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寻亲觅友 → 江苏淮海农场红卫农牧队知青名单


  共有38735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江苏淮海农场红卫农牧队知青名单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春记忆
  101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2 积分:44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3/24 14: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1 14:31:00 [只看该作者]

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2012年09月06日 09:18
来源:中国广播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史上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史上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史上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原标题:史上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央广科技消息,据外媒报道,广西巴马县的罗美珍成为史上最长寿的人,她刚过完127岁生日。

罗美珍生于公元1885年阴历七月初九(阳历8月25日)。她和自己唯一的儿子生活在一起,据说她在61岁高龄生下了这个儿子。

在她的127岁生日宴上,罗美珍吃了一碗米饭,两块猪肉,一块鸡肉、鸭肉,还有两块蛋糕。

广西巴马县因居民长寿闻名。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23.8万人口中竟然有72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十万分之30.8,远超过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同的十万分之25的长寿地区标准。

罗美珍的127岁高龄受到了一些怀疑。上月,经过认证的世界上最长寿老人是116岁。



让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春记忆
  102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2 积分:44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3/24 14: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1 14:32:00 [只看该作者]

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2012年09月06日 09:18
来源:中国广播网

<!--mainContent begin-->

 

您已浏览完所有图片

 

史上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您已浏览完所有图片

 

史上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您已浏览完所有图片

 

史上最长寿老人现身广西巴马 刚过完127岁生日



让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春记忆
  103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2 积分:44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3/24 14: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1 14:38:00 [只看该作者]

广西书记考察长寿乡巴马 路遇从北京专程赶来老人(图)

2013年07月03日 12:03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黎 攀 欧乾恒

6月3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巴马瑶族自治县考察旅游时与北京来的“候鸟人”张正余攀谈起来真诚听取他对巴马乃至广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本报记者 刘宇/摄

原标题:“生态环保是巴马的生命”

——彭清华把脉“巴马旅游”侧记

本报记者 黎攀 欧乾恒

“生态环保是巴马的生命。对巴马,我们不看重GDP,在经济增长上不给太大压力,看重生态环保建设,看旅游业比重,看服务业发展,看百姓收入提高。要以这种新的导向,使当地干部保持一种平常心来谋篇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6月29日至3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把脉旅游发展时如是说。

这又是一个在工作中度过的双休日。刚从港澳推介“美丽广西”返桂,即马不停蹄率自治区党委常委们赴东兰开展革命传统优良作风学习教育活动暨中心组专题学习,彭清华仍没停下奔忙的脚步,风尘仆仆赶往巴马调研,抵达时,已是周六晚上将近9时。

巴马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山清、水秀、洞奇、物美、民淳、人寿是这座“中国最美小城”的靓丽名片。从瑰丽魔幻、多姿多彩的百魔洞,到被誉为“水上芦笛”、“洞中九寨”的百鸟岩;从风光优美、宁静幽雅的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坡纳屯,到巴马长寿文化发源地仁寿山庄,彭清华为巴马迷人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休闲养生环境所深深吸引。

在实地考察时,看到来自各地的“候鸟人”和游客络绎不绝、悠然自得,彭清华主动向大家打招呼,与大家亲切交流。

“您是哪里人?来巴马多久了?感觉这里怎么样?……”

“我在巴马已经待了一个多月,这里确实是个休闲养生的好地方。”76岁的张正余老人久闻巴马长寿养生的盛名,专程从北京远道而来。

“我们就是冲着巴马的‘这口气、这口水’而来。”另一名外来游客对巴马也赞赏有加。

“那请你们多住一段!”彭清华笑容可掬地邀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看到彭书记这般热情与真诚,大家打开了话匣子,对巴马的喜爱与关切溢于言表:

“我给您提两个建议。一是巴马的医疗服务要跟上;二是车道和步行道要分开,这样更方便游客出行。”

“我也提两个。一是生活垃圾、污水乱排放污染河道,二是外来人口的治安管理问题。”

……

“你们的意见提得都很好,很有代表性。养生之地就应当有好空气、好水质、好设施、好服务。”彭清华恳切地说,“今天自治区、河池市和巴马县三级书记都在这里,今后工作改进了,有你们的功劳;如果没有改进,下次来了你们批评我们!”

一路调查研究、问计于民,一路“望闻问切”、把脉方向,彭清华为巴马旅游更好发展开出四付极富针对性的“方子”:

——找准定位。“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这是巴马最大的特色。要找准定位,突出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推出系列养生产品,形成休闲养生产业链。这样才能把客人留下来,让客人年年来,使旅游资源变成经济资源。”

——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应由大众共享,规划建设时绝不能大手大脚,也不能贪图眼前小利,使有限资源成为‘私人俱乐部’。要着眼长远,高水准、高要求、高品位做好规划,兼顾高中低端不同游客的需求,并严格按规划办事。”

——做好配套。“没有高质量的配套设施、高水平的服务保障、高水准的社会管理,巴马就无法成为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要抓紧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提高医疗救急等公共服务水准。”

——重视环保。“一个地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这个财富来之不易,破坏它却很容易。旅游发展要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做好污水垃圾处理和其他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持续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巩固和发展良好生态环境,否则盛名之下我们愧对游客!”

范晓莉、蓝天立一同调研。 



让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青春记忆
  104楼 博客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52 积分:44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3/24 14: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1 15:22: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让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为无畏
  10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475 积分:1518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1/3/7 19: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2 9:33: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青春记忆朋友再次光临31连知青名单帖子!谢谢你转帖的长寿乡情况,并祝大家健康长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无为无畏
  10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荣誉版主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475 积分:1518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1/3/7 19:3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11:06:00 [只看该作者]

转帖   黑龙江农垦局知青安养中心的知青! (专供31连知青浏览 消遣)

我有一个习惯,每天边做晚饭边听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大多报道的是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非常能切中时弊。今天的新闻故事一下将我的心抓住了,因此晚饭后马上上网找到了这一新闻故事的原文,转录在此,供各位知青 朋友阅读。 文章的结尾使我想起了日本电影《望乡》,虽然故事背景不同,但相同的场景总让人感到多么的相似啊……。

    我想说的是,与他们相比,我们--包括我自己应该算是十分幸运的人了!

  各位知青朋友,你说呢?

        

转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元旦前后的佳木斯市,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隆冬的阳光疲软地照在厚厚的积雪上。位于郊区的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59岁的哈尔滨知青姜盈国面带微笑地在活动室里走来走去。

 “我21,他22。”姜盈国指指旁边的北京知青陈平原,“我年轻。”陈平原张着嘴,嗓子眼里发出“吭吭”的笑声,口水顺着嘴角不住往下流。

 姜盈国的记忆定格在他的21岁。

 1975年的某一天,黑龙江友谊农场拖拉机手姜盈国上夜班。突然,拖拉机发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我压死人了!”姜盈国闪过一个念头,仓皇逃离。次日,一起下乡的知青特意跑到地里去看,“哪来的什么人,明明是稻草。”

 但姜盈国坚持认为自己成了肇事者。此后,他整天念叨着警察要来抓他,接连数月不洗漱、不理发。几年后,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2009年4月,转至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 

 这是一所俗称的“知青精神病院”,建成于2008年底,目前集中收治了94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及知青子女。一段疯狂、热烈的青春烂漫之后,他们以一种相对安静的方式留守在这片散发着麦香的黑土地上。

 “刘少奇万岁”

 一张横幅让赵印宝的命运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裂变。

 他记不得自己为什么写下“刘少奇万岁”。那个时期,人们“被接受”的五个字,本该是“打倒刘少奇”。

 “就那么写了。”赵印宝挂着惯常的笑容,左手托腮,脑袋上扬,一副“混不吝”的劲儿。如今,这个63岁的北京知青只记得自己家住丰台,是属小龙的。高兴了,会说出一句俄语;表扬他两句,会再说上两句英语。

 留守在宝泉岭农场十队的北京知青任友善,当年和赵印宝住在同一间宿舍。在他的印象中,赵印宝平时没什么劣迹,也不大讲话。唯一一次“犯浑”就是写下了那张“天杀的横幅”。

 “在那个年代,这哪儿成啊。”留守北大荒数十年,任友善说起话来还是京味儿十足。

 横幅贴出来两三个小时,赵印宝被抓走了,之后戴上了“现行反革命”的帽子,还被判了7年有期徒刑。由于是工人出身,又没查出更多劣迹,不久,赵印宝被放了出来。

 回到农场后,他的日子照样不好过。任友善说,当时所有脏活累活都少不了赵印宝。一到批斗,他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活靶子”。“你注意到赵印宝的门牙了吗?那就是批斗时打掉的。”让任友善感到难以接受的是,“打手”往往由一起下乡的知青扮演。

 受了刺激的赵印宝逐渐反常起来。任友善记得,某个阳历年前后,他们坐着斗车到100多里地外去砍树。正值北大荒最冷的时候,风在耳边呼啦呼啦地刮着,脸刺得生疼。为了挡风,知青们一个个都是后背朝前蜷缩着,只有赵印宝,居然敞着棉衣,面朝前方。

 1973年,赵印宝由姐姐赵桂兰接回北京。在他的病历上,写有“自言自语、自笑、胡言乱语”等症状——“他说自己和毛主席在一起工作,和毛主席一起制定解放台湾计划,说包产到户是他制定的,还说自己是周总理的儿子。”北京安定医院对赵印宝的诊断结果为“精神分裂症”。

 2004年,由于不堪重负,赵桂兰将赵印宝送回黑龙江农垦,纳入农垦医保,住进了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建好后,又挪到了这里。(未完待续)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少尉
  10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34 积分:2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10 8: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14:13: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淮海农场二分场一位知青写的知青返城记,把二分场知青返城的过程写得很清楚。文章很长,大家慢慢看吧。

 

                                 知青返城记


往事如烟转眼逝,老来心境无尘埃。忽闻远处鸣船笛,一夜乡情入梦来。
——《偶题》

 

                              1


位于苏北平原腹地,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的淮海农场,一九七八年的冬天和以往任何一年并没有什么两样。苍茫大地,冰冻三尺。萧瑟人间,北风呼啸。


虽已将近年关,肩扛大锹的男女农工和知青们,照样得每天起早摸黑地下地,挖沟打渠、挑土铺渗。食堂的饭菜,依然的差。农工的脸色,同样的黑。与往年不同的是,一过阴历十月就铺天盖地不期而至的冬雪,那年却来得比较地迟。


夕阳西下,龙潭港八滩河畔二分场那一排排分散在条田中的知青宿舍,象一位位忙累了的农妇,懒散地,静静地倚躺在暮色苍茫的田野中。不时升起的几缕袅袅的炊烟,旗帜般召唤着从大田里陆续收工归来的农工和知青。

 

屈指算来,自一九六九年三月份到达农场,知青们响应“伟大号召”到这里接受“再教育”,已将近十个年头。


十年来,他们满怀激情、同甘共苦,命运相若、肝胆相照。他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岁月,共同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他们在为农场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磨炼了自己的灵魂。


斗转星移,此刻,他们无时不在企盼的,则是何日能回到梦牵魂萦的故乡,何日能回到生我养我的父母身旁。


虽然,每年都有知青按政策被照顾返城,回到阔别已久的亲人身旁,让人们在寒冬中感受到一缕人性的温暖。但,回城的政策是那样地苛刻,那样地随意,那样地让 人难以预料。从七三年起,根据“政策”被照顾返城的,先是“独子”,再是“双子女”,最后是“多子女”。而轮到“多子女”时,那“政策”却又无端起了变 化,使知青的返城之路一波三折,风云变幻。


据说,为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市革会、市乡办在着手讨论下乡知青照顾回城的相关“政策”时,就已规定了其中一条:“城市中生有三个以上子女而其 中有两个以上在农村插队的,原则上,这些家庭至少有一至二名子女应响应毛主席号召,继续留在农村‘扎根落户’,不属于可享受照顾返城的政策范围。”


作为个人,这些“三个以上的子女”在父母生下他们时,他们并不知自己的命运和别人的有什么两样。他们和所有知青一样,理应享有相同的返城权利,但一纸“政 策”却无情地剥夺了这些“三”等知青的返城权利。实际上,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已没有任何选择地被少数所谓制订“政策”的人随意地判处了“无期徒 刑”。

 
同是天涯沦落人,回城却须分几等。那些建国初期“光荣妈妈”生下来的后代们,拖曳着疲惫的身躯,抚摸着受伤的心灵,伤痕累累地看着别的知青一批一批陆续返 城,每天仍在无望的祈祷着上帝的恩赐,无言地期盼和等待着重返故乡的时刻,长期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点都已到了忍耐和承受的极限。


至一九七八年底,留在淮海农场的,大多都是这些因“政策”而被宣判了“无期徒刑”的,但他们本人尚被蒙在鼓里,还在痴痴等待回城“政策”青睐的“三等知青”。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少尉
  10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34 积分:2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10 8: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6 14:22:00 [只看该作者]

                          2


落日溶金,晚霞满天。那天,我和往常一样开着拖拉机在田里装运棉花秸。


棉花秸,是分场机耕队分给有小家庭的农工和知青们每家每户一年的烧草,每家一车。由于装多装少涉及到大家利益,为显示公平,队里每到装运棉花秸时,总是让我们这些没有小家庭的单身知青到大田为大家装运。


当我正在为那天的最后一车棉花秸卸车时,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喊我的名字。回身一看,队里 “东方红56”重型车的驾驶员、老知青(六三年左右下乡的知青,有别于我们这些六九年响应号召集体下乡的“新知青”)周师傅,肩上挂着一串机械配件,正在路边向我急急地招手。


因为农闲,队里大多农机设备在进行“例保”,周师傅那天是到总场机修厂去为自己的机车寻找配件的。


我把拖拉机熄了火,跑到路边问道:“啥事体?”周师傅把肩上挂着的配件往地上一放,喘了口气,突然放低声音神秘地说道:“喂,阿曾(有没有)听说,总场的知青全部搞了病退,马上就要回城了。”

乍一听,我的脑中“嗡”地一下,心跳骤地加剧,问道:“喃罕事体(怎么回事)?”


周师傅低声道:“今天上午我到总场修理厂去,碰到修理厂几个老知青,他们告诉我总场的知青不管新的老的都集体办了病退手续,马上就要全部调回城里了。”


“你喃会晓得(怎么知道)?”

“我都看见他们家里寄来的信件和电报了。这几天,六垛(农场总场所在地)邮局里从城里发来的电报一叠一叠的,都是总场机关、直属连和靠近总场的七、八分场 的知青家中发来的,有的是告诉他们居委已来人通知家里,他们的户口已迁回城里,不日就可以返城了。有的是家里弄不清(因为办的是“病退”回城),当居委派 人通知他们家人×××将因病退回城时,他们家里还真以为他们本人在农场生了什么重病而要被退回城里,那么生的是什么病?目前身体状况如何?以前怎么从未来 信提及?是否回城后要联系医院看病?等等,发来的电报大致都是这些内容。”


“真的?”

“狗日的骗你。”

周师傅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华新》牌香烟,我们一人一支用火柴点着吸了一口,他便把打听来的消息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


事情的起因,得从那年最后一批享受“政策”照顾返城的知青回城那天说起。


原来,十一月初时,根据市里内定的“政策”,市“乡办”为“最后”一批照顾返城的知青办理了回迁手续(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已是市里“最后”一批知青返城名额,心里还充满了回城的希望)。


十一月九日,是那些最后的“幸运儿”们离开淮海农场的日子。因为我最要好的同学之一也在回城的行列之中,我们几个还留在农场的要好同学便一起去为他送行。


由于二分场与总场相隔四十多里,回城的车队原定早上七点就要从总场开车,当天去可能来不及,于是,我们隔夜便一起乘拖拉机来到总场,将行李等放在指定托运点后,一起住进了总场招待所。


第二天一早,约六点左右,窗外从远处飘来的起床号声把我们惊醒,我们赶紧从床上一跃而起,迅速穿衣洗漱,马马虎虎抹了一把脸,便向停车场走去。


清晨,天还未全部放亮,一阵阵飘散的浓雾笼罩着大地,房屋、走动的人员、小心移动着的车辆显得影影绰绰、朦朦胧胧。


我们问讯着来到返城车辆集中的机修厂食堂附近的停车场,只见一排十几辆盐城客运公司的35座大客车整齐地排列着,几位驾驶员模样的人,正拎着桶给车辆加水。


突然,那停放着的客车车身上凸现出来的一排排深绿色大字及正围在客车四周,或默默注视、或三五成群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的密密麻麻的大群知青们,令我们感到了十分地惊奇和意外。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少尉
  10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34 积分:2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10 8: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7 9:28:00 [只看该作者]

病退是73年开始搞的。当时名单上的人到77年底都回到城里了。开始有个规定,要没下乡时就有病才能病退,后来放宽了,因此有了78年11月9日的那一批病退。我们连的印小强就是那一批回来的,还记得在五爱广场遇到他时那满脸笑容的样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少尉
  1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一星会员 帖子:34 积分:28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8/10 8:50: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8/17 9:32:00 [只看该作者]

 

3)

弥漫的薄雾一点一点慢慢地散开,初升的曦光,绸缎般柔和地映衬着场地中央那一色排开的大客车车身。我们挤开人群走上前去,只见客车那浅清色,象天幕一般的车身上,被人用漆刷刷上了一排排斗大的、深绿色的油漆大字:

“十年青春付东流,何时还我身自由!”
“回城权利不容剥夺,我们有权要求回去!”
“劳改有期,为何回城无望!”
“坚决要求××市革会同意我们返城!”
………

字迹工整,并不潦草,显是书写者早有准备,乘昨晚人们熟睡之际,用机修厂给拖拉机整修上漆用的油漆和漆刷,表达心声、直抒胸襟,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懑和不平发泄般地塗写在了这些即将回到自己梦中的故乡的载体——客车车身上。

一排十几辆客车,每辆车身的两面都被写满了类似的标语。人们围观的,正是这些知青门书写的标语。
我们走上前去,围着每辆车转了一圈,先是有种说不出的震惊,后来又有种说不出的畅快,心里都在暗暗为书写这些标语的知青们的勇敢和胆识默默地喝彩。

“快把它擦了!快把它擦了!谁写的?”

雾气朦胧中,总场办公室主任老倪气急败坏的叫喊着跑来,后面紧跟着办公室的几位工作人员,其中一位手里拿着一架相机。显然,有人将这事报告并喊来了这位领导。

人们不情愿地让开一条道,只见老倪敞开着还未扣好前胸的棉袄,一只脚拖拉着尚未系好带的解放鞋,手中拿着一块沾有汽油的抹布,嘴里喊着“照相、照相”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往车上所写的字抹去。

“喂,喂,谁让你抹的?走开!走开!”

“你是哪个?这字怎么不能抹去?”

“你管我是哪个!我是这车的驾驶员,我说不能抹就不能抹!”

“操!你要造反了你!不能抹你还把他带城里去?!”

“带城里去关你屁事,妈的,你还骂人,狗日的,你骂哪个。”

那驾驶员可不是好惹的,人长得五大三粗不说,脾气也糙,手臂一卷,当胸一掌,把老倪推了个趔趄。老倪没有思想准备,被他一推,“噔、噔”往后退去,不料一 只脚往后退,另一只脚的鞋带未系好,脚退鞋未退,两步一退,一只穿着雪白袜子的脚,“啪”一声踩着了后面的一个积水塘,狼狈不堪,围观的知青们“哄”地一 声大笑起来。

这下可把老倪惹火了,“哇哇”叫着便要冲上前去,跟来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连忙把他劝住,一叠声道:“把你们队长叫来,把你们队长叫来。”

这时,场部保卫科长和几位保卫科的干事也来到现场,问了几句,保卫科长等拥着老倪和几位驾驶员,一起向场部办公室走去。围观的知青们发出会心的一笑,有的跟在他们后面去打听结果,其余的便各自散去帮回城的同学运取行李物件。


由于耽搁了时间,放置好行李后天已大亮,机修厂的职工们也陆续开始上班,送行的加上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围着客车开始了窃窃私议。

“这些知青也蛮可怜的。”
“人家想回去也是人之常情,哪个家里没得父母,真是。”
………

不一会,跑去打听消息的知青一溜小跑着回来说道:“那些驾驶员坚决不肯将字揩去,说是这样用汽油一揩,会把客车的底漆连带揩去,那样弄得一塌糊涂地回去不 好向公司领导交代。如果不揩,反正这字又不是我们写的,领导不会怪我们。再说时间也来不及,到城里要走七、八个小时,再晚,当天就来不及返回了。而且,这 些车都是从各线路上临时抽调来的,明天一早都还要上线跑车,耽误了事谁来负责?”

由于这些客车是好不容易由省农垦局通过关系从盐城交通局借来的,老倪一面说好话给驾驶员们敬烟泡茶,一面奔东奔西满头大汗地给农垦局打电话,可是人家都还 未上班,找人也找不到。那些驾驶员等得不耐烦骂骂咧咧手一摔就望外走,准备去开车。这时,老倪也没了主意,只得跑去请示总场领导。由于农场政委正好去盐城 开会不在家,主管的是姓陈的副场长(当时农场刚撤消建设兵团番号改用原名不久,陈副场长即原来部队派来的陈副团长)。

陈副场长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听老倪说了事情的大概原委,想了想,手一挥,说道:“没关系,知青们不过是发发牢骚,没什么原则性问题。再说,知青回城的名单又不是我们定的,不怕他们翻了天。让他们走,不要耽误了时间。”

一句话,市里根据“政策”内定的最后一批返城知青,带着留守知青们满腔的愤怒和满怀的希望,一路上浩浩荡荡,风驰电闪,长途跋涉,经过七个多小时,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位于市革委会对面的预定送达地点——市体育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