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岁月留痕——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祖厝情缘


  共有83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岁月留痕——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祖厝情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岁月留痕——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祖厝情缘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5 11:26:00 [只看该作者]

《漳州广播电视》报

http://www.zzgbdsb.com/new_list.asp?cateid=4&Page=5

《岁月留痕——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特刊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闽南风-漳州特色 -文章正文

http://www.zzgbdsb.com/shownews.asp?id=3441

 

祖厝情缘

发布日期:2008-12-19 1:11:02   发布人:管理员  点击率:372

李森木


    1969
年秋天,我们来自漳州原本互不相识的老三届七男五女,先后被分配到福建省华安县高安公社三洋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落户当知青。一队有座小山寨,村民的房屋大多分布在山寨周围,所以又称寨脚队。队长邹钟城安排知青们住进一座村民称之为祖厝的古老的祠堂。祠堂内有四房抱一厅,鹅卵石铺地的天井。由于年久失修,地处偏僻,尤显出其荒凉冷清。随着我们十二位细皮嫩肉的少男少女的到来,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祖厝里的歌声、笑声、埋怨声、争吵声伴随着锅碗瓢盆的撞击声,我们建立起特殊年代里的特殊家庭,迈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刚开始,我们的生活很有规律,一人轮流一天在家当炊事员,其余十一人参加生产队劳动。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农民的基本功———犁、耙、播、割、摔、挑。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猪肉、食用油都相当稀缺,平时难得吃肉,只有等队里的哪家农户杀猪,才有机会尝尝鲜。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村民杀了猪有权留下全部的猪油供自己食用,其余猪肉要按人口供应本队社员。当时我们队总共二十多户,百多号人口,所以每次能买到的肉屈指可数。入港随湾、入乡随俗,为了不增加村民的负担,我们在祖厝边围起了猪圈,养了两头小猪。
   
经过我们的精心饲养,两头小猪逐渐长大。19709月中旬,我们决定将大猪宰杀。那些天大家就甭提有多高兴了,早早的就开始掰手指,算计着猪油要如何保存,内脏要怎样个煮法……有付出就有收获,这在当时全公社知青中是绝无仅有的。从1969年到1972年,三年多时间,我们先后养了7头猪。
   
转眼,秋收开始了。王淑芬在梧桐湖山田割稻,不慎从梯田摔下,手臂骨折。曾月明因为身体胖,也多次从那只比平衡木稍宽的田埂上摔下。我们协商后,决定由曾月明当专职炊事员,其余知青分摊工分给她。
时光流逝,知青的分灶风开始流行。别队的知青纷纷另立门户,独自开办伙食。我们一队的知青内部也出现了矛盾,面临着分道扬镳的选择。后来经过大家慎重考虑,及时召开会议,充分沟通,互相谅解,终于度过了危机,自始自终把集体伙食办到1975年最后一批调离生产队,成为全高安公社始终没有散伙的两个知青点之一。
   
1972年初开始,我们面临非常残酷的现实,先后有九人调离生产队,留下务农的只剩淑芬、水清和我。1972年春,一名福州籍老知青王进瑞从闽北光泽县辗转迁入我队,加入我们的小家庭。四个人办伙食也就不可能有专职的炊事员。收工后身心已十分疲惫,还得忍着饥饿挑水、煮饭、养猪等等。如果遇到上山劳动中午没回来,那可就饿坏了我们的猪。渐渐的,猪瘦得像猪蛇。而村民也常抱怨我们猪没关好跑去洗劫他们的菜园。虽然我们将猪栏加高到一米有余,在它饿的时候还是一跃而过,真可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时我们曾戏称:它如果去参加奥林匹克,说不定还能拿个跨栏冠军。后来实在没办法坚持,我们只得忍痛割爱,中途卖掉最后那头猪。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我们已然相约:2009年秋是我们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日子,我们将一起回到第二故乡看望昔日的农友,重温祖厝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争取在祖厝旁留下几张两鬓斑白的照片。

本文由郑德鸿修改

【收藏此页】【 小】【打印】【关闭】

回总目录   上一篇  独家专访冯小宁  下一篇   转正让我告别12年知青生涯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5 11:26:00 [只看该作者]

 

 

原稿

祖厝情缘

 

1969年秋天,我们原本互不相识的七男五女来自漳州的“老三届”知青先后被分配到华安县高安公社三洋大队第一生产队插队落户。一队有座小山寨,村民的房屋大多分布在山寨周围,所以又称寨脚队。队长邹钟城安排知青们住进一座村民称之为祖厝的古老的祠堂。祠堂内有四房抱一厅,鹅卵石铺地的天井。由于年久失修,地处偏僻,尤显出其荒凉冷清。随着我们十二位细皮嫩肉的少男少女的到来,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祖厝里的歌声、笑声、埋怨声、争吵声伴随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撞击声,我们建立起特殊年代里的特殊家庭,迈出了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刚开始,我们的生活很有规律,一人轮流一天在家当炊事员,其余十一人参加生产队劳动。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农民的基本功――犁、耙、播、割、摔、挑。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猪肉、食用油都相当稀缺,平时是难得吃肉,只有等队里的哪家农户杀猪,才有机会尝尝鲜。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村民杀了猪有权留下全部的猪油供自己食用,其余猪肉要按人口供应本队社员。当时我们队总共二十多户,百多号人口,所以每次能买到的肉屈指可数。“入港随湾、入乡随俗”,为了不增加村民的负担,我们在祖厝边围起了猪圈,养了二头小猪。

转眼,秋收开始了。王淑芬在“梧桐湖”山田割稻,不慎从梯田摔下,手臂骨折。曾月明因为身体胖,也多次从那只比平衡木稍宽的田埂上摔下。我们协商后,决定由曾月明当专职炊事员,其余知青分摊工分给她。经过我们的精心饲养,二头小猪逐渐长大。709月中旬,我们决定将大猪宰杀。那些天大家就甭提有多高兴了,早早的就开始掰手指,算计着猪油要如何保存,内脏要怎样个煮法。。。。。。有付出就有收获,这在当时全公社知青中是绝无仅有的。

时光流逝,知青的“分灶”风开始流行。别队的知青纷纷另立门户,独自开办伙食。我们一队的知青内部也出现了矛盾,面临着分道扬镳的选择。后来经过大家慎重考虑,及时召开会议,充分沟通,互相谅解,终于渡过了危机,自始自终把集体伙食办到75年最后一批调离生产队,成为全高安公社始终没有散伙的二个知青点之一。在69年到72年的三年多时间,我们先后养了7头猪。当然啦,从72年初开始,我们就面临非常残酷的现实,先后有九人调离生产队,留下务农的只剩淑芬、水清和我。72年春一名福州籍老知青王进瑞从闽北光泽县辗转迁入我队,加入我们的小家庭。四个人办伙食也就不可能有专职的炊事员。收工后身心已十分疲惫,还得忍着饥饿挑水、煮饭、养猪等等。如果遇到上山劳动中午没回来,那可就饿坏了我们的猪。渐渐的猪瘦得像“猪蛇”。而村民也常抱怨我们猪没关好跑去洗劫他们的菜园。虽然我们将猪栏加高到一米有余,在它饿的时候还是一跃而过,真可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时我们曾戏称:它如果去参加奥林匹克,说不定还能拿个跨栏冠军。实在没办法坚持,我们只得忍痛割爱,中途卖掉最后那头猪。

提起当年插队务农的艰辛,那真是一言难尽,让我最难以忘怀的是冬天的做岸。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学大寨“战天斗地”。元旦前后队里都组织强劳力上山突击做岸,由生产队提供粮食大家吃公饭,晚上就睡在来年当秧田的梯田上(因为备做秧田的水是排干的)。农用塑料薄膜从最顶层梯田盖下来,上下各压上土块,下面铺些稻草,人进去睡就得猫着身子钻进去,露宿在寒风刺骨的荒山野岭,头上仅靠一层薄膜抵挡霜冻。更为糟糕的是当时的农村家庭,有的全家只有一床棉被,如果带上山,家里的老人小孩就没得盖。于是有的村民就提出要与我们合铺。知青都是单身,每人都有床棉被。尽管当时的内心深处并不情愿,但又有啥办法呢?这毕竟能为他们解解燃眉之急。做岸并不单纯站在岸上,做完一条后就得下到水田中去将田埂的侧面抹光。尽管当时我们的双脚已经磨练得长出了像鱼鳞片似粗糙的皮肤,还是抵挡不住稻田水面上的冰层。每做完一丘上岸后,二条后小腿早已鲜血渗出。71年冬季,驻队的省下放干部韩伟淦、陈道中夫妇也与我们一起上山突击做岸。元旦节那天驻扎在离村最远的“瓢仔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幕下,老韩组织我们三十几人钻在被窝里收听收音机播送的“二报一刊”元旦社论。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我们已然相约:09年秋是我们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日子,我们将一起回到第二故乡看望昔日的农友,重温祖厝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争取在祖厝旁留下几张两鬓斑白的照片。

 

 

                                           写于200811  李森木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8 12:16:00 [只看该作者]

七男五女十二英,

祖厝安居小家庭,

团结友爱坚持合,

养猪种菜育真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莫旗知青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4741 积分:25715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8/2 20:2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7/19 20:06:00 [只看该作者]

知青生存真的很不容易,只有团结,才能减少一些困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