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文化 专栏纪实文学 → 【原创--插队故事】懵懂年华(前言--72)


  共有3674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插队故事】懵懂年华(前言--72)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 8:31:00 [显示全部帖子]

红旗飘舞口号响,

知青插队到山乡,

汽车送来大车接,

防雹炮响深印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5 8:01: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孙伯江在2012-5-4 9:35: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301225664,2966084650&fm=52&gp=0-vert.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二、第四小队集体户

 

    第四生产队队部的土院墙约有一米多高,大门口两边有两个土门垛却没有大门。门垛上各有两个窟窿,把两根长木杆的两头插进窟窿里;当地人叫穿拦杆,只是挡住牲口不能随便进出院子。院当中靠东边有五间土坯房屋,东头一间是女知青宿舍。当中一间是外屋,两间是会议室,西头一间是会计办公室。房后还有八间土坯房子,东头五间是仓库,西头三间是我们男知青的宿舍。院子的西南角有一台铡草机,靠西墙有马棚,草房,饲料房。院子的东南角立着八根木桩,那是夏日里为了吊挂马槽而立的。队部院外,道南边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井水都是那么清凉。井沿儿的南边有一个圆木水槽子,是牲口饮水用的。队部南面隔着一条街道是场院,面积约有足球场的四分之一那么大,四周是两米高的土墙。场院的北边和西边各有一个门口,都有两扇木栅栏门。场院的东边还有一个院子是牛圈。

    来到这个公社插队的全体知青,都是天津市河北区志成道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属龙的,普遍年龄17周岁。来到塔本扎兰大队插队的男女知青共有65名。我们四队有7名女生,13名男生。在当时那个年代,上中学男女生分班。因此男女知青互不相识。我们男知青住的是三间五条檩的土坯房子。东屋住6个人,西屋住7个人,中间是外屋也是伙房。东、西两屋的南面都有两扇窗户,北墙有一扇小窗户,都镶着不透明的花玻璃。屋里都有南北两个火炕,炕上铺着用秫秸皮编织的,人字花纹的炕席。这就是我们的集体户。

    尹大哥把马车停在集体户门口,帮我们把箱子都搬进屋里,摆放在炕两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出来进去地帮着我们紧忙活。尹大哥告诉我们,那个人是海队长。

    海队长是蒙族人,40来岁的年纪,五短身材,小脑袋小脸庞小眼睛,说话时嘴角冒白沫。他穿一身带补丁的旧蓝布衣服,腰上缠着天蓝色的长布腰带,脚脖子上打着绑腿。他走路给人的感觉似乎地不平。

    看海队长那副尊容,简直不可恭维的形象,我心里琢磨:怎么让这么个主儿当队长!莫非四队没人了不成?转念一想:老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也许他有过人之处,未必不可。

    海队长一脸干巴巴的笑容,问我们说:“咋样,中不?”

    我模仿山东口音说:“啊,中。”

    一听这话,大家哄然大笑。

    海队长好像什么都听见,嘴角冒着白沫向大家说:“国家的,发给了队里安家费,你们每人的三百六十元。有今年的口粮钱,剩下的给你们盖房子。你们先将就住着的,咋的也得等到秋天晚儿盖房子。”

    海队长用蒙语夹杂着生硬的汉语,好像外国人说中国话,我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通过尹大哥翻译,我们才完全明白了。

    海队长到外屋跟做饭的大师傅用蒙语交谈了几句后,踮脚走了。

不知什么时候,尹大哥卸完马车也走了。

    给我们做饭的大师傅,30来岁的年纪,中等身材,脸上总带着笑模样。他头戴一顶四边直立的蓝布帽子,穿一身整洁的蓝布衣服,脚穿一双黑色条绒面方口布鞋。

    外屋靠北墙的两个大锅灶上,有一口18印和一口12印的大铁锅。

除了大师傅以外,还有两个姑娘在烧火做饭。肉、饭的香味儿直钻鼻孔,令人垂涎欲滴。

    我问大师傅说:“您贵姓大名?”

    大师傅笑不唧儿地说:“我叫孔庆文。”

    “噢,老孔。你做的嘛饭?”

    孔庆文稍一愣神儿,表情有些不悦地说:“嘛饭!你说啥呢?”显然,他对“嘛”字产生了疑惑。

    我忙解释说:“我说,你做的是什么饭?”

    孔庆文这才听明白了,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说:“噢,你说做的啥饭哪?大米饭,猪肉炖粉条子。猪肉是刚杀的,你们在城里吃不着这么新鲜的猪肉。好嚼咕咻,可劲儿造。”(好嚼咕:当地人口头语,好饭食。可劲儿造:随便吃。)

    我不无惊奇地说:“你汉话说得这么好,你是汉族人还是蒙族人?”

    “我是汉族。才刚你说嘛,我就没听明白,我以为你说妈呢。我寻思咱俩谁也不认识谁,刚见面咋就骂人呢?”说罢,孔庆文嘿嘿地笑。

    我又解释说。“我说的嘛,就是啥的意思,这是我们天津人的口头语,不是骂人。”

    孔庆文点了点头说:“噢,我明白了。”

    等女知青们打走饭后,那俩姑娘给我们男知青,每人盛上一碗大米饭和一碗白猪肉片炖粉条。

    从保康镇到塔本扎兰大队,我们驱车240里地,途中一路颠簸早已是饥肠辘辘。再说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城市里主、副食品都按计划供应,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差不多。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大米饭和炖猪肉,平常日子根本吃不着。于是我们毫不拘谨,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格外香甜。不大会儿工夫,一大铁锅猪肉炖粉条连汤都喝光了。

 

    (待续)

 

队部情况详介绍,

队长初识简单交,

先与炊事员过话,

爱吃猪肉炖粉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8 7:47: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孙伯江在2012-5-7 15:35: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8_副本-vert.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三、游览村貌话厕所

 

        大家美餐一顿之后,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我和张大个儿、小岳满怀好奇心走出集体户,去游览村貌。

        张玉昆身高1米86,四方大脸,五官端正。他性情温和,从来不惹是生非,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大家都管他叫 “张大个儿”。

        岳福强体形偏瘦,相貌平常,俗称一般人。他说话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大家都管他叫“小岳”。

        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我和他俩是同班同学。现在又一起插队,而且住同屋。

        我们仨走出队部院子,四处寻找厕所。我们哪里知道,整个村子里连一个厕所都没有。我们走到牛圈里,想找背人之处解手。这时发现场院东北角有个猪舍,便翻墙跳了进去。我们方便过后,又翻墙跳出猪舍。

        一排排碱白色的圆顶土房子,有两间屋或三间屋的,高矮差不多。各家的土院墙约有一米五高,院门口跟队部一样都没有大门,只是用两根长木杆子横挡着大门口。街道上弥漫着柴草和树木,还有泥土散发出的混合的气味。走在街道上,一眼便能望见村口外的田野。几条大狗尾随着我们,狂吠不止。

        我甚感稀奇地说:“这地方儿真怪,家家户户都没有院门,墙头儿还这么矮。”

        小岳说:“看这意思,这地方儿没小偷,治安工作搞得不错。”

        张大个儿说“咱们在学校的时候,上郊区农村去参加劳动;那儿的房子是土黄色的,都是三角房顶,跟这儿不一样。”

        我们都感到奇怪,可是谁也说不出所以然。

        我们仨走到村中南北大道上,再往北走过一条街道,路过大队部门口来到了公路上。男女知青仨一群俩一伙,有说有笑的在公路上闲逛。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村庄的平静,同时也增添了活力和朝气。

        大队部十一间土坯大房屋盖在村子当中,位于公路南边;有木匠铺、大礼堂、办公室、卫生所和成衣铺。大队部院子周围是一米多高的土院墙,大门口朝东没有院门。院子的西南角有个篮球场。大队部的北边,相隔一条公路是供销社。供销社四周是两米多高厚厚的土院墙。大门口两边是砖砌水泥罩面的大门垛,两扇铁栅栏大门紧挨着公路。院子里有五间高大的红砖瓦房,西头三间是商店,东头两间是办公室。商店后边还有三间库房。供销社是村里惟一的一所砖瓦房,与周围的土坯房屋相比,凸显高大。

        我们仨信步走进供销社。供销社的铁栅栏大门往里敞开着,出入的顾客络绎不绝,有骑马的,有骑驴的,还有赶驴车的。几位年轻的农妇和姑娘,胳膊上挎着榆树条编成的小筐,筐里装着鸡蛋走进商店。商店里挺宽敞约有60多平米,三面是木制的货架子和玻璃柜台。有农用工具、日用百货、学生用品、烟酒、食品、药品等等,货物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西边柜台里,有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售货员,给那几个妇女和姑娘称鸡蛋。鸡蛋的收购价格每斤0.65元。老售货员称完后,把鸡蛋检放到大筐里。然后他把小筐还给她们问道:“要啥?”那几个妇女和姑娘都要煤油、茶叶、大盐、针线、火柴、卷烟纸、铅笔、作业本等等。

        我们仨在商店里转了一圈,走出供销社直往四队集体户走去。

        我们在校上学时,绝大多数都不会吸烟。在天津市临来之时,大家上了火车后,大部分男生都带着香烟,我也不例外。我坐在北炕上依着铺盖卷,掏出一盒恒大牌香烟,扔给刚学会抽烟的同学每人一支。然后,我划着一根火柴点着烟,向大家说:“咱天津的树都长满绿叶了,这儿的树才刚出芽儿。咱在天津穿衬衣,到这儿还得穿秋衣。”

        小岳坐在南炕上说:“咱天津跟这儿的气候相比,可能得差一个月。”

        “哼,差不多。”我点了点头,随即说:“这么大的村子连一个厕所都没有,解手儿多不方便,怪事儿!”

        张大个儿说:“咱们男生还好说,女生可太不方便了。”

        我说:“我看场院里那个猪圈,当厕所挺好。”

        “要是女生也上那儿去解手,万一跟咱们男生碰上了,那乐儿可大了。”说罢,小岳哈哈大笑。

       我嘿嘿一笑说:“那可备不住。”

       场院东北角那个猪舍,占地面积足有两间房子那么大,北半边用檩木和秫秸搭的顶棚。生产队喂养的大小十几头猪,白天散放着,晚上都到猪舍里睡觉。而且猪不在猪舍里拉尿,里边的地面干爽清洁。后来,猪舍就成了我们男女知青的共用厕所。入厕方便时,手里必须拿根棍子驱赶猪,否则甭想出恭。偶尔会有男女知青在猪舍里相遇,令人尴尬的场面。互不言语,迅速回避是最好的办法。

 

       (待续)

 

前往街头作游逛,

评头品足分析忙,

可叹没有专厕所,

一旦有事真慌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1 8:58:00 [显示全部帖子]

夕阳西下收工忙,

大车归队马儿畅,

初听老汉说马性,

始知白马太年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2 7:54:00 [显示全部帖子]

 

1968年5月15日,呼和浩特火车站人山人海,人群拥堵着一列即将起动的列车,无论如何也不肯放行。

车下,绝大多数人都是自发前来的人们,送别的是该市第二批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插队落户的150名青年学生。

自从1967年10月北京以曲折同志为首的10名知识青年自愿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宝力格(富饶的泉)插队落户的消息在各大报刊媒体刊登后,呼和浩特各学校掀起了一派关注大草原、争先恐后报名上山下乡的热潮。当时的学生组织---市红卫兵第三司令部立即组织了演习访问团,前往北京知青的下乡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访问,回来后组织了第一批50人的下乡队伍。下乡地点系西乌旗东部的额仁高毕牧场。

当时的特点是下乡名额少,想去的人多。像我当时的身体自然没人批准。

当时的我是呼和浩特第一中学革命委员会里唯一的一个初中学生代表。正是踌躇满志,任什么都想做到人前的时候。上山下乡的消息一出来,我就认为可能是我们这辈人的必由之路了。因此,抱定了一定要下乡的念头。没人要我?咱自己想办法组队下去,看谁还能拦住我?

大概是春节过后不久,忽然听到自治区要召开安置工作会议的消息,特别是听说那两批知识青年都要派代表来参加会议,我赶紧以“想见见这些知青朋友”为名,向党校的军代表、也是校革委会副主任的教导员强行要求开了一张介绍信。到市里换介绍时,当时的呼三司中学部负责人----师院附中的呼尔查说:“干脆你就代表咱们呼三司去参加这个会吧。”于是我的身价倍增,高高兴兴地拿了介绍信去参加会了。

会上,接识了曲折一批的北京女知青王静植,还有68年11月份下乡的北京知青代表(名字忘了),见到了呼市第一批下乡的知青代表托娅。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强行(因为安置办公室认为呼和浩特学生到锡盟下乡成本太高)要到了去锡盟下乡的100名指标!

会后的报名组织等一系列工作我就没再直接参与,而是由各级有关部门及一些高中生去做了。我只做过一件事:我们学校高中有一名叫王再平的同学,是我们这个初中班的辅导员,当时他报名后,在体检时(顺便说一句:我由于是下乡的组织者,自然连体检这一关也都免了)发现他心脏附近长了个大瘤子,于是准备不批准他下乡。我听到这消息生气了,居然提出“用脑袋保他”的意见,现在想想,要是老王真的在乡下犯了病,那我的罪过该多大啊。当时还有一个遗憾,是我们初一有一个女孩,父亲是自治区一级的首长,当时被打成什么“蒙修特务(?)”之类的, 女孩为争取下乡甚至写了血书,却最终没有获利批准。现在看可能反而是幸事,但当时对姑娘的思想冲击肯定很大,估计她一定伤心了很长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工作,呼和浩特市和自治区的领导又先后组织了接见和赠送礼品(好像主要是“红宝书”和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终于定下了5月15日乘火车出发的日程。

大概是这一批下乡的人数比较多,估计在宣传上也特别起劲,反正到了出发的这一天,火车站上挤满了欢送的人群,一些没有获得批准的学生下决心要随队出发,很多家长洒泪送别尚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更多的同学拥抱着自己的战友嚎淘大哭,火车被人群拥挤得一再延期,根本无法起动。

无奈,指挥者宣布:今天都不走了!上了车的我们又下车重新集合,并接到暗地通知:“明天某时到离呼和浩特向东12公里的另一小站白塔车站去上车。”要求大家绝对保密。

16日上午,大家终于成行了。

我一上火车,发现一名知青手上缠着纱布。询问下才知道是同一处下乡的师院附中学生刘文兵,马上和他热烈地侃起山来,以至于根本没注意到火车是什么时候开的,车下的送行人群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火车当天到达集宁后,大队人马下车住宿,同时到集宁老虎山的革命烈士墓前宣誓。

次日开始换乘大卡车,记得中途曾经休息过一下,我们发现路边有蒙古包,于是纷纷跑进去看希罕。那位热情的牧民做了一大锅奶茶请我们喝。我从小不喝牛奶,端起碗立刻感到一阵恶心,差点儿就吐了出来。一想“还得在牧区呆一辈子呢,这点儿困难都克服不了吗?”一闭眼,咕咚一声硬灌了下去,居然没事!现在是时间一长喝不到奶茶还想得不行呢。

奔波数日,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了下乡的公社----西乌珠穆沁旗的吉林郭勒公社。在公社被集体安置住在了公社的招待所,又办了三天的学习班,好像是学什么“划阶级”的文件。

在公社,看到很多马匹,有的知青会骑马,就借了来骑。我看得眼馋,也借了一匹看起来挺老实的高头大马,刚骑上没几步,马儿就自顾自地溜达开了,我一慌,脚套进了马镫,脱不出来了。好容易碰到一个过路人,求他把我的脚从马镫里脱出来,赶紧骑回去把马还了。

第四天上午,各生产队派人来接我们下队。很快,牛车、马车什么的都来了,纷纷接了自己队的知青离开了。

我所到的生产队离公社最远。来接我们的居然是马队。牧民们一人骑了一匹牵了一匹赶到公社,十五匹配备好马鞍的马儿打着响鼻,等待着自己的新主人乘骑。

会骑马的知青兴奋地飞身上马,我们这些不会骑的也只能战战兢兢地在牧民的帮扶下爬上马背,小心地揪紧缰绳,在原地试着走了几步。

不知是谁先带的头,马队突然开始奔跑,所有的马自然而然地随着大队撒开了欢。我拼命地拽着马缰绳,也控制不住马儿的奔跑速度,幸亏马上想明白了马儿是不会自甘落后的,于是索性放开缰绳,抱住鞍桥,任马儿去追赶大队。昏头胀脑地跑了不知多长时间,马儿突然停了下来,才知道目的地已经到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3 8:31: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孙伯江在2012-5-12 9:26:00的发言:

回复36楼:龙行天下。

你们上山下乡得通过政审,还得检查身体,好像参军那样严格。我们上山下乡时的革命口号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理解了就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在行动中加深理解。换句话说:上山下乡你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正因为如此,我们上山下乡的时候,什么要求都没有而随便报名。看到老兄自告奋勇的上山下乡,我还是头一回听说,感到很稀奇。

 

政审其实是各学校的在校者们自己瞎搞的。我这个要来指标的人并不清楚。记得当时要到指标后我就跑北京去玩了,回来就是紧张地作下乡准备了。那些事都是偶然听说的,但印象很深。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4 8:40:00 [显示全部帖子]

晨起乡村美如画,

队长给知青放假,

抄起弹弓进树林,

地上还有子弹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17 8:32: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孙伯江在2012-5-16 18:12: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8_-vert.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六、老神仙随口提问

 

    我们走到一片树林中,看上去浅绿色而又光滑的树皮,与其它树有所不同。

    我摸了摸树干,猜想说:“这可能是果树。要不是的话,这树皮不会这么光溜儿。”

    小岳含糊地说:“我看也像,可能是果树。”

四队林业里有五间土坯房屋,东头三间是仓库,西头两间是护林员住的房子,当地人叫窝棚。在树林当中有一片果木园子,四周是用树枝夹起来的篱笆障子。园子里有苹果树、枣树、杏树、葡萄树,数沙果树最多。

    我们走到了窝棚跟前,只见齐腰高的榆树丛,在房前围成一圈绿篱。而且修剪的整整齐齐,跟在花园里看到的一样。窝棚的房门紧闭,门鼻儿上插着一个小木棍儿。

    我冲着南边大喊一声:“有人嘛?”喊话声在林中回荡。

    “有人,等着。”瓮声瓮气地说话声,从果树园里传过来。少时,果树园的栅栏门打开了,缓步走出一位老人。他中等身材有些驼背,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道长眉眯缝眼,大鼻子大嘴大耳朵。他头上戴着一顶栗色旧毡帽,穿一身褪色发白的黑布旧衣服,裤子的膝盖上缝着补丁,脚脖子上缠着绑腿,脚穿一双黑色胶皮乌拉鞋。

    “伯江你看,这就是人间仙境里的老神仙。”说罢,小岳哈哈大笑。

    等“老神仙”不慌不忙地走到近前,我不失礼貌地说:“大爷,您贵姓?”

    老人家笑模笑样地说:“免贵,姓李。”

    “噢,李大爷。”我说。

    李大爷颇有风趣地说:“骡子大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就叫我老李头儿吧。来吧,到屋吧。”说着话,老人家不慌不忙地走到窝棚门前打开房门。

    我们仨跟着老人家走进西屋里,屋内弥漫着草木灰散发出的气味。

    我对李大爷说:“您这真是活神仙待的地方,没治了!”

    李大爷盘腿坐到南炕头上,颇为纳闷地说:“没治了是啥话?”

    我连忙解释说:“就是说太好了。”

    “噢。”李大爷点了点头,随后说:“活神仙可不敢当,只要一天三顿饭能填饱肚子就成。来,上炕里坐。”说着话,他回手从后腰带上,抽出来一个黑布烟口袋;再从烟口袋抽出来一个,烟袋锅里装满烟叶的旱烟袋。然后,他把烟口袋放在炕沿上,对我们说:“会抽烟吧,卷上。我们这旮瘩,大姑娘小媳妇都会抽烟。你们没听说吗,关东城真奇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着旱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罢,他嘴角叼着旱烟袋,刺啦一声划着了火柴点着烟,吧嗒吧嗒地连抽了几口,吐出一缕浓浓的烟雾。

    李大爷跟我们仨初次见面,说话就好像老熟人,一点儿也不感到陌生。老人家谈吐自如,话语风趣,逗得我们大笑不已。

    我笑着说:“李大爷,您说话真逗哏儿。”

    李大爷愣了一下,继而问道:“逗哏儿!这是啥话?”

    我忙解释说:“是说您逗乐儿。”

    “噢,我寻思说啥呢?逗乐儿,有乐子是吧。”说罢,李大爷点了点头。

    “对,就是这意思。”随即,我问道:“您是汉族人吧?”

    “嗯哪,是汉族。到这旮瘩年头多了,蒙族话也会造两句。”

    “您今年高寿?”

    “高!瘦!我打年轻就这样,不咋高也不咋瘦,到现在还这样。就是脸上的褶子越来越多,这腿脚不听使唤喽!干活不中了,吃饭还成。”说话时,李大爷脸上的表情很自然。

    老人家答非所问,逗得我们仨捧腹大笑。

    李大爷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甚感诧异地说:“我说啥啦,把你们乐成这样儿?你们大城市来的人真爱乐,年轻人爱乐好,乐吧,乐吧。”他抽了口烟,接着说:“前些日子,就听说你们要来。昨天上午听见屯子里放炮,我寻思是你们来了。你们都是天津人吧?”

    我强忍住笑说:“对,我们都是天津人,是一个学校的。”

    李大爷一脸迷惑地问道“你们不在天津上学,上我们这旮瘩干啥来了?”

    小岳解释说:“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噢。我寻思又来了工作队,又要搞啥运动呢。”说到这,李大爷思索片刻,仍然面带疑惑地说:“贫下中农再教育,教育啥?教育你们刨土坷垃种地?这庄稼活儿只要有把子力气,是人就会干,那有啥可教育的?”

    李大爷给我们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当初在学校里报名时,用冠冕堂皇的话说,是为了听毛主席的话,走革命路线。实际上,是大势所趋,随波逐流而已。要不是听李大爷这么问,我们还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仨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

 

    (待续)

 

 

转到果园遇老李,

夸他神仙说驻地,

人家实在提疑问,

知青小伙没脾气。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0 8:27:00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孙伯江在2012-5-19 9:3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8_副本-vert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七、答疑解惑观奇树

 

       既而,我不无搪塞地说:“毛主席叫我们向贫下中农学习,战天斗地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以为自己答复的无可挑剔,自感几分得意。

       “哪儿的农村都有贫下中农,跑这么大老远来干啥?”李大爷随口一说,又把我们给问住了。

       我心想:是啊,全国人口大多数是农民,哪儿都有贫下中农,何必跑这么远呢?转念一想:关里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关外土地辽阔,人少地多。想到这,我背诵着最高指示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内蒙古天地广阔,所以毛主席叫我们上这儿来了。”

       李大爷终于听明白了,连连点头说:“这倒是,内蒙古这地区的土地比关里大多了。”

       为了使老人家加深理解,我自作聪明地说:“毛主席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李大爷好不容易明白了,经我画蛇添足这么一补充,倒弄巧成拙。李大爷又迷惑不解地问道:“噢,天津市不需要你们,这旮瘩最需要你们,是吧?”

       我一脸的尴尬,无言以对。

       李大爷嘴角叼着旱烟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不管咋说,年轻人嘛,听毛主席的话是对的。”

       我惟恐李大爷再出难题,不如见台阶就下,连忙对他俩说:“咱们走吧。”说着,我抬脚往外走。

       “走。”张大个儿和小岳应了一声,跟着我走出里屋。

       “咋说走就走,不再待会儿啦?忙啥?”说着话,李大爷下地送我们走出屋。

       出了屋,我手指着窝棚西边问道:“李大爷,那边是果树嘛?”

       李大爷朝我手指的方向瞥了一眼说:“那可不是果树,那是北京杨,果树都在南边儿障子里。咱这林业里还有加拿大杨、白杨、旮瘩杨,还有柳树。北京杨好看,在咱这旮瘩不好好长。加拿大杨长得快,那东西糟心儿,没啥用。还是当地的旮瘩杨好,盖房子当房檩可结实了。柳树那东西不成,盖房子爱生虫子。做钐刀杆儿,做椽子,做叉子啥的还成……”说起树来,老人家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我打断他的话,手指着西北边问道:“李大爷,树林子那边儿的那棵大树,长了多少年了?”

       “你说西边那棵大柳树呀,嗯,差不多有五十年了。解放前那棵树底下是口井,井圈子是用柳条子编的。有根柳条子活了,年头多了,就长成了那么一棵大树。新社会破除迷信,不许供佛爷,人们就把自己家供的佛像,都送到那棵大树上去了。那树上有好多铜佛爷,文化大革命以前还有人烧香磕头,这几年没有了。”李大爷跟着我们,边走边说。

       听了这番话,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都想去看看那棵大柳树究竟是什么样。

       李大爷说:“那棵大柳树就在这林业边上,不远。年轻人腿脚灵便,去看看吧。”

       我们仨横穿树林,径直朝大柳树走去。

       我回过头来说:“李大爷,您回去吧。”

       “你们走吧,我捡几根树条子,该烧火了。”说罢,李大爷弯下腰,捡地上的干树枝。

       我们仨来到大柳树近前,站在硕大的树冠下,不禁心生森然之感。大柳树周围凹陷的地面上,覆盖着一层白碴碴的鸟粪,还有一堆一堆的牲口粪。从粗皱龟裂的老树皮和节疤上不难看出,这棵大柳树已是饱经沧桑。粗大的树杈,就好像几棵长在一起的连根大树,树枝繁茂嫩芽吐翠。高高的树梢上有十几个喜鹊窝。成对的喜鹊在树梢间上下翻飞,喳喳喳地吵叫不休。十几尊在莲座上盘腿打坐的小铜佛,安放在大树杈上。仰望着这棵大柳树,我感慨不已。一棵柳树条竟然能长成这么大的一棵树,可见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正应了那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真乃物竞天择。

       昨天上午,我们从保康过来的时候,汽车翻过了村东边的沙坨子,远远地望见了村庄轮廓的同时,也看到了这棵大柳树和这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丛密的树林,硕大的柳树,房屋成排的村庄,构成浑然一体的乡村景色。当看清了这一切,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我们仨离开那棵大柳树,从马莲丛中直朝村子走去。

       “咕咕咕咕,咕咕咕咕……”从远处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

 

       (待续)

 

老汉话多爱思想,

小伙解答回复忙,

看到一棵大柳树,

一枝成活极兴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1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5/22 11:29:00 [显示全部帖子]

遭遇漫天白毛风,

窝在屋里打牌松,

尹哥传授抽旱烟,

两口就醉靠水冲。


 回到顶部
总数 108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