没人能拉的动他,也没人敢靠近他身边。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村里一些低洼处积了水。他跑了一阵口渴了,就趴在一个水洼边大口大口地喝水。见他这个样子,老父亲急的摇头叹气,怀孕的老婆只能躲在婆婆屋里自己偷着哭。又跑了一阵,不知怎么他想起回家,跌跌撞撞地往家了走来,望风的人回来报信,一家人和来帮忙的吓得躲进屋里,支起耳朵听院里的动静。一会儿,听见他进了院,接着又进了他自己的屋,就再也没有声音。大家轻手轻脚地走到他的外间屋门外,透过窗子向里看,没人。又往他里间屋看,还是不见人影。怪了,明明听见他进了屋,怎么会没了呢。又等了大概半小时,还是没一点动静,老父亲决定,进屋查看。几个小伙子推开他家外屋的门,又去推他里屋的门,怎么也推不开。大家只好打开他里屋的窗子,三个小伙子从窗子爬进去,为防万一,还带上一根短木棍。慢慢地走到炕边,才看见他就躺在炕下呼呼大睡。原来他进了里屋后,顺手把里屋门关上,接着一头栽倒在门前,就睡着了。可巧一只脚把里屋门顶住,所以从外面推不开门。他家里屋一间屋子半间炕,炕就在窗前门边,他倒下后正好躺在门边炕沿下,怪不得我们从窗外看不见他。这时的他可以用“烂醉如泥”形容,任人摆布。所幸有惊无险,他本人和旁人都没受伤,只是把大家吓得灵魂出窍,老爷子气得半死。

    俗话说:“入乡随俗”。我们男知青不久也学着喝上几盅,不过不像酒鬼似的天天喝顿顿喝,只是偶尔为之。有一次,给我们作过饭的魏三大爷的儿子结婚,请我们去喝喜酒。那时我们不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是魏三大爷亲自找上门来,情面难却,只好赴席。农村吃席习惯“流水席”,一桌人吃完了,换一桌人添上菜继续吃。我入席时正好碰上和大队贫协主席一桌。我因为经常上大队搞些宣传之类的工作,对他有些了解,对他光动嘴不动手的作风看不惯,心里有些看不起他。过去听说他很能喝,许多人曾败在他手下,今天我不知怎么冒出一个怪念头,忽然想在酒席上和他比个高低。

    寒喧了几句后,我主动挑战:“尹主席,今天咱俩看谁喝的多。”老尹欣然应战。东北人喝酒讲究猜拳赌酒,猜拳本事差的往往一开战就输,输了罚喝酒,几盅酒下肚头昏眼花手指不听使唤,输得更多,喝得也更多,恶性循环的结果是烂醉如泥。我知道老尹精于此道,索性把丑话说在前面:“猜拳我猜不过你,今天咱俩不猜拳,你一盅我一盅,一对一的干,谁也不许偷奸耍滑头。”同桌的几位齐声叫好帮腔,老尹只好答应我的条件。

    农村不喝品牌瓶装酒,一般是一元钱一斤的散装酒。第一口下去,感觉热烘烘火辣辣的,几盅下肚,就不怎么觉得辣了。喝到后来,一盅酒倒进嘴里,反而觉得有些甜了。开始时,一盅酒要分两三口,到后来,是一口一盅。最后,老尹举手投降公开认输。虽说是赢了,我也够呛,一路脚下拌蒜东倒西歪地走回了家,几个胆小的女生见我这样子,赶紧远远躲开。这一夜,可是真够难受的,也不知吐了几回,心里胃里好像有火在烧,再加上头疼,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起来,还觉得两条腿发软。几天后才完全缓过劲来。

 

    有一次,队里放马的人捡着一匹马,大伙看了,说是蒙古族人的,就把那马和自己队的马圈在一起,等马主人来找。果然不出所料,过了两三天,一个穿蒙古袍骑马的人找到我们队。我也去看热闹,只见那人的马上带了好几大瓶的白酒。听社员们说,蒙族人特别好喝酒,只要喝酒到了位,什么事都好商量。蒙族牧民每年秋天要打很多草,准备牲畜过冬时吃。打草的活一般是请汉族农民干,结算办法是划一块草地,事先讲好多少钱。汉人们摸准了蒙族人的脾气,谈判前先请蒙族人喝酒。喝到八九成时(但是不能喝到十分,醉到连步也迈不开时,什么事也谈不成),再到外面划地块。

    69年,因“战备”的需要,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那年冬天,吉林省从哲里木盟调走了大量白酒。内蒙人向来爱喝白酒,冬天还习惯将酒烫热了喝。为了填补白酒的空白,吉林省向哲盟调进了大批啤酒。那时候啤酒可没有现在这么普及,特别是北方农牧民听也没听过。他们以为啤酒和白酒差不多,喝酒时也用小酒盅盛酒,喝之前先用热水把酒烫热。孰不知这么一烫,就把最能体现啤酒风味的气和味全都烫飞了,剩下的除了被他们称为“马尿味”的一股异味外,就只有淡水一盅了。喝完酒,他们唯一的感慨是“这酒没劲!”啤酒虽没劲,但也有好处,这年过年酗酒闹事撒酒疯的人大大减少。

    我们恰好这年回家探亲,我特地从湖南邵阳带了两瓶“邵阳大曲”回乡。曲酒虽说比白酒酒劲小点,但也有五十几度,比啤酒可是强得多了,况且还有一股曲酒所特有的香气,在当前那种形势下,其魅力可想而知。我那时也够单纯的,居然没想到拿这“稀世珍酒”去孝敬当权者,只想到:与其大家喝每人只喝一点点,不如人少点喝个痛快。于是我和一同回队的H两个人独享了这两瓶酒。这天夜深人静时,把来知青户玩的社员都送走后,我俩把门关好。想把窗户遮挡严,可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么大的布,只好用根绳子把一块黑布吊在半空中,遮住射向窗外的灯光,我俩就躲在这块黑布后面喝起来。下酒菜也是现成的,各人都从自家带来不少“好吃的”,本来离家时家人一再叮嘱这些东西要“备战备荒”、准备打“持久战”的,今天为了对得起这瓶酒,也顾不得那许多以后的事了。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塔松
  1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0971 积分:55686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11/6/21 18: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0 20:49:00 [只看该作者]

       酒大伤身,可是无酒又不成席。少喝没坏处,喝成烂泥确实讨人烦。离开父母如果自己没有自知力,很难顶得住诱惑。许多男同学都是下乡后学会了抽烟喝酒的。想一想那时生活的很无聊,喝酒也是解烦恼或是打趣的一种形式。初生牛犊不畏虎,楼主还真有些喝酒的潜力!故事讲得真实愿意跟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开新河
  1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4 积分:49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10/13 17: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1 7:17:00 [只看该作者]

 

吃  肉

        我们刚到村的几天,还能天天有肉吃,只是菜里的肉一天比一天少,到后来觉得肉的味也有点不对劲儿。男生们粗心,没怎么在意,细心的女生们可看出问题了。一天,和我一起插队的妹妹悄悄告诉我:“哥,你知道吗,给咱们吃的肉已经坏了,她们(指某女知青)看见大爷从那块肉上挑蛆。”第二天,我从挂那块肉的地方路过时,用眼角瞟了一眼,果然有些白白的小东西在那块肉上蠕动。后来才知道,这块肉是因为我们要来才特意买的。大约一个星期,这块肉吃完,我们就彻底没得肉吃了。直到第二个月,我们进县城拉粮食,才买了几斤肉解解谗。

        我们下乡的第一年,按上级规定生产队给知青户安排了一名大师傅做饭,大师傅的工分由队里给。我们队的大师傅人很老实,不像有些队的大师傅把知青的粮食往自家拿。我们也很尊重他,口口声声喊他“魏大爷”。有些队的知青与大师傅关系紧张,就辞了大师傅自己做饭,还可以拿到大师傅的那一份工分。我们看魏大爷年纪大了,到队里干活确实很吃力,就让他干满了一年整。到满了整一年这一天,我们说:“大爷,您辛苦一年了,今天我们作顿饭,让您也尝尝我们的手艺。”魏大爷兴致勃勃地在旁边看我们准备菜,切肉片、肉丝、肉丁、肉末。看着看着大爷不明白了:“吃肉就吃肉呗,干嘛还费那么大劲,一点点儿肉还整得那么精细!”一边说一边摇头,表示很不理解。等到端上桌吃到嘴里,魏大爷彻底服了:“嘿,味道还真不赖!”

        当地人吃肉可没有我们这么讲究,比较粗放。他们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吃一次肉就要吃个痛快过瘾。一般是秋后春节前,劳碌了一年,该干的活计都干的差不多了;养了一年的猪也长的差不多了,天气越来越冷,那猪再养下去可是光吃食不长膘,闹不好还往下掉膘,亏本的买卖不能作,此时不杀,更待何时。于是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地“磨刀霍霍向肥猪”。农民们评价一头猪的好坏,全看肥不肥,具体地说就是看肥膘有多厚。衡量的尺度是几指膘,也就是相当于几根手指并排的宽度。到了杀猪的季节,互相之间就要夸耀较量谁家猪养得好养的肥。如果谁说自家的猪只有三指膘,别人会向他斜着眼撇撇嘴,表示轻蔑。如果是四指膘,定会引来他人的羡慕。最牛气的是伸出五指并拢的手掌:“我家的杀了五指膘!”那付神气活像刚刚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凯旋归来。要知道,农民们终年劳作,手指粗壮手掌宽厚,伸出巴掌来像把小蒲扇。猪长了这么厚的肥膘,城里人见了恐怕得吓个跟头。

        七〇年底到七一年初的这个冬天,组里的大部分同学没在队里,有的回家过年,有的回家养病。只剩我一个人守着五大间空房。我所以没有回家过年,倒不是思想怎么好,主要还是从经济上考虑:妹妹生肝炎少挣了许多工分(也不怕现在的小青年笑话,那时的我们个个都变成了“工分脑壳”,事事时时从工分出发考虑问题),回家路费、治病、营养(肝炎可是富贵病,光吃药营养跟不上也好不利索)都要用钱;我家在湖南邵阳,路程比北京远两倍多,我若回家又要多花不少冤枉钱送给铁路局;我留在队里,多少还能挣它几十个工,到秋后又是几十块钱,一进一出,就是一百多块钱的来去。这年开春时我们买了两只小猪崽儿,养到秋收完大小正好,我们就把它们杀了。猪肉我们自己吃了一部分,卖了一些,剩下一些给留在队里的同学过年吃。过完年,猪肉也吃得差不多没了,只剩下零零碎碎的一些猪皮。为了“物尽其用”,我把这些猪皮切成指甲盖大小,放到锅里和黄豆一起用小火煮,一直到把猪皮煮烂,再加上盐和能搞到的作料——葱、姜、蒜、酱之类的东西。最后把这一大锅猪皮黄豆汤盛到一个瓦盆里,在灶间里一冻,就成了一盆猪皮冻。要吃的时候,到盆里挖出来一块,切成片就可以了。在那些整天与高梁米酸白菜为伴的日子里,虽比不上山珍海味,也算得上美味佳肴。自己吃得高兴了,还拿出来卖弄,打上一斤酒,邀上两位要好的青年社员,然后端出来一盘切得方方正正摆得整整齐齐的肉皮冻来请大家品尝。二位吃了几片竟然品不出是什么东西,一个劲儿地向我求教烹饪方法。为了脸面增光,我吹牛说是“祖传秘方,恕不外传(请老祖宗在天之灵见谅)!”

 

        刚到队里时,我们的房子还没有造好,我们都借住在社员家里。一天晚上,房东大爷神神秘秘地对我们说:“昨天我们家一点猪肉让狗叼了,今天我下了铗子打狗。铗着狗的时候一块起来打狗。”睡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被房东大爷从梦中叫醒:“铗着了,快抄家伙打!”我们穿上衣服,每人抓上一把锄头铁锹之类的农具冲到院子里,不知谁还没忘拿了一个手电筒。到院里一看,果然一只大狗在那里拼命地挣扎,用手电一照,两只蓝汪汪绿荧荧的眼睛像两只小灯泡。见有人出来,那狗狂吠着一窜一窜地似乎要扑上来咬人,无奈被铗子夹住脚,只能在原地打转转。见到狗这副架势,我们四个不由自主地紧紧靠在一起,嘴里还虚张声势地大喊大叫:“痛打落水狗!痛打落水狗!……”,手里的家伙举得老高,落下去却是软弱无力。

        那狗受到攻击,跳得更高、叫得更凶,如果不是房东父子参战,凭我们四个,这只馋嘴的倒霉狗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能一命归西。打完狗,房东大爷说:“你们歇着去吧,等狗收拾好了叫你们起来吃狗肉。”这些天在队里干活,我们累得疲惫不堪,一门心思只想睡觉。又是不知什么时候,房东大爷再次叫醒我们吃狗肉,我的睡意正浓,但是盛情难却,胡乱吃了几口狗肉,爬上炕倒头继续睡。第二天早上出工,房东大爷用大号饭盒装了满满一盒狗肉,让我们带给女生们品尝。三十年后插队同学聚会,众女士们仍然不忘那次狗肉的美味。我对那次狗肉的味道毫无印象,倒是“痛打落水狗”的场面和狗的两只闪亮的眼睛印象极其深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1 8:42:00 [只看该作者]

酒醉汉子力气大,

力拼贫协得胜佳,

得意制作肉皮冻,

打狗更比吃肉夸。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塔松
  1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0971 积分:55686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11/6/21 18: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1 8:58:00 [只看该作者]

     吃肉,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知青们几乎过得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日子,就是因为太苦了所以我们才会记忆深刻。穷则思变,自己养猪给己美味。知青们经过乡下的生活和劳作,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也有了说三道四的小资本了,这就是资历。文章的细节正说明了生活的经历,经历得越多激发出来的生存方法越多。这不,读者您的文章又学会了一种制作肉皮冻的方法,我今天可是双满足,即看到我们相似生活的作品又学习了厨艺。谢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开新河
  1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4 积分:49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10/13 17: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2/31 16:21:00 [只看该作者]

 

缺 粮

        那时农民们总是喊粮食不够吃,为什么呢?我们开始时也感到奇怪,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宣传教育都说“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人吃得饱,穿得暖”。和农民们一起生活的时间长了,多少有了一些感性认识。那时候虽说是口口声声地批判、反对一个“包”字,可是一个生产队每年上缴、出售给国家的粮食却是定得死死的,并且是作为“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扣减当年的社员口粮指标。

社员口粮指标一年四百斤,还是原粮,加工后只有三百六七十斤。即使是完成了任务,余粮也不能随便自己留下作口粮,更不用说自由上市,还是得卖给国家,然后按超额完成的数量提成百分之多少作为口粮。说来说去还不是个变相的“包”字,“物质刺激”,说句难听的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上缴征购粮的指标或是定额就成了社员们吃粮多少的关键,一般是以连续三年的平均产量为准。正巧,核定指标的这三年是当地收成最好的三年,以后再也没有过这么好的年成。   

        后来,文革来了,一切都砸烂了,唯有这个上缴粮食指标纹丝不动丝毫不变。管生产的干部没了权威,干活的社员没了干劲,粮食产量总是在那个水平上波动、徘徊。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增加,粮食产量不增长,人口却逐年上升(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家四五个孩子是常事),人均口粮只得逐年下降。 

        下乡一年多,我们知青的干活速度可以一般社员不相上下。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我们的体力和技术提高不少;二是社员给集体干活,干多干少一个样,积极性不高,出工不出力,得混且混;三是肚里没食身上无力。一般社员家里到开春种地时就陆续断粮,到夏锄时基本上都没粮了。没的吃,只能向队里借,队里每天借八九两,不下地干活的小孩和老人还要少些。这点粮食只能保证饿不死,吃饱是根本不可能。有些社员发牢骚:“过去给地主老财耪地干活还给管饱呢。”这话要是在城里说,准得批你是“散布‘今不如夕’的反动言论”,戴上一顶右派坏分子的帽子。敢说这话的人可不是成分差的,大多数是正经八百祖传几代绝对正宗的贫下中农,他们说:“怕啥,三百六十行,咱农民是最后一行了,还能让咱去干啥。”细分析一下,给雇工吃饱饭也是地主老财们为了抢农时想出的办法,“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财主们这笔帐算得门儿清。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大批特批“经济主义”,流行的一句口号叫“要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最后发展成“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草虽然是社会主义的,却填不饱农民的肚子。这口号那“主义”,最终倒霉的还是农民。

一年刚过完正月十五,我们几个知青到魏三大爷家串门,闲谈中说到吃粮,魏三大爷指着墙角边的几个口袋说:“这就是我家今年的口粮了。”可怜,每个口袋里最多不过十几斤粮。大爷家除老两口外,还有一个二十上下的儿子,和正在上学的一儿一女,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龄。这点粮不用一个月就得吃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开新河
  1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64 积分:495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12/10/13 17: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 8:27:00 [只看该作者]

 

一次流产的“造反”

        我们下乡那年十月底十一月初,队里的庄稼已经全部收割完毕,运到了生产队的场院里。下一步就该脱粒了。不同的庄稼,脱粒的工序不一样。以谷子为例:谷子是谷穗和秸杆一起割下来,打成捆运回场院,然后用镰刀把谷穗从秸杆上削下来,叫“梢谷子”。

        往年梢谷子都是采取定额管理、计件工分的办法。我们从报纸、广播、大字报中知道“修正主义者”在农村搞“三自一包”,一听说这个办法,不正有个“包”字吗,于是就在一帮青年社员中煽动起来,说这是“三自一包”,是修正主义的东西,要批判、要抵制、要造反……社员们一下子分成了“赞成”(主要是青年社员)和“反对”(中老年)界线分明的两大阵营,争论得十分激烈,生产当然全部停了下来。当时的形势很严峻,天气一天天地冷下来,已经下了一场小雨加雪,时间不等人。农民不象城里人停产闹革命照样有工资拿有饭吃,再这样无休无止地争论下去,全队人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真的就要“北风那个吹”了。如果不实行计件,社员积极性不高,干活出工不出力,磨洋工。

        面对这样的形势,生产队邵队长当晚亲自找到知青住处,与我们四个男生(可能是受“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支配)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既不叫包工,也不叫计件,先派人把每个人干的工作量记录下来,具体怎么算工分,等完事后再讨论决定。邵队长特意安排男两名知青作登记工作。

        我们几个一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二是本来在学校里也不是什么翻江倒海的“造反”人物,都是温和派,见邵队长亲自出马,态度也很诚恳,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这个办法立即传达到社员中,明眼人一听就知道还是老一套,所以社员们的干劲十足。梢谷子的进度很快,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当然,工分还是按计件算了。算下来的结果,女知青们(梢谷子都是妇女干的)得的工分最少。社员们体力强,技术熟练,又有家人(丈夫、老人、小孩)的协助,都挣得不少,有的一天能挣二、三十,甚至三、四十分的。女知青们体力、技术都不如人,又没人帮忙,一天也就挣个七、八分,还累个贼死,外加从头到脚一身土,灰头土脸地回到家里,累得连炕也爬不上去,恨得个别女生背后骂我们男生“个个是叛徒”。

        这件事后,我们处事就比较实际一些了。农村的事,不是喊几句漂亮空洞的革命口号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干农活越来越熟练,体力越来越强,我们也成了计件包干的坚决支持者和积极参加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 9:08:00 [只看该作者]

文革极左粮更缺,

干活挣分也要学,

本想批判计件工,

结果还是从实接。


 回到顶部
总数 129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