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中“那是老张”误为“那时老张”,故重发于此。
麦田新绿
床前明月光
——见见知青的丈母娘
提起老丈母娘,那真有讲不完的故事。
她不识字,可谁来的信都要看看。沈阳的大儿子来信了,她拿过来,像是见到头发花白的工程师遥向老母请安,于是不禁自言自语:“信上必先提我”。湖北的大女儿来信了,她拿过来,像是听到快退休的装订师傅遥向老母问候,这时又会自言自语:“信上必先提我”。北京的外孙女来信了,她爱不择手,像是摸到了红苹果似的圆脸蛋儿,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信上必先提我!”今年85岁高龄了,对自己在儿孙们心目中的地位,她越发充满了自信。
岳母个子很矮,而且驼背,走起路来不像是走道,而是拖着双脚蹒跚地在地上蹭。老远看去,总好像在地上找什么东西似的。即便这样,她每天早晨还是要反复提醒年近半百的老姑娘快点做饭,快点吃,快点走,别迟到啦。无论春夏秋冬,一吃过晚饭就去给外孙铺被;如今小伙子快有她两个那么高了,而铺被仍旧是姥姥的“专利”,谁也不能代替。近几年老人睡得早了,但总要起来几次,挨屋查看全家人都回来没有,睡下没有,缺了谁,她都不放心。夜深人静,她那轻轻的脚步声却像重锤敲在我的心上。她多像一片树叶,虽不争芳却有自己的颜色;她多像一轮夕阳,并不因为自己即将落下,而吝啬仅有的光和热。
岳母耳朵很背,却爱看电视,特别是喜欢戏曲。有回放映《秦香莲》,这是老人家自信是自己所熟悉的,因此评论也特别多。“陈香莲多苦,秦世美不是个东西!”她爱憎分明,却张冠李戴。坐在身旁的女儿纠正,她不服:“我还不赶你?”看完电视,老人仍心有余“怒”,对上中学的孙女说:“你老姑真糊涂,分明是陈香莲、秦世美,可她硬说秦香莲、陈世美!”逗得小姑娘前仰后合。她不喜欢译制片,可是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例外,几乎集集不落,至今床头还放着《血疑》连环画册,差不多天天翻看。有时在别的电视剧里出现山口百惠,她会招呼在屋的人:“快来看,‘血迷’来了”。若是三浦友和,她会主动介绍:“这是小王”。至于宇津井健,她会告诉身边的人:“那是老张”。性急的女儿自然要出来纠正:“那不是幸子他爸!”老人家似乎听明白了,马上改口:“唔,这回是‘血迷’她舅。”在她的世界里,电视中的人物都有的特殊代号,构成独特的坐标,铺展开神奇的图案。不久前,她看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由于自小在渤海边长大,又是老人的故事,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第二天吃过晚饭,她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女儿再三解释昨天已经演完下集,今天不会再演。可老人家硬是不信,说:“今天不下海打鱼,那老爷子吃啥?”
岳母回到自己屋里,独自坐在床上,点燃一袋旱烟。这时,月光悄悄地从窗外洒到床前。我深信,她一定听到了那大海的涛声……
注:岳母吴刘氏,辽宁兴城人,生于1907年4月[农历三月初五],公元1995年12月13日[农历乙亥年十月二十二日]零点24分仙逝于北京,享年89岁。
本文写于1991年7月16日,同年8月3日发表在《农垦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