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散文小说 → [原创]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


  共有439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2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7:29:00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师出北伐战争中的第二个牺牲品就是李严,诸葛亮对李严是必予除之而后快。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述,刘备临终前曾“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据《三国志·李严传》所述;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产。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从《三国志·李严传》中可以看出李严是个才能出众,具有军事才干的能臣,而非庸懦颟顸之辈。刘备病逝于永安,精心安排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即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我们看到这和当年东吴孙策死后的情况十分相似。据《三国志》的《张昭传》和《周瑜传》,孙策临终前曾托孤于张昭。而周瑜也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诸葛亮担任的丞相和张昭担任的长史都是文职,是行政长官。李严担任的中都护和周瑜担任的中护军都是武职,是军事长官。周瑜与张昭“共掌众事”,李严与孔明“并受遗诏”。一武一文,一副一正,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李严就是周瑜。但是刘备死后,李严并没有能够起到周瑜的作用。相反,他还在刘备病逝八年后被废黜、流放,身败名裂了,这就和周瑜的情况完全不同。

    据《三国志·李严传》所述;公元231年亮军祁山,(李严改名为‘李平’)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丰官至朱提太守。

    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这时,李严已改名李平(以下仍称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催办督运粮草自然是份内的工作。可惜李严的运气实在太差。这年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试想以李严的地位,就算运粮不继,也不会有什么大罪名,因为这一年魏国方面也就是因为大雨而运粮不继,魏攻蜀的三路大军撤回,但是李严却因督运军粮不利被废了。可怪的是文臣诸葛亮去打仗,而身为能征贯战的武将、托孤大臣李严却干着催粮官的差事。
   
    这就是李严被废的经过,其实大家一看即知其情节可疑。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是李严要推卸责任(解己不办之责),嫁祸于人(显亮不进之愆)。前一条勉强说得过去,后一条就有问题了。李严的表文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撤军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明明是说他诱敌深入以退为进,怎么会是“显亮不进之愆”呢?再有李严作案手法过于拙劣。李严如果要陷害诸葛亮,他就不该留下证据和把柄。以李严的聪明才智,岂能想不到将来诸葛亮会“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再有以李严的官位,怎么可能亲自去督运粮草呢?找几个替罪羊,那不是要几个一把就抓几个,何需使用这种拙劣得手段呢?还有这里只是独裁者诸葛亮的一面之词。我们知道,蜀汉是没有史官的,也没有人为李严编文集。所以,李严的真实作法和说法,我们是永远都不得而知了。不过我以为这实在不像李严的所作所为。
   
    中国历代的政治,都是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来的资料,大多未必是事情的真相,甚至是掩盖真相的。这样的例子那一朝没有,宋朝的岳飞,“莫须有”都可以定为罪名。明朝的袁崇唤明明是个功臣,不也可以说成是罪大恶极的奸徒吗?老百姓是最无知,袁崇唤处死时,老百姓不都扑上去生餤其肉吗?袁崇唤当时心里的痛,恐怕远远超过肉体上的痛吧!!!诸葛亮也许不会伪造李严的信,却不等于李严的“罪行”和“罪证”只有这几封信。也就是说,李严肯定出了问题,但问题不会这么简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代当朝官员有些为了取悦于权势,无所不用其极的胡编乱造,更有那些为了区区蝇头小利的无良的作家,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如果我们不用自已的头脑去思考,作出判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而一味的相信书中的描述,根本不关注其错误的导向,你永远也无法接近事件的真相,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李严被废,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说,诸葛亮早就想解决李严了。这次事件,只不过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而已。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废掉李严呢?应该说李严是和诸葛亮在争权夺利中的一个失败者,诸葛亮玩弄权术排斥异己的能耐也是世人皆知的。可以说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在耍手段争权夺利方面远远比不上诸葛亮。对于权欲大于天的独裁者诸葛亮来说,卧塌之恻,岂容他人安歇,诸葛亮除掉李严就不奇怪了。

    刘备永安托孤,为什么还要安排李严这样一个“第二提琴手”的角色呢?谁都知道,刘备乃“天下枭雄”,一生征战,见多识广,虑事周全。他的安排,肯定不是一时性起,而是出于深思熟虑。问题在于:刘备考虑的是什么呢?其实蜀汉政权的最大隐忧和祸患,不在曹魏、孙吴,而是在于蜀汉政权内部。正是这一内部矛盾,让刘备的托孤就显得非同寻常了。
  
    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这就难免让一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蠢蠢欲动。据《华阳国志》,刘备败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去世后,南中地区各郡居然全都反了(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可以这么说,刘备建国的基础就不稳定,夷陵战败,地动山摇。
   
    这无疑是让刘备深感忧虑的事情,而他可以依重的是诸葛亮。这是刘备要“托孤于丞相亮”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又要以李严为副呢?因为另外两股势力也不能不考虑。也就是说,蜀中“旧人”的两股势力当中,也应该有代表人物,而李严是最合适的。据《三国志·李严传》,李严原本是荆州人(南阳),曾经在刘表手下做事,因为能干而名扬一时(以才干称)。所以,刘备选中了李严。

    而诸葛亮是一个独裁者“权利欲极盛的政治家”。他的作风是独裁“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即“政事无巨细,咸决与亮”)。哪怕同为托孤之臣,也得束之高阁,而李严偏不吃这一套。也就是说,李严的悲剧,就在于不愿意当一个有名无实的顾命大臣,而“擅权心烈的诸葛亮”则根本不愿、也不容许他人染指最高权力,这才水火不能相容。结果善于玩权的诸葛亮,逮住了“李严送上门来的过失”,一出手就把他打翻在地,再也没能翻过身来。诸葛亮利用北伐拔除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达到了他拔除独揽大权的最后的一个政敌。明朝丞相胡惟庸曾言“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权”这句话是对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最好的诠释。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战争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表面上是因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致使第四次北伐失败。更深一层的意义是;诸葛亮不顾国力疲惫和老百姓的死活。粮草筹措都成问题,就强行发动北伐战争的结果。就如同一场级别不同的拳击手的比赛,尽管轻量级选手聪明地利用其灵活的步法,频频的向对手发起攻击。虽然他已然用尽了全身力量,但是他的拳头打在重量级拳击手的身上,并没有给对手造成伤害。而精明重量级拳击手不急于进攻,等对手耗尽了全身的气力,抓住机会一拳就将对手打倒在地。

    诸葛亮傾尽国力发动的战争,对于魏国来说仅是其一州的战争。魏国非常明白川蜀之地地势险峻。所以魏国不愿意打一场耗费人力和财力的战争,而是精明的等着祸国殃民的诸葛亮空耗国力的进攻,待到蜀汉国力耗尽,只需轻轻一击,即可把蜀国灭掉。可怜的是蜀国的老百性,他们在诸葛亮创造的;民:官比例为7:1的世界记录的暴政下苟活。晋史记载;蜀国灭亡时晋户部的人口统计,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其中官三万,兵十万,也就是说平均七个老弱病残的百姓,就要供养一名官和兵,这个世界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我不禁要问问那些把诸葛亮奉为神明百姓们;似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国家,这等丧尽天良,没有人性的政权不亡,还有天理吗???
   
苍狼向月
2009.02.25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2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7:30:00 [只看该作者]

浅谈祸国殃民的诸葛亮(三)

三分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兴和4年即公元前181年诞生于山东琅邪阳都,今山东祈南县。14岁时随叔父赴豫章,16岁移居南阳,26岁出山辅佐刘备,40岁任蜀汉丞相,42岁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53岁病死五丈原,以隆中对为导,策定三分天下,助刘备建立蜀国。先后6次发动战争伐魏,均无功而返,促使蜀汉国祚日益衰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被描述成,熟读古章典籍、通晓天文地理,精于阴阳之术,善于运筹帷幄,力扫乱世群雄的伟人。在儒生心目中,他是神化的先知,是智慧的化身,是正义的代表,是传统的卫士,是儒吏的典范。即使是现代,诸葛亮仍被如儒生们捧上大智慧的政治家、军事家。然而历史是史实所写成的,真象并非儒家学者所歌功颂德的那样。诸葛亮实乃是一个独裁者,国之奸佞、民族之罪人。

    人们把诸葛亮奉为正义的化身,国之忠臣,道德的典范。这皆是《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把曹操描述为奸佞之徒所造成的。有了曹操这样一个国之奸佞,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必然要有一个正义的代表;那就是“刘备”了,而辅佐“刘备”争霸天下的诸葛亮顺理成章的就成了“国之忠臣”了,而忠臣所作的一切就都自然而然的都是正确的。

    诸葛亮以“隆中对”助刘备三分天下,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作为男人就应该怀有成就大业,平定天下、安邦定国的信念。如果从个人角度看,无疑是正确的。诸葛亮帮助刘备争天下,妄图一统中华,成就霸业,这也无可厚非。

    战争大体分为两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国内自相残杀的战争,三分天下的战争,是刘备与曹操、孙权之间为争夺权力的战争,是自相残杀的战争。似乎没那一家是高尚的吧?诸葛亮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发动三分天下战争的。言之凿凿地宣称;刘备乃汉室宗亲,讨伐汉贼“曹操”,他诸葛亮也就成了“正义”的化身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刘备、诸葛亮要光复的“汉室”是个什么货色。东汉正是因为这些“汉室宗亲”们的贪污腐败进而横征暴敛,造成百姓民不聊生,“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了。东汉腐败透顶的统治在人民心中早已恨之入骨了。纷纷高举义旗,此起彼伏,使得天下大乱,横尸遍野,白骨垒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诸葛亮要光复这样的汉室,居然还要扯出正义的旗号,那得需要多厚的脸皮呀!!

    我们再看看刘备的“正义”之师的所为,据史书载;为了争夺川蜀之地,刘备与他的同宗,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争夺战,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民不聊生”。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杀伐无数”。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如果这也算是“正义”之师的话,那我真要怀疑“正义”二字的含义了。

    我们知道每一场战争,死的是百姓的生命,损耗的是百姓钱粮。东汉永初元年,车骑将军邓骘、校尉任尚屯汉阳(今甘谷)备羌,致使战争接连不断,历14年,耗资巨额,币藏空虚,人民覆宗灭族者不计其数。直至东汉统治政权被内地农民起义闹得不可开交,才使大战暂告一段,范文澜《中国通史》称“这次战争用款800余亿。

    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致使连年征战,造成人间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大地上多了一片片尸横遍野的焦土,世间洒下多少家破人亡的悲酸泪水,老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一切,只是诸葛亮为了实现个人对权力欲望的追求所造成的。诸葛亮是用如山的血肉,给刘氏统治集团的统治者造下了安乐窝,也給自己制造了“辅世良臣”的美名。

    我们再看看被某些只会看书,而不加分析就认定是“汉贼”的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使皇权旁落,以“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治理天下。而这种方式为今日英国、荷兰、日本等王国改革后所沿袭。

    曹操所创建的屯田制,一改东汉的土地的弊治,开创了土地改革的先河,使北方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1000多年后,这一伟大的创举“屯田制”为新中国所采用,为新中国战后经济快速恢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曹操不仅不是“汉贼”而且是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曹操还是位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是正是曹操。他创作的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等诗歌,表现出他统一天下雄心壮志,(蒿里行)中的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他对战争的控诉。(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平定冀州后,在国家治理上采取不少恢复经济措施,创造了一个社会稳定的新局面,文学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发展。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

    曹操高瞻远瞩,用屯田制解决了土地问题,增强了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使国家得以强盛,百姓过上了生活无忧的好日子。也就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从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屯田制》《建安文学》的建树,有意的不予重视,一带而过,但对《赤壁之战》却大费笔墨。试想如果曹操在军事没有一定才干,怎么可能以弱势兵力横扫九州呢?

    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对”,除了留下了片片尸横遍野的焦土,还有就是在这片焦土上游荡的冤魂怨鬼。他的出山之路,是用千万户家破人亡的悲酸泪水,以及鲜血伴和着森森白骨铺就而成。谁是让百姓遭秧乱臣贼子不就清清楚楚了吗?

苍狼向月
2009.03.01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2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7:30:00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在其执政期间,为了完成“先主之遗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频频发动准备不足,以卵击石的战争。由于蜀汉人力、物力和魏国相差过于悬殊,不但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使蜀汉背上一个沉重包袱,并且影响了他的继承人姜维,姜维空耗国力的九伐中原,使蜀汉百姓的生活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诸葛亮说过;自己明知事不可为,频频逆天而动,乃是为了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为报“先帝之恩”就要将千千万万好儿郎推入战争的火坑,使千万个家庭坠入亲人离散的悲傪的深渊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本是儒家最高思想境界,但如果代价不是其自身,而是万千子民,试问阁下;作何感想?

    诸葛亮那“伟大的军事家”的称号,不敢苟同。在儒生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的军事天才,“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葫芦谷”等均是其军事天才的表现。可惜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全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

    诸葛亮用“亲征”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证实其“隆中对”的正确。但是诸葛亮“运筹帷幄”,但却上演了“决败千里”的悲剧。把国家葬送在了庞大的 “面子工程”里。结果透支了国力,导致了蜀汉政权的日渐衰落。他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的称号,不攻自破。《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诸葛亮自已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一人者谁?诸葛亮自身也。

    诸葛亮伐魏战争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不顾国力和百姓的疾苦,穷兵黩武。兵越打越少,从最初的三十万军,到六出岐山时也只能出十万人马了。这一深层的原因决定了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六出祁山,六次败北,且屡败屡战,最终殁于军中,兑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也把蜀国拱手送给了曹魏。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形势果真如他说得那般严峻吗?事实上,在诸葛亮六次北伐期间,魏国仅于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日,魏军撤退。可见曹魏并非是好战之国。

    诸葛亮最擅长的是短线投机,依靠别人的失误来获利。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长线投资者曹魏。曹魏深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对于蜀、魏出兵攻击对方都是一样的。几十万大军穿越蜀道击敌,是要用超出几倍于平原作战的人力和钱粮的。而精明的曹魏的决策层,任凭你雷霆闪电,我自岿然不动。你不打啦,我还派兵去打你,激怒你,诱使你来打我。而曹魏用最少的损耗,换取了蜀国的衰亡。

    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其军事智慧及谋略远远超过诸葛亮。(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笑道最后的胜利者是魏国,即使到了蜀国无力再战的程度了,魏仍不愿意采用诸葛亮愚蠢的战略。而是采用偷袭的战术,用最少的战损换取最大的利益。虽然偷袭战冒险,但冒这个险值。魏军的轻轻一击,就灭掉了蜀国。

    千百年来被儒生们津津乐道的木牛流马之说更是荒谬,试问一个没有任何动力来源的机器怎么运动。永动机的论调,早被嗤之以鼻了,如果真有这种神奇的木牛流马来运粮,诸葛亮怎么会几次北伐都因粮尽而还呢?蜀国根本就不具备发动战争的条件,在兵源不足,钱、粮不备的情况下,强行发动战争,虽鞠躬尽瘁,也只能死而后已。

    人们常以“扶不起的阿斗”极尽讥刺之能事,其实我们不应该苛责刘禅。在诸葛亮这个独裁者,独断专行的家长式作风的淫威下,刘禅能作什么。诸葛亮只要作出决定,刘禅要稍加反对,诸葛亮即哭哭啼啼的搬出“先帝”以协迫刘禅就范。诸葛孔明生前,“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得不到锻炼机会。相父既殁,刘禅亲政,但时时笼罩在“相父”的阴影下,想进行改革,人人都可搬出“丞相在日,如何如何”来劝阻。刘禅处处掣肘,自然伤透了心,除了吃喝玩乐外,他还能做什么呢?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不正说明他在蜀的那种郁郁不得志的的愤懑之情吗?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的疲弱,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导致亡国。这不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是什么呢?

   诸葛亮独揽大权,举轻若重,事必躬亲。不仅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还给自己的后继者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他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的微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但是据吴史载;吴使者出使蜀国时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蜀国百姓人人面露饥色,个个垂头缄言不语。吴使谓孙权曰:蜀近亡矣。天府之国,膏膄之地。在孔明的治理下,竟饿殍遍地。关中平原,歌舞之乡,竟人人垂头不语。

    《三国志》中记载,我相信。蜀汉建国初期,诸葛亮想发动战争,必然要使国家强盛起来。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是要耗费人力、财力的。二战后世界上不管是战胜国、战败国无不陷入经济危机之中。伊拉克、伊朗之间八年的战争,尽管他们地下有取之不尽的石油,百姓的生活还是从战前的富有,沦入了貧困的境地。川蜀一州之地、人口仅200多万,在221年~263年的四十年中,战争连年不断。刘备猇亭的一败涂地,两年的平叛、南征,六出岐山到九伐中原。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可想而知了。

    孟达降魏其因出于彭漾,彭漾发了几句牢骚:“老革荒悖,吾必有以报之!”马超立即深夜告密。刘备问孔明,孔明曰:“ 漾虽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祸”彭漾终被毒死狱中。马超乃西凉太守马腾之子,勇冠三军。堂堂国之大将,本该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投奔刘备后却成出卖朋友,背后告密之小人。如果不是诸葛亮高压囚禁,特务政治,马超怎么会蜕变至斯!三国之中,魏.吴均有史官,独蜀汉没有,也佐证了诸葛亮特务政治和高压政策。正是诸葛亮的排挤,打击才迫使孟达降魏。

    世人敬诸葛亮是敬其相才及个人操守勤俭,和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但是我想个人操守,和兵戎之事比起来,毫无分量。因为,一个人再俭省,也省不出万千子民的身家性命来。刘备攻占时益州时蜀国总人口有220多万。而蜀国灭亡时户部统计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221年~263年)。四十年的时间人口下降了一半还多,如果国泰民安人口应当是上升的,可见蜀国的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至于他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着实令人心寒。执著的六出祁山,空耗国力、民财仍无寸土之功。

    如果诸葛亮领导、发动的是反侵略战争,那么人民应当义无反顾的投入其中。如果曹魏政权是;似秦国,东汉般的暴政和腐败透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诸葛亮率正义之师去解放他们,即使是“正义之师”我们也要量力而行吧。曹魏的百姓不但没解放出来,自已的百姓倒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了。那么诸葛亮如果不是个愚蠢透顶的夯货,就是个为自已名利而为的冷血的混蛋。因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的对权力欲望的追求。

    世人历来崇拜英雄,而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高大全”的,容不得半点瑕疵。英雄都无不有着严格的勤俭的操守,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而且英雄越不幸他们的人格就越伟大。

    罗贯中不愧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用“瞒和骗”的手法,绕开真实的事实,把诸葛亮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的典范,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替代了百姓的疾苦。再加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豪言壮语,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悲剧,使得诸葛亮成为中国人心中无可替代的人物,看来这种“乾坤大转移”的法术自古有之。
  
    蜀中有童谣云:三个臭皮匠,抵过诸葛亮。后世儒生为了掩盖其对诸葛亮的丑化,便将此童谣异化成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想想,童谣中干嘛非用臭皮匠来比喻呢?其实是童谣是在讥讽;合三个臭皮匠之恶臭,才能臭过一个诸葛亮。

    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形成晚于曹魏、孙吴。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蜀汉和才多将广,人才聚集的曹魏相比,差之远矣。诸葛亮不思进取,一味的追求以战争手段平定中原,其国力日渐衰败。而曹魏则采取得力的改革措施,发展经济,国力日益强盛。魏主曹睿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评价。

全文完
苍狼向月
2009.03.03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穆怀书
  2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资深版主
等级:版主 帖子:3521 积分:21711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8/10/24 13:56: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7 9:51:00 [只看该作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争雄,各抒己见。长见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天涯孤客
  2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星会员 帖子:134 积分:1637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12/17 15:0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0 10:39:00 [只看该作者]

独特的角度,独立的思考,观点新颖的文章。借古喻今,很有哲理。今天我们的独立思考太少了,什么都是上面贯彻下来的,而不是自己思考出来的,所以,中国人的盲从现象还很多,封建家长式的领导还大行其道!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孙书权
  2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509 积分:14800 威望:0 精华:25 注册:2008/5/25 15:2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0 14:42:00 [只看该作者]

     这样有自己独特看法,高水平的文章值得学习.苍狼大手笔.

蔡元培有句话: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我们从小被所谓文明教化,免不了被人当种器具去塑造,只有意识到这点,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创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9/3/10 19:14:00 [只看该作者]

苍狼向月的这几番认真考究与严肃分析,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从人民安定的角度去评判历史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历史研究方法。其最大的作用大概还在于对今天的指导意义而非对历史是非的追究。
最近看到一些年青人们的议论,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与看法。并且作为知青朋友们老来的一种思索话题,也是非常不错的。
苍狼辛苦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2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29 6:59:00 [只看该作者]

    在对于诸葛亮的评价的上,有些网友提到要站在历史的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看,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是我们要不要对其他的历史人物比如‘马谡’‘李严’‘曹操’也要用局限性来看呢?历来‘曹操’‘马谡’都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如果我们能抛开罗贯中的的肆意的胡编烂造,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马谡的冤屈是否得以昭雪呢?‘曹操’对历史的贡献得以褒奖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民族如果连错误的历史都不敢面对的话,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德国总理在二战中被杀害的人们墓前下跪时,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我们对于自已的错误的历史,都不愿意面对,找出种种理由而甘愿这种错误的历史继续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后代真实的揭开这个在封建统治王朝被扭曲了的事实,他们会如何评价他们的上一代。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4/29 9:39:00 [只看该作者]

分裂不如统一!

仅这一点,苍狼的评论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苍狼向月
  3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四星会员 帖子:758 积分:5485 威望:0 精华:8 注册:2008/6/28 6:17: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13 20:14:00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早期写的,今天顶上来,希望和大家交流。


欢迎光临欢乐小城论坛
http://tlbabu.5d6d.net/bbs.php
 回到顶部
总数 3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