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连载/国家级经典著作


  共有1674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连载/国家级经典著作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连载/国家级经典著作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30:00 [只看该作者]

 

写在《那里并不遥远》连载前

 

悠悠岁月,往事如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不断改变的今天,人们的主要精力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似乎无暇回想当年的往事,因此,那一段悲怆的经历也似乎越来越为遥远了。

然而,这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毕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空前绝后的运动。在这期间,中国共有1700万人离开城市,到农村插队落户,从生产建设兵团到边远山区的生产队,到处都留下知识青年的足迹。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同广大农民群众和兵团战友一道,战天斗地,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2008年12月22日是中国知识青年大规模上山下乡40周年纪念日。在新中国的历史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史无前例的壮举,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我创作的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1999年在网上发表后,荣登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书城”/“佳作连载”栏目;2003年,该小说被由中国国情网、中国教育发展网、国家文化网、国家中西部网等大型国家级网站机构组成的专家、学者联合编审,由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提供艺术指导,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监制,并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版权保护,北京联合光华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型数字光盘《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收录。而后,又先后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的《21世纪经典视听图书馆》及学苑音像出版社的《经典多媒体图书馆》、《世纪经典视听图书馆》、《世界经典图书馆》收录。

值此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之际,我将这部小说全文连载,与大家共同分享。

历史将永远记载着这刻骨铭心的一页。

往事不堪回首。

蓦然回首,青山永驻,碧水长流。

 

                 
                 郑德鸿 2009-3-22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34:00 [只看该作者]

            长篇知青小说《那里并不遥远》内容介绍
   
右派分子白基兴的女儿白晓梅与工人的儿子李卫东自幼青梅竹马,1969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与同学马聪明、侯成宝、游清池、吴莲英、王莉莉一起,到山区插队落户。不久,白基兴与儿子白小松也被遣送农村插队落户,和女儿在一起。
   
在农村,知青们经历了种种生活上、思想上、人格上的磨难,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认识,也走过了一条从狂热——盲动——怀疑——抵触——抗争的道路。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约束,他们的不满与抗争只能是一种极端压抑下的发泄,无力也无奈。真正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只有回城一条路。
   
为了回城,知青们使尽了浑身解数,从拉关系走后门始,继而补员招工,办理病退,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高考,到最后的大返城,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悲喜剧。
   
本小说以较为生动翔实的一个个故事情节,表现了知青们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以及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并结合各个时期的政治背景,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上山下乡的全过程,做一番全景式的鸟瞰。
         
(此内容介绍为互联网上原发表)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38:00 [只看该作者]

                 《那里并不遥远》内容简介
   
《那里并不遥远》是一部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时间顺序,以19681221日晚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起点,至这场运动结束,对有关这场运动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这场运动的认识、评判,均作了客观阐述,使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这场运动的全过程,认识这场运动的性质,特别是对那些没有经历过这场运动的人了解这一段历史,是非常有益的。
    
为此,小说侧重描写了运动初期的发动,知青们到农村后过革命化春节,将城镇中的闲散人员当作知青送到农村,遣送城镇黑五类分子到农村监督劳动,招工,招生,九.一三林彪事件对知青的影响,批林批孔运动,毛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的复信,中央为保护知青、打击各种迫害知青的犯罪行为而作出的决策,办理补员,病退,派知青带队干部,恢复高考,右派平反,知青大返城。这些,都是这场运动的组成部分。小说中的故事,便是紧紧地围绕这一系列历史背景而展开的,并力求做到与历史同步。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看成是知青史的文学化,一部典型的《知青演义》。
    
小说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地再现了知青的生活,真实地表露了知青的内心世界,对知青所处的环境作了充分的展示,并对一些具体的事件作出了客观的评判。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39:00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山雨欲来
   
本章对主要人物白晓梅、李卫东等的出场作了一些介绍,也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着重描写毛主席指示发表后城市沸腾的宏大场景,以及开誓师大会、表决心。在展示红卫兵对这一运动的狂热的同时,也描写了 李卫东、白晓梅对这场运动的忧虑。
     
第二章----长路漫漫
   
本章描写了白晓梅与同学在出发时与亲人离别的情景,在前往农村插队落户的汽车上,他们将红花抛入江中,以次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第三章-----山高水清
   
本章描写了知青初到农村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农民迎接知青的情景,并对大队党支部书记兰忠林作了一些描写。
     
第四章-----热血迎春
   
本章着重描写了李卫东等人参与发动知识青年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过程,同时对除夕夜饭作了生动的展示。
     
第五章-----暴风骤雨
   
本章描写了农忙是的劳动情景,以及由于没菜吃,李卫东不得不去抓鱼,遭到了大队长的斥责,由此产生抵触。
     
第六章-----殊途同归
   
本章描写了第二批上山下乡人员的到来及白晓梅的父亲、右派分子白基兴被遣送的过程。同时展示了知青们对这场运动性质的怀疑。
     
第七章-----泥沙俱下
   
本章描写了章华荣、许锦成两个原城镇闲散人员到农村后,劣性不改,盗茅草、偷鸡偷锄头的情景。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42:00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路在脚下
    本章描写了春节即将来临,而知青们却无法取得证明买汽车票,最后集体走路回家,表现了知青的反抗意识已经形成。
      第九章----  潜移默化
    本章通过白小松顶替父亲白基兴接受监督劳动,揭露了政治株连的野蛮。对章华荣用蛏子干骗农民张歪狗,作了有趣的描写。而李卫东与其它知青偷菜吃,开始放纵自己。
      第十章----喧宾夺主
    本章描写了张歪狗以施教者的身份对李卫东进行“再教育”,被李卫东、马聪明嘲弄,结果反成被教育者。发生冲突后,兰忠林找李卫东谈话,反遭抢白。
      第十一章----山路惊车
   本章描写了李卫东与白基兴赶牛车拉竹子,下坡时牛受惊狂奔,险些造成车毁人亡的一次惊心动魄的故事。
      第十二章----冷雨阴风
    本章描写了白晓梅在建桥工地当播音员时,觉察到兰忠林对她不怀好意,并开始提防。同时描写了山洪突发时建桥工地抢险的情景,以及知青虽患病却坚持出工。
      第十三章-----捷足先登
    本章描写了干部子女程强开后门招工,回城前夜为庆祝自己最先脱离农村而办了一桌告别晚餐。由于反差强烈,深深刺伤了其它知青的心,马聪明因此喝得大醉。
      第十四章----正打歪着
    吴莲英为争取让大队干部有个好印象而主动接近兰忠林,以及兰忠林在林彪倒台后改名兰忠泽,以避嫌疑。“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对李卫东等人产生强烈的震动。在传达中央文件及后来的公开批判,正面的批判却产生了负面的效果。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44:00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爪下逃生
    本章描写了吴莲英由于未能上大学而烦恼,兰忠泽因不得不让被他奸污的女知青周艳玲上大学而寻找下一个猎物。他以入党、上大学诱惑吴莲英,企图对她进行奸污,遭到吴莲英的拼死抵抗,未能得逞。吴莲英也因此看清了兰忠泽的丑恶面目。
      第十六章-----毒虫猛兽
    本章描写了牛因无法忍受毒虫的叮咬,拉车狂奔,白基兴被车撞成重伤,送往公社卫生院抢救。由于无钱医治,白晓梅连夜回大队找兰忠泽求助。兰忠泽乘人之危,软硬兼施,将白晓梅奸污。
      第十七章---拨云驱雾
   本章描写了“知青工作检查慰问团”前来慰问的感人场面,鞭笞了那些利用权利奸污女知青的犯罪行为。在落实知青政策中,知青们住上了新房,兰忠泽因罪行败露受到严惩。
      第十八章---雾浓春暖
    本章描写了白晓梅为躲避流言风语,搬到耕山队,李卫东也到水电站工地。两地相隔,相互思念。李卫东到耕山队找白晓梅,鼓励她勇敢面对现实,重新振作,两人的爱情也得到升华。
      第十九章---李代桃僵
    本章描写了王莉莉由于母亲的突然去世而悲痛欲绝,在侯成宝的护送下连夜回家。不久,“补员”招工开始,王莉莉因此回到城里。
      第二十章---飞来横祸
    本章描写了即将办理招工手续的侯成宝,被毒蛇咬伤,伤势严重,却念念不忘招工之事。后在李卫东等人的护送下,回城医治。
      第二十一章---暗渡陈仓
    本章描写了游清池为了以后的招工得到推荐,以帮助大队解决急需的电线为条件,与大队干部达成交易。马聪明无病装病,制造出“肺结核”,蒙混过关,达到了“病退”回城的目的。
      第二十二章---进山带队
    本章描写了知青带队柳咏章来到农村,受到知青的欢迎,但也感觉到了来自农村基层干部的阻力。
      第二十三章---圆子梦圆
    本章描写了“冬至”日,柳咏章与吴莲英到白晓梅家吃圆子,盼望能够早日回家团圆,并且劝说因被毒蛇咬伤留下后遗症的侯成宝办理“病退”回城。
      第二十四章---黎明之前
    本章描写了李卫东终于上了大学,白晓梅送李卫东上车,悲喜交集。石兰等一些等待“补员”招工的知青,与柳咏章一起度过了一个不平常的中秋节。由于毛主席逝世,“补员”招工暂停,直到打倒“四人帮”后才得以回城。
      第二十五章---最后冲刺
    本章描写了恢复高考后知青们欢欣雀跃的情景,吴莲英终于考上大学,白晓梅及其它未考上的知青,也在这场平等的竞争中看到了希望。
      第二十六章---弄假成真
    本章描写了白基兴终于盼来了平反的日子,同时也得知这二十年一直被当作右派看待的他,并不是真正的右派,百感交集。
   尾声
   本节描写了最后一名知青白晓梅终于回城,在回顾所走过的路程后,大彻大悟,坦然面对世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未来。
     
                                     2004年8月10日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48:00 [只看该作者]


                那里并不遥远
                                    ——中国知青大写意       
                                   
                                                                作者: 郑德鸿
 
    如果你是知青,这部小说将伴你回到那并不遥远的地方;
    如果你不是知青,这部小说将带你走进那极其遥远的地方。
                                                                      ——题记
 
                                         
 

 

                                            卷首语

 

    谨以这部小说献给那些用青春、汗水和泪水在广阔的天地里谱写出一曲时代悲歌的一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
   
历史将永远记载着这刻骨铭心的一页。
   
往事不堪回首。
   
蓦然回首,青山永驻,碧水长流。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57:00 [只看该作者]

欢迎郑德鸿光顾散文小说版发表大作!又一篇反映知青生活的大作展现在大家面前,盼楼主继续赐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2 23:58:00 [只看该作者]

 

                                         

 

 悠悠岁月,往事如烟。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不断改变的今天,人们的主要精力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无暇回想当年的往事,因此,那一段悲怆的经历也似乎越来越为遥远了。
     
然而,这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毕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空前绝后的运动。在这期间,中国共有一千七百万人离开城市,到农村插队落户,从生产建设兵团到边远山区的生产队,到处都有知识青年在接受再教育。他们被迫从头学起,以适应艰苦的环境;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被加以改造,以便最终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人类文明的倒退。
      
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商品奇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同山,状况更为严酷。原始的生产方式和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以及无休止的政治运动,造成人心浮动,精神紧张,工作涣散,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民众收入锐减。人们付出超常的劳动,而所得的报酬却难以填饱肚子,更不要说其它奢想了。在这种饿着肚子干革命的艰苦岁月,土生土长的农民已经难以忍受,而从城市来的知青,其处境的艰难,更是一片悲凉。知青们为了生存,为了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而付出的精神上与肉体上的代价,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所能完整表达的。他们的遭遇是那些没有经历过这场运动的、特别是在这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人所难以想像的。
     
如果说,世界因此而封闭,而停滞,那么,这些年轻的知青也许会像撒在荒野的草籽一样,自生自灭,同所有的野草一起,最终化为泥土。
     
然而,历史是在不断前进的。政治思想上的强行封闭无法阻止人们心灵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残酷的现实呼唤起人们对封闭的反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是把这种禁锢人们思想与肉体的政治行为冲得肢离破碎。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郑德鸿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65 积分:5507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08/12/26 0: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23 0:04:00 [只看该作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这种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就不断会有更新,有更新就需要补充,这是事物遵循的必然规律。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由于一部份人员年老退休以及其它原因所余下的岗位空缺,这就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大专院校恢复招生,军队征兵,也需要人员充实。根据中央的有关规定,上山下乡满两年的知青,政治条件合格,各方面表现好的,经贫下中农推荐,可以进工厂,可以上大
学,可以参军。也就是说,可以永远脱离已被视为绝地的农村,过上美好的日子。这些规定的实施,无疑使几乎变成死水一潭的上山下乡运动激一股冲天巨浪。幸福与苦难,城市与农村的天壤之别,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回城的希望之火在枯焦了的知青心中点燃了。
     
然而,希望的火花并非照耀宇宙的长明灯,知青们的幻想很快被严峻的现实打碎了。由于知青人数众多,而所能提供的回城的数额极少,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且这有限的数额控制在一些有权有势的人手中,成为干部子女的专利,并一阵风似地返回城里。作为普通老百姓子女的大部分知青,只能望风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事情并非仅此而已。回城的诱惑促使许多人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以达到目的;而掌握招工、招生大权的一些干部,则利用手中的权力,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交易在暗中进行,并迅速蔓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行为:拉关系、走后门成风;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成为时尚;更有一些道德败坏的干部,以回城为诱饵,大肆奸淫女知青。凡此种种,严重败坏了共产党数十年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来的威望,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怨声载道。
   
中共中央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于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发布了(73)21号文件,传达毛泽东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的复信,并对上山下乡运动以来的有关政策做了调整,从重从快地打击那些破坏上山下乡的犯罪分子。这场大规模的打击犯罪,保护知青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迫害知青的行为被有力地扼制,知青的待遇有所改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知青与社会的矛盾,也取得了人民
群众的理解。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知青的命运,知青仍然需要为自身的生存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且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一个目地——回城。
     
一九七八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国内的形势正逐步从混乱走向有序,全党工作的重点开始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饱经风霜的人民开始过上较为平稳的生活。但是,国家政策的重大改变,并没有给那些尚留在农村的知青带来实际意义上的好处,而且,婚姻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甚至吃饭问题,依然困扰着他们。他们当中最长的已经在农村住了十年,他们的青春已经遗失在那里的土地上,
他们的前途依然一片灰暗。
     
对于这种状况,人民大众有目共睹,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极为关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成了摆在人们眼前的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是坚持这种以千万知青的青春为代价,建筑起一个空想的政治蛰楼呢?还是脚踏实地,顺应民心,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人们在等待着。



郑德鸿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dhong53
 回到顶部
总数 515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