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我读“草原思歌腾”


  共有94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读“草原思歌腾”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我读“草原思歌腾”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30 6:35:00 [只看该作者]

我读“草原思歌腾”

妻从单位同事那里借来一本书,她如饥似渴的读着,一直到深夜。她是一个很少在家读书的人,但这次却是个例外。因为作为一个老知青,她跟我一样也曾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奋斗过。这本书,就是“草原思歌腾”。正如编者所说的,这是一个由小人物们编辑出版的由一群小人物书写的40年前的故事——草地知青的故事。

几天来,我也一直在认真地翻阅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知青战友们的一段段详实的故事,一篇篇美好的文章,同样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我浮想联翩,甚至夜不能寐。

既然在草原生活过,就不可避免的提到张勇——这个曾经激励我们一代知青坚持在呼伦贝尔草原艰苦奋斗的英雄人物。在“难忘张勇篇”,我看到了我们黄花公社几位老同学的深情回忆,周萍的文章令我感动。她和张勇是同班同学,文革时期和在草地的日子里她们是最亲密的战友。“永不磨灭的记忆”一文,作者客观公正的谈到了张勇之死,我想这是需要勇气的。“接过姐姐的牧羊鞭”,提到了张妈妈怀念女儿,“看似坚强,但终日以泪洗面,总是念叨:‘把她一个人留在了大草原,家里人也不能时常去扫墓’……”。作者说;就是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去了牧区,没别的目的,没那么崇高的理想,“因为母亲的心愿,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对作者肃然起敬。同时也抹去了我多年的一个偏见;因为在文革后期,上山下乡已经不怎么“深入人心”。那时媒体曾经热烈宣传过张勇的弟弟和张勇小分队去张勇队插队的事情,而那时给我这个老知青的感觉那不过是去镀金罢了。谁能相信他们真能在那里扎根革命一辈子?

从书中我知道了,还有几位同学现在一直在牧区工作着,我对他们表示钦佩和深深的祝福!特别是刘桂珍同学,张勇队的知青和战友,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学校的,我也想不起是否认识她,但她是我们黄花公社的,我们是坐一趟火车来到草原的。“刘桂珍印象”,讲述了张勇的一个亲密战友,至今仍然留在草原艰苦奋斗的故事,使我胸中一种悲壮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十年前的一篇文章,而今也不知刘桂珍同学怎么样了?我真心的祝她健康、快乐。

在回忆往事时,我和妻也曾说过;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选调,没有四人帮倒台,没有知青回城,没有对文革十年的否定,假如我们这一代人这些年还一直在牧区生活着,那该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如果那时的草原能像今天这样科技先进、通讯和交通方便,有电、有电话、可以看电视、打手机,可以上网,能够定居放牧,像今天这样改革开放,那我们还会选择离开吗?

“草原思歌腾”,书中的故事是我们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篇文章都真实可信,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虚情假意的东西。看着看着,我仿佛身在其中,一下子就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书中讲述的许多事情我都经历过或者目睹过,比如;春天接羔,騸马、骟羊、夏天打草、洗羊、剪羊毛、秋天打马印子、打狼等等牧区的基本生产劳动等等。在这里说说春天接羔;有时羊儿也会难产的,这就需要羊倌像助产士一样来帮助接生。我们通常是用牧羊鞭套住露出的羊羔的脑袋往外拽,一般还是很顺利的。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一个山羊趴在那里总是生不下来,羊羔的头露在外面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就用套马杆子帮牠把羊羔生了下来。谁曾想,羊羔下来后,牠的屁股下面还拖着一个很大的囊状的东西,山羊走走停停,有时还趴在那里不动,好像是病了。包里的主人,老布尔奈说,那是我用力过大,连同羊儿的子宫一起给拽出来了。最后不得不将牠杀掉,当然羊羔也就很难活下去了。这事听起来有点残酷,为此我也是内疚了很长时间。

书中有几位同学写了草原上生活用水的趣事,说到草原的水,的确是很珍贵的。除了水源不足外,主要是取水很不方便。夏天还好一些,尤其是在迖赉湖畔我们可以在那钓鱼,还可以下去洗澡、游泳,充分享受水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但这样的日子是很短暂的。生活用水,牧民通常要套上装有木桶的嘞嘞车到数里或十几里远的水泡子或有水井的地方去打。除了煮饭和喝茶外,用水都是很节俭的,连衣服都很少洗,身上就更少擦洗了。所以,草地的虱子也是很著名的,几乎没有人身上没有虱子,而且到后来有几个虱子竟也不觉得咬了。比较难过的季节是初冬的时候,因为水源比较多的地方,草场基本上都不好了,牧场常常要迁移到北方靠近边境的地方。这里,草儿生长茂盛但水源缺乏,特别是初冬,天气寒冷,还没有下雪,水就成了一个问题。记得有一年初冬,我们实在找不到水,只能到一个硝矿边的水泡子里砸了些冰块,化开的水都是棕色的,喝到嘴里又苦又涩。一旦下了一场雪,只要有2寸来厚,一个冬天的水源就都有了。

我在东庙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看到达赖公社的一些同学写到它,就感到非常亲切。六村我也去过,它离东庙也就几里地,我们队里有几位汉人社员就住在六村。克尔伦河我们也曾在那里打过鱼捞过虾,还在河边脱过坯,冬天也在达赖湖畔打过苇子。我们也曾在东庙附近开过荒种过嵇子,那时搞过一阵牧业学大寨,当然后来也是颗粒无收。达赖湖是我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达赖湖的鱼更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些天我在北方知青论坛上还特别写了一篇“在达赖湖钓鱼”,来回味那一段快乐的时光。

书中有些同学写了一些“迷路的故事”,我也在牧区迷路过两次。都是发生在夜间,最难忘的一次是在草原的第一个中秋节,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我去达赖湖边开会,迷失方向,不得不露宿在野外。我们的迷路一般都是发生在夜间,除了地形不熟悉以外,最关键的是我们的眼睛不如草地牧民好。城里来的孩子们多少都有点近视眼,而草地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眼可以望到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地方,生下来就练就了夜莺一样的眼睛,所以很少听到草地牧民迷路的事情。

我很羡慕一些老同学在闲暇之际重返第二故乡的故事,有的还带着我们的后来人,由此加深了我们和草原人民的亲密感情,许多老知青还为草地的希望工程做出了贡献,这都是值得敬佩的。

在“知青风采”里,我看到了一些我熟悉的身影,也着实令我感叹。特别要说得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我们阿尔山队的牧民——西旗知青希日夫的照片,其实那时我们叫他俠勒库(呼),蒙语侠勒,是黄色的意思吧?俠勒库,就是黄孩儿的意思,翻成陕北方言就是黄娃儿,翻成广东话就是黄仔儿。那时他是队里的马倌,他还有个姐姐叫乌云琪琪格,也应该是当地的返乡知青了。他父亲叫嘎啦玛,是一个很倔强的老头。从侠勒库的照片上,我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侠勒库有个好朋友,也是队里的马倌叫白音巴特呼,记得那时他们两个基本上是形影不离。

书中不仅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有许多文章也是颇具文采的;“渴望真诚”——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人”所写的佳句:“寻一处安静的房间,找一个知己的朋友,倾诉一下埋在心底的一切不快,打开心灵的门窗,让心与心坦诚的交流。让友情变得纯真,让互助变得诚挚,让友谊变得不带有任何功利,让心如光芒相互辉映,让那绷紧的心弦彻底放松……”。“感受社会最底层”——我看到了一个下岗女工、我们之中的一些人生活的处境仍很艰辛,她/或他们仍在为自己的日子奔波着、劳碌着,但又不乏对生活的乐观和面对困境的淡定和从容。这就是我们的知青精神!“调生个子”——那是我们天津知青的又一个亮点,要知道训生个子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就连草地的牧民也是如此,何况还是一位知青女性。我在草原的几年,最多也不过是当个羊倌而已。因此,我视作者为巾帼英雄!

“草原思歌腾”一书,收集了近70名草地知青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人不足当年天津知青的十分之一。假如我们有时间、有能力、有机会发动每一个老知青都写一篇回忆,那将是怎样的一部鸿篇巨著?

就像编者所写的那样;“我们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记载那段难忘的回忆,为后人留下一段有关知青真实、客观、公正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我们这代人有责任记录这段历史,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对后人做个交代……”。

金钱旗长在本书的序中写道;“知青时代是奋斗的时代,知青的历史是奉献的历史——知青精神万古长青”,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评价极高却也恰如其分。“知青精神万古长青”,让我感到了温暖、振奋和安慰。

以西旗天津知青联谊会的同学为主干的老知青们,在西旗政府和多方人士的支持下,用了2年多的时间编著了这本我们草地知青的专著——“草原思歌腾”,可以看出和想象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们为我们所有曾在草地上奋斗过的知青,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30 11:46:00 [只看该作者]

一本小书寄深情,
青春经历记忆清,
当年知青在草原,
锻炼筋骨筑志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思歌腾的故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三星会员 帖子:303 积分:214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2/17 21: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2 21:43:00 [只看该作者]

“草原思歌腾”一书是一群热衷于知青事业和草地人民深情的老知青们用心血编著的,这里面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也很符合咱们这个板块的需要。如有可能,我将在征求编者同意的情况下,分批的进行转载。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这些年一直和草地人民保持着联系,并且也曾多次返回牧区看望那里的父老乡亲,并为那里的人们做了一些公益性的事情。草地人民也没有忘记我们,他们特意在西旗为我们建立了知青广场,据说,这在国内还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还要建立一座知青纪念墙,当年所有来过这里的知青的名字都将被铭刻在这座墙上,以示草原人民将教育自己的后代对一代知青的永远怀念,这是草原人民对我们知青的深情厚谊,我们也将永志不忘。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么丁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72963 积分:376606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12/13 23:4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6 23:08:00 [只看该作者]

  《草原思歌腾》一书是献给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礼品。
   原自当年下乡知青之手170多篇文章汇成40多万字的真实回忆录,把我们的青春定格在这里---新巴尔虎右旗草原。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4/7 9:10:00 [只看该作者]

各地知青不断出书,说明了知青们数十年形成的凝聚力不可小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