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寻亲觅友 → 《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共有2293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2 18:41: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五音戏《拐磨子》剧照

       五音戏是我国的独有剧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五音戏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其产生、发展、定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秧歌腔”(“秧歌”和“姑娘腔”)时期:关于秧歌的起源,清翟灏在《通俗篇》中道:“今有秧歌,本妇所唱也。《武村旧事》元夕舞队之‘村田乐’即此。”相传,古时候章丘、历城一带,逢农闲节庆之余,农民便自发地组织起来,用边舞边唱的秧歌形式,或庆丰收,或颂太平,进行自娱自乐。
      五音戏的传统剧目颇多,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腊八姐》、《亲家婆顶嘴》、《窦女》等。由于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受百姓喜爱。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2 18:43: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八十年代枣庄柳琴戏剧团演出的《蝶恋花》剧照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2 18:48: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3-3-12 11:56:00的发言:
山东柳琴书算戏曲不?

    山东柳琴,俗称“土琵琶”,形似柳叶,也称“柳叶琴”。据《沂州府志》等史料记载,该乐器于清乾隆二十五年产于临沂地区,为早期的“拉魂腔”和后来因以柳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改名的柳琴戏的主伴乐器。

    原始柳琴结构简易,琴颈细长,头背柳木,面板桐木,双弦七品、音域一个半八度,无半音。1958年,王惠然改革柳琴,其特点是抒展音域,完善音位,增为四弦、二十四品、三个半八度,独奏可达二十九品、四个八度,品位改为十二平均律,可任意转调或奏和弦;音量增大、音色美化。他精选红木制作,美化外形,增加音空,试改琴弦,更换琴码、琴品等,被全国民乐界公认为是一件有特色的独奏弹拨乐器。同时出版了《柳琴演奏法》,为用柳琴演奏各类乐曲奠定良好基础。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4 22:40: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民间艺人收藏的蓝关戏脸谱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著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
    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蓝关戏”的剧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八仙传说故事,艺人称为《东游记》,剧目有《湘子出家》、《湘子回家》、《贬朝》、《烧海》、《八仙过海》等;另一类也是演道教神仙八仙故事,但剧中出现孙行者、猪八戒等人物,被统称为《西游记》,剧目有《打潮阳》、《烧潮阳》等。这些故事引人入胜,剧中人物繁多,文武俱全。内容多宣扬道教的出世、修道、飞升思想,宗教色彩浓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4 22:41: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勾勾老艺人杨富元60年代的演出照

       “一勾勾”是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聊城及冀南一带,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梆子戏的影响。据老艺人传说,这个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一勾勾又称四股弦、河西柳。是清末在山东高唐一带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的一个分支剧种(即向东北流向临邑一带的一个分支,另一分支向西南,流向莘县等地的一支叫“北词二夹弦”),主要伴奏乐器是四股弦。传统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
      这个剧种是在民间业余演出中发展起来的。演员来自农民,演给农民看,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演出;演的是生活小戏,唱腔、音乐并茂,通俗易懂,自然带一种农民的朴实、痛快,大手大脚的痕迹。1959年才有了专业剧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6 11:53: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上海电影制片厂1976年拍摄的莱芜梆子《三定桩》剧照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新泰一带。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徽班经运河进入山东,由济宁沿驿道流入泰安一带。泰安县夏张镇的老阳春班,就是早期定居在山东的徽班之一。其后,流行于山东汶上一带的梆子腔,因在泰山庙会等活动中,得与徽班接触,互相影响,逐渐结合;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的科班小阳春班,就同时传授徽调与梆子两种声腔。此后陆续成立了十几个科班,造就了近 400名职业艺人。后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改以演唱梆子腔为主。
      莱芜梆子包含两个声腔系统。一是梆子系统,有传统剧目一百六十余个;一是徽戏系统,有传统剧目一百余个。它的形成,当追溯到江南的徽戏和秦晋的梆子传入山东的历史。莱芜梆子《三定桩》和《红柳绿柳》分别被上影和八一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发行。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6 11:55: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枣梆子《双婿疑案》剧照(大约摄于60年代)

       枣梆子是山东一个地方剧种,师承山西上党梆子。清朝咸丰年间,曾有上党梆子班社东出太行在鲁西南演出,当地艺人将上党梆子和本地民间结合,产生的新的剧种。
      “枣梆”是解放以后定的名称,因为梆子腔大部分是用枣木梆子击节为拍。枣梆的活动地域很广,除山东道菏泽、鄄城、郓城、梁山、定陶等地外,东到青岛、兖州,南到河南商丘、丰县,西到焦作、开封,北到济南、德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7 13:02:00 [显示全部帖子]

八面槽老同学说的没错。梆子,又名梆板,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梆子是戏剧重要的伴奏打击乐器。我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地方戏曲大都与梆子有不解的渊源。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8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7 13:05: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62年,上海海燕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山东柳子戏《孙安动本》

       柳子戏是我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中的东柳,即指柳子戏,是与昆曲同时代的现存的最古老剧种之一。1962年,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的《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制片厂摄制成影片。
      柳子戏是元、明时期在“弦索”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剧种,以俗曲(包括柳子调)演唱。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胆吸收融化了高腔(弋阳腔)、昆腔、青阳腔、乱弹、罗罗的部分声腔和剧目,使柳子戏成为剧目体裁多样、曲牌丰富多彩的多声腔剧种。
      柳子戏曾盛极一时,覆盖了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地区。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北京剧坛与其他声腔争胜,部分声腔被京剧和其他剧种吸收和容纳。
      柳子戏有二百多出传统剧目和六百多个音乐曲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加之各行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故能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9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3/17 13:07:00 [显示全部帖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越调《智收姜维》电影剧照

       越调是指豫西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邓县老越调”。始于南宋,明嘉靖年间基本定型,清乾隆年间,在河南南阳一带已广为流行。咸丰以后,豫西南越调班社纷纷建立。1949年后,郑州及商邱、南阳、周口、许昌等地都相继成立越调剧团,是中原地区越调戏曲艺术三大流派(豫东申派、豫东毛派、豫西流派)之一。
  邓州市越调由于唱腔独特、音乐伴奏别具一格而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爱,近二百年来演出区域遍及中原,盛行中心在南阳盆地及周边区域,是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汇共融的典范,在历史、艺术、文学、民间传统及字音声调等方面,极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集中体现了这一区域民众的创造性。
  邓州市越调的着装、化妆、做打等表演真实,并吸收了京剧起霸、趟马、水袖、扇子等表演手法。声腔上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起腔保留使用以假声演唱的“花腔”点缀,尤以象鼻四弦为主的音乐伴奏更加别具一格,构成了邓州越调独特的个性特征。邓州市越调剧团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传承豫西越调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越调《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卖箩筐》等曾先后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发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