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难忘的知青记忆7


  共有239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难忘的知青记忆7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林小仲2008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3 积分:1300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19 10:11:00
难忘的知青记忆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6 9:33:00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知青记忆(7)

文/林小仲

 

11. 廊坊酒醒何处


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最具风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廊坊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19世纪的廊坊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1897年京山铁路建成通车在此设站,这里才逐渐成为集镇。1900年,义和团在此奋起反击八国联军入侵,取得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廊坊真正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还是得益于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

廊坊距北京很近,特别是我的中学同学安育中在廊坊市党校任校长,故廊坊成为我们聚会的一个好去处。中国人以饭局为聚会的重要平台,而无酒不成宴,又是一种约定俗成之举。中国天南地北,正式宴请也好,私人小聚也罢,酒是少不了的助兴媒介。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把酒问青天,稼轩醉里挑灯看剑,李清照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见酒既能寄托人们的所思,也能在人们聚会交往中,发挥很好的助兴乐趣。

我本质上不爱喝酒,家中有一些名贵藏酒,那都是朋友送来,摆着观赏的。哪怕闲置的几瓶啤酒,自己从来不动,放的时间长了,我便拿出浇花。但朋友聚会,却在推杯换盏中,为彼此找到快乐。我还总结了喝酒三原则,喝的赢就喝,喝不赢就赖,赖不掉就溜。但这仅是纸上谈兵事,实际操作起来也不灵。朋友聚会喝多时也难免,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是每次喝酒总要有一个谈话的主题,哪怕调侃,也要有主题,否则光是喝、干,有什么意思?以下披露的就是在廊坊喝酒时的话题内容。

每次到廊坊,安育中总会邀上一批官员,或知青兄弟姐妹相陪。除有限的正事外,多在调侃中。安育中写了一本书《我和我的知青部落》,将自己插队山西运城的知青岁月,洋洋洒洒,娓娓道来。文笔流畅,不失为一篇可读性强的知青纪实文学。

安育中在书中记述了我们在廊坊聚会的场景。我曾经调侃他将艰苦的插队生活写成红楼梦的大观园。有那么多貌美的才女们爱慕安哥哥,安育中岂不是知青部落的贾宝玉了吗?如我所言,这种真名实姓的感情实录,也真给安育中的书问世后,带来了感情上的麻烦。我在席间特别提了我们的同学布正安,当年家在海军总医院的一位漂亮的女孩儿。

安育中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布正安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冷面公主。1968年,她已经去了东北。因此,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和自责。30年后,在团中央工作的林小仲来廊坊看我,廊坊市副市长王志欣曾在团中央和林小仲是同事,也被邀请了来,在座的还有党校的几个副校长作陪。酒过三巡,林小仲突然严肃起来,给我倒了满满一大杯酒,说:“喝了,我有话说。”我愕然,本来高高兴兴的,怎么突然变了脸。“你还记得布正安吗?你对不起她,你害了她一辈子。”在座的人都愣了,林小仲一本正经地说:“当年,你答应和布正安一起去东北,可是,人家注销了北京户口,就再也见不到你的踪影。左等右等还是等不到,到你家找过你多次,也是撞了锁,只好孤身一人去了东北。在东北,一个漂亮的孤身女孩子,在一群饿狼一般的男人堆里,遭遇可想而知。后来,她又患了病。无奈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农场职工。婚后也不如意,家境困难,我们去东北看她,憔悴得人比黄花瘦,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提起你,如祥林嫂般止不住流泪,嘴里默默叨叨:‘我恨他,我恨他’。”讲到这,林小仲的眼睛里噙满泪花。一个典型的知青悲剧,把大家都讲蒙了,也把我讲蒙了,难道真是因为我的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当年,我的确有点责任,但我们并没有明确朋友关系啊。林小仲说:“没有明确关系是事实,但你暗恋人家那么多年,人家邀你一起去,已经挑明了关系,准备把一生托付给你。你是摆脱不了责任的,为你的错误忏悔吧。”

 安育中说,那天,酒喝得不愉快,心情很压抑。尽管布正安目前的生活不像他说的那么惨,但和当地人结婚是事实,身体多病我也知道。我真的感觉对不起布正安了。半年后,我们同学聚会时见到布正安,她依旧面目清秀,谈吐文雅,根本不像林小仲形容的老太婆。她轻轻一笑:“你真傻,你让林小仲耍了,他现在太能编故事了。”

 由于酒桌上的调侃,使在座的都搞清楚了,事情七分真,三分假。安育中早前的确喜欢那位漂亮的女生。安育中确实邀那位漂亮女生报名一起到东北下乡。他却因为自身原因,临时不能成行,而那位漂亮的女生独自去了东北。那位漂亮女生下乡时嫁给了当地人,返城后生活状态曲折。仅这些内容,本故事就有七分以上的真实。而我在细节上的一些加工,只不过增加些酒桌文学色彩和说服力。

安育中在廊坊是位知名度很高的名人。且不说曾贵为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高官。安育中自身有很多才子的优势,他虽然胖,但形象健硕。他文笔很好,有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嗓音。且作各种专场辅导报告,声情并茂,颇有演说家的天才。在廊坊官场,在知青群体中,安育中都是令人仰慕的人。被我这样曝光,安育中哭笑不得,有口难辩。而他的同事们在云里雾中也笑作一团,对我讲的戏说,深信不疑。我在酒桌上,还故意打圆场,让大家不要笑,领导也是人嘛,领导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

关于“文革”中上山下乡的1700万知青有太多故事了。廊坊也有一个庞大的返城知青群体,他们既有原北京知青,也有原天津知青,也有原廊坊地区的小知青们。

我向他们讲了一个女知青真实的故事。星冰是我师院附中同班同学,她家住海军大院,父母“文革”中受到迫害,1969年1月星冰下乡去了陕北。下乡两年后,青年点有门路的同学,或返城,或去当兵。她送走了最后一位与自己最相好的女同学,独自返回村里青年点那座空荡荡的窑洞,只有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纸照进窑洞,远处村里有狗叫声,窑洞顶不知何物在走动。孤独、委屈笼罩着这个远离亲人的女知青,只身一人的她忍不住号啕大哭,不知何时进入梦乡。第二天一早,村干部和村里大娘、大婶聚在青年点门口,争相要将她接回家住。一年后,星冰父母解放,她当兵离开了那个庇护过她的陕北小山村。

有朋友向我讲起一件北京知青孽债的故事。方兰是在国家机关大院里长大的女孩。因为她长得姿色出众,被人称作三里河一枝花。无论是在玉渊潭滑冰,在莫斯科餐厅聚会,在二七剧场看电影,身边都围着一群穿军装的大男孩子。上山下乡开始了,1969年1月,方兰也和许多北京知青一起到陕北插队,据统计这个时期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人数达26000多名。农村苦闷单调的生活,使得那位在北京穿行于社交圈,漂亮迷人的方兰觉得一切都不适应,她很快和青年点一位部队大院出来的男生坠入爱河。其实,那个男生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公子哥,他与方兰哪有什么爱情,不过如同他们在北京拍婆子、玩弄女性而已。不久方兰发现自己怀孕了,而那个男生得知吓坏了,于是弃她不顾,催父母托人将他招兵调走,并从此再也没有了音讯。后来,孤立无援的方兰在村里大婶们的帮助下,在陕北窑洞产下一个男婴,一位好心大婶收养了这个男婴。方兰返回北京后,也多次获知,收留他儿子的大婶家境贫寒,一家人省吃俭用,帮她抚养孩子,方兰却始终不闻不问。几十年过去了,那个被母亲抛弃的男孩,已经长大成人,而且多次向回访陕北的北京知青,打听询问母亲的下落。方兰返城后,生活感情也多有波折,几经离异后,现在的丈夫据说是一位港商。那位至今生活在陕北的方兰的儿子,曾不止一次对人说,现在他在农村的生活好了,他不想沾母亲什么好处,只是想在有生之年,见见他的亲生母亲。然而,现实生活竟然这样残酷,他们母子相认的梦至今也未实现。我真希望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我们北京知青中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在廊坊的酒桌上,争论最多的还是国家大事。不知为什么,老三届这一代人,对政治尤其敏感。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这上面来了。然而看法不一,包容性又差,酒桌往往变成舌战群儒的战争。凤凰网知青栏目,2011年曾发表我的《老三届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一代》一文。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点击率竟然超过了50多万人,绝大多数读者都是老三届,或有知青经历的人,可见老三届还是中国社会一个颇具活力的群体。

 中国的30年改革开放,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也获得极大的改善。远处不说,廊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廊坊市2010年财政收入195亿元,廊坊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一个当年以“三角地”为中心的简陋小城镇,30年间,变成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工业园区门类齐全,高端产业云集的现代化城市,这些应该都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中国社会也存在贫富差距加大,贪腐严重、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中国向何处去?特别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许多国人,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关心的问题。虽然同为同龄人,很多人都有过知青经历,看法却大相径庭,甚至针锋相对,原本酒桌上的一个交谈话题,却成了一场辩论。

 在国内除体制内思想外,还有左右之争。所谓思想偏右的自由派,他们主张宪政民主,限制政府权力,让政府民选,并在内部和外部建立制衡机制,逐步实现社会公正。还有所谓思想偏左的“文革”派,他们主张回到“文革”专制、阶级斗争,强化国家机器的权利,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惩治腐败、抑制豪强,实行公平分配。

 对于这些尖锐的对立想法,在酒桌上也难免各执一词。对国家改革不同的声音,或许有利于在中国出现新的政治转型契机。显而易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紧迫的关头,不能遏制权力腐败、吏治腐败、官商勾结的腐败,执政党将丧失民心,将失去执政的社会基础。中国下一步如何走?上下左右争议颇大。但愿我们的领导者审时度势,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化解危机,沿着民主法治的轨道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聚会原本轻松,却因为一个话题,引起辩论,答辩双方时而轻松,时而争执不下。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中国社会走向多元、民主、 进步。当辩论到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还是喝酒吧。说实在话,与老三届同龄人喝酒有点累,其他年龄段的人,少有在酒桌上争论国家大事的嗜好。但是回想起来,也难得廊坊酒桌上,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们,他们都有一片拳拳爱国之心。我学着用天津话说,贫嘛?贫嘛?别斗了,哥几个,还是喝酒吧。我读了一首新近去庐山写下的《读张居正词有感》聊表心情:

 斜阳云雾散,黄花灿。难怪当年,险峰几重?王谢堂前双飞燕,古来报国真难。风雨中,塞北江南。料得长安夜宴时,瀑布边,仙人洞旧景。人不见,路已断。  将军为民遭诋毁,挂甲屯,几行烟树,英雄偏爱。故园门前溪流水,凤竹声中庭院。君莫问,真相何处?沙场跃马归来时,扶旌旗,万里建功业。成与非,摸桥栏。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中国的问题切勿陷入偏激和极端。多少历史风浪,中国人都度过了。我相信,中国人会用自己的智慧,平稳、积极解决中国的问题。我认同一句话:民族复兴,今天的中国离他最近。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林小仲2008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3 积分:1300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11/4/19 10: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6 9:34:00 [只看该作者]

12.老三届是新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一代


     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老三届却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为历史留下可供评说,且有自己丰富传奇的独有经历。

    老三届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级、1967级、1968级三届初、高中学生。老三届大都出生在共和国创立前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年自然灾害、中苏论战和文化大革命。老三届的青少年阶段处在中国社会矛盾突出,党内斗争异常的历史阶段,也是新中国20世纪罕见的阶级斗争暴风骤雨年代。
    老三届在历史的风浪中磨练成熟,特别是经历“文化大革命”巨变和苦难漫长的“知青上山下乡”。在命运的抗争中,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许多人成为了社会中的中坚,绝大多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他们特有的责任感支撑起共和国的蓝天。在中国结束“文革”动乱浩劫的抗争中,在举世瞩目的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巨变中,老三届这一代人,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做出过历史性的积极贡献。

 一、英雄主义的情怀
    老三届大都是新中国创立后第一代儿女,他们诞生在共和国的礼炮声中,成长过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教科书和接触的文艺作品中也多是英雄主义的题材。董存瑞、赵一曼、江姐、欧阳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是他们生命交响曲。《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电影中的英雄成了他们理想的追求。英雄主义的激情,既造就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盲从冲动,也成就了他们负有国家责任感的牺牲精神。由此出发就不难理解,上海知青金训华大河中抢捞木材牺牲,天津知青张勇为救落水羊群而献身,内蒙古花季年华女知青们,为救一场无碍大局的荒火血染黄沙。从珍宝岛中苏之战到中越自卫反击战,处处可见老三届的军人和知青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故事。英雄主义情怀是老三届的一大特征。  

 二、跌宕起伏的人生
   和平年代何曾有过那一代人有老三届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1966年8月18日,多少穿着父辈军装的中学生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戴着红卫兵袖章,亲密簇拥在共和国开国领袖们的身旁,欢呼雀跃指点江山,为“文革”鸣锣开道。但是他们何曾想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父母,随后也成为“文革”迫害的对象。5个月后,他们中的联动成员悲壮的在北京西直门古城楼,赫然贴出大标语,“中央文革将我们逼上梁山,我们不得不反”。一夜间根正苗红,被中央文革称之为“小太阳”的老红卫兵的骨干成为了阶下囚。
    公安部门前,两派中学生剑拔弩张的抗争,长安街上,数以千计穿着各式军装男女红卫兵的自行车队呼啸而过。北京展览馆两派中学生,激烈辩论的场面愈演愈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竟是十几岁的孩子们争论的焦点。1967年取而代之的中学造反派红卫兵,他们也是血气方刚的中学生,为了反抗昔日同学压迫揭竿而起,他们反血统论要求生存平等。其代表人物成为文革领导者们,在人民大会堂经常召见的座上宾,纵论国事推动文革,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很快为文革中当权者利用,沦为所谓炮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过河卒。而一年之后伴随着工宣队、军宣队开进清华大学,从大学的五大领袖,到中学各派红卫兵头目,霎时间成为追捕“五一六”分子的对象。曾经少年壮志、自信满满的老三届,从天上回到人间,顷刻间,成为被逐出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主力。

 三、苦难悲壮的经历
     多数老三届都经历过苦难,三年自然灾害时忍饥挨饿是多数人的记忆。“文化大革命”风暴无情的冲毁了老三届求学的校园。除少数幸运者能去当兵或进工矿外,多数人都被卷进上山下乡的洪流。在遥远的边疆、在贫困的山村、在艰苦的农场、在荒凉的草原、在许多缺少现代文明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1700万知青,包括老三届和他们之后的多届毕业生(许多人只能勉强算小学毕业),将青春永远留在那里。在生存权利无法选择的年代,许多人面临着不仅仅是劳作和生活的艰辛,他们更多背负着父辈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冤屈,被作为政治异类变相劳改,其离乡背井的痛苦和返城的艰辛是后人难以想象的。著名知青作家肖复兴所著《绝唱老三届》中说,1987年秋统计表明,到北大荒知青有40万,陆续返城的36万,还有3.7万星星点点落在北大荒辽阔的黑土地。这个数字大而化之,在全国范围就更可想而知了。新中国建国后,有哪一代人经受过这么多苦难,除了老三届和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们外,恐怕是少之甚少。包括老三届在内的中国知青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垦荒种地、修路建房、教书育人、治病扶困。他们为农村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为偏远农村和城市架起了沟通的人文桥梁。虽然,这种贡献各地情况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的农民对知青在农村中的贡献至今念念不忘。这是知青经历中苦难与辉煌并存的一章。
   四、“文革”动乱的责任
    老三届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主力人群。1966年5月29日,清华大学附中部分学生,在圆明园成立了红卫兵,在伟大领袖和中央文革支持下,以干部子弟为核心的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成为冲击党政机关,揪斗所谓走资派的上方宝剑。国人中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和广大知识分子成为革命对象,为创建新中国建立过功勋的各级干部,也大都成为这场革命的对象。善良的中国人被打成牛鬼蛇神,许多人含冤而死。而除了少数没有人性的肇事者,良心该受到拷问外,更多的责任不该归咎当时只是十几岁孩子的红卫兵,这是国家制度和时任领导者该承担的历史责任。我欣赏我的同龄人中有人反思“文革”时,能承担责任,勇于向历史道歉。我反感那些至今还用“文革”思维,“文革”语言,自持一贯正确,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们。
    “文革”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在不同历史阶段,利用不同学生组织,推进他们的政治目标。按照他们政治目标去做的,他们称之为革命组织,不按照他们政治目标去做的,他们称之为反革命组织。对于异己者,马上动用军队、警察、监狱、国家专制机器进行镇压。“文化大革命”是领袖左右群众运动,还是群众运动绑架了领袖,经历者都该清楚,“文革”中的群众运动的挑起都是领导者所为。“文革”中的群众组织,老红卫兵也好,造反派红卫兵也好,不过都是“文革”领导者手中的工具。因此,将“文化大革命”的罪责,加在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老三届身上是不公平的。当然少数“八旗子弟”凶残成性,丧失人格的法西斯行为也为世人唾弃,一些打手后来暴死他乡或精神分裂,也应该是一种报应。
   五、先天不足的缺失
    老三届和地球上任何一代人一样,都有这一代人的优点,也有他们的缺失和历史局限。他们中即会产生社会的精英,也会出现社会的败类。我们对老三届这个集合概念评说,老三届成长在新中国初创的年代,那是一个政治运动频繁,阶级斗争风声鹤唳,空想社会主义和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而这种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人生道路和心理历程,都会有这段历史造成的烙印。阶级斗争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思维,包容心差,道德修养欠缺,认识问题偏激易走极端,普遍文化教育水准低,成为许多老三届人的先天不足。文革是封建专制思想泛滥的年代,想想腐朽的满清王朝后期,一些八旗子弟,自恃血统高贵,已经沦落的提笼架鸟了,还招摇过市,炫耀祖辈马背上的功德。封建特权思想,官本位观念、形而上学认识论,深深影响着老三届一代。文化大革命造成正值中学生的老三届,以及接踵而来的多届学生失学,使他们中很多人丧失了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加之国家政治路线走偏,政治教育另类,封建帝王思想回潮,这些都对老三届中的许多人,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相当多的一些人知识断层,乃至影响到道德修养、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文明传承。在虔诚的个人崇拜和现代迷信破灭后,增加了几分失落和彷徨。但这种先天不足的缺失,有些人通过后来勤奋加以补救,而有些人却带着这种缺失,在社会上碰壁抱憾终生。文化大革命影响着几代人,中华民族的理想情操,文明水准重塑仍需艰巨的拨乱反正。
  六、浴火重生的机遇
    对于老三届来说,上世纪70年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得以突出重围、浴火重生。首先是国家领导者之间矛盾再次白热化。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家仓皇出走,在蒙古境内的温都尔汗,三叉戟256号专机爆炸,机毁人亡。这一事件惊醒了狂热投入文化大革命人们的思维,特别是在上山下乡中的老三届和广大知青,宣布中国现代迷信神话的破产。其二是1976年清明,首都百万群众在北京天门广场纪念周总理,老三届文革中不同派别的人站到一起,反对“四人帮”。老三届又成了积极参与者,这场运动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同年10月“四人帮”下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1978年大批知青落实政策返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改变,为建国后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废除阶级出身考量,恢复平等高考。为多数已近而立之年的老三届的人生,带来了伟大的转折,许多人抓住了这些机会,勤奋学习努力,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试想文化大革命再耗几年,试想我们再不纠正阶级斗争年月的错误,包括老三届在内的整个国家民族,恐怕就会被带到万劫难复的深渊。
 七、千差万别的道路
    老三届是一个集合概念,应该说经历文化大革命、经历上山下乡知青命运,那个年代的同龄人,都应该是一代人。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苦难。但人生道路差别却很大,即便相同物种也会在不相同的气候、土壤、水分条件下,表现出成长的差异。人也是这样,不要说老三届成长过程有很大差异,就是一个班同学,几十年后也会千差万别。但就多数人而言,包括老三届在内的中国人,多数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老三届中的多数人,也都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积极推动者。老三届大都进入退休,或将要退休年龄,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众多知青网站、知青合唱团、公园社区文体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许多不同经历,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社会地位,却有着老三届或知青共同的经历者,又由于青少年时代相同命运,退休后走到了一起,这是一个令人称道的庞大社会群体。当然,这个群体也都无处不展现老三届的特征。一个知青网站分裂成三个知青网站。一个合唱团分裂成两个势不两立的合唱团。为了争夺控制权,明争暗斗,无不打上当年红卫兵的烙印。近年京城也有老三届为主体,包括部分文革前大学生,以父辈关系聚集,他们在一起,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言献策,若能有积极所为,也不失为好事。 中国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如吏治腐败的蔓延,施政成本居高不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环境矛盾突出,道德底线失守等社会问题日趋显现。老三届、特别有知青经历的,还有不少人工作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他们由于经历过新中国许多重大历史进程,理应运用历史正反两方面教训,努力推进社会改革、社会进步、社会民主。

 八、岁月如歌的自信
    我于1977年7月结束了长达9年的知青生涯从东北返回北京,同年12月进入新组建的北京羊绒衫厂,上千人的企业中许多科室骨干、生产一线的工人都是老三届。我1981年至1990年在团中央机关工作,当年二百多机关干部中,有五人进入政治局,近四十人在省部级岗位,他们中很多人也都是老三届,许多人也都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经历。我也曾从1990年至2003年在中央国企,招商局集团旗下公司工作过13年,也见识机遇有时比能力更重要。我更喜欢那些不怨天尤天的人,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人生的道路千差万别,有的人有能力、又有机遇,还要有舞台,就脱颖而出,有的人平凡,却快乐知足,也生活得无忧无虑。此外,现代社会成功与否,不应该与封建社会官本位并论。老三届在中国现代生活的各界,都有成绩斐然的代表人物。知青作家史铁生大半生与病魔搏斗,他的人品和成就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如何评估。有过知青经历的李三友,善良待人,倾心报国。中国的老三届成为一个跨越国界和时空的话题。成功人士也好,平民百姓也罢,我们经历过悲壮,我们见识过辉煌。我的老三届的朋友们只要自己觉得快乐,一切就都好。
 九、包容宽厚的心态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转眼间老三届中的大部分人将退出工作岗位,有关老三届、有关文革、有关红卫兵运动、有关知青、有关上山下乡的话题多了起来。怀旧颂扬也好,反思批判也好,既然是一段历史,谁都有评判的话语权利。但讲述和评价历史,起码要真实客观。但愿我们能将真实的历史告诉后人。老三届就是老三届,老三届及所有有上山下乡知青经历的人们经历丰富,颇具传奇,承载一代人的求索。毕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于红卫兵运动等同于老三届,关于血统论、打砸抢也混同于所有老三届,这都是缺少历史常识的评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应该彻底否定。但1700万知青们在农村屯垦拓荒,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医疗济困,将城市文明、文化带入农村的功绩将载入历史。从新疆建设兵团的铸铁为犁、屯垦戍边,到三江平原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这些“开荒种地”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知青们对农村、农民所做出的贡献是尽人皆知的,我们下乡的东北黑土地,许多在职的干部都是当年知青们的学生。当地的干部群众,对知青当年的辛勤劳作、传播知识、扶贫济困、造福一方至今赞誉有加。

 近年来各地老三届、知青纷纷办起了知青网站、知青联谊会、知青文艺团体。这本来是人们退休后自娱自乐、安度晚年的一些行为,无可厚非。可一些人却说三道四,把它说成是“歌颂文革”、“宣扬青春无悔”等。对于活动内容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生活娱乐选择的权利,更不该偏执的评论,给人扣帽子,打棍子,那岂不是风声鹤唳的阶级斗争和“文革”思维重演?但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厚、包容,多一些善意、良知,多一些客观、美好,多一些理解、尊重。
    2013年春节我填了首散曲《2013年春节贺友人》:

    神州斜阳里,春晚送,北归秋雁,长安柳絮。笑看荒唐宫廷戏,却见席散酒醉,天下事,古今同异。纵有稼轩平戎策,谁人听,弦断军情急。豪放词,江南忆。     复兴大业风和雨,中国梦,重整朝纲,再除时弊。太平岁月不太平,左右难尽人意,念英雄,跃马千骑。期许朋辈补天裂,铸辉煌,碧水东流去。桃花源,,泛涟漪。

    我们这一代人,有人称老三届一代,有人称红卫兵一代,有人称知青一代。我们是新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一代,我们经历了新中国初创的暴风骤雨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我们经历了1700万人艰辛的上山下乡,我们经历了30年中国改革开放。我们经历过挫折与希望,我们经历过苦难与辉煌,我们有责任将老三届人和知青一代的传奇历史的真相告诉世人,让中华民族改革奋进,再创辉煌。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苦辣酸甜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354 积分:18021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3/2/17 11:5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6 12:49:00 [只看该作者]

   

    “ 我们这一代人,有人称老三届一代,有人称红卫兵一代,有人称知青一代。我们是新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一代,我们经历了新中国初创的暴风骤雨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我们经历了1700万人艰辛的上山下乡,我们经历了30年中国改革开放。我们经历过挫折与希望,我们经历过苦难与辉煌,我们有责任将老三届人和知青一代的传奇历史的真相告诉世人,让中华民族改革奋进,再创辉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7 8:01:00 [只看该作者]

廊房聚会侃大山,

小仲挑逗校长安,

撰文知青说传奇,

九点小结表心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