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树人(笔名:天路无言),出生日期:1951年9月15日。原北京110中学六七届老初二的学生。1969年元月赴延安地区富县茶坊公社插队;1971年6月陕西汉中100号信箱参加工作;1972年元月西安理工大学工作;1993年元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作;2011年11月退休。
我 的 小 学(草稿)
作者:天路无言
一、
1958年7月的某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家里来了位须发皆白的老爷爷,个子不高身材比较瘦,给人一种慈祥谦和的感觉。后来我知道老爷爷是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的教工,他来到家里是来办理适龄儿童入学登记手续的。于是自那年的9月1日起我就上小学了。
从家里到学校上学很近,步行大约不会超过三分钟。学校是一栋两层的坡顶砖混结构的楼房,是50年代初与周边子区,丑区,寅区……直到到申区等居民楼和商业设施,都是整体规划设计,且同步建成的。因此学校的建筑风格与附近建筑均呼应协调。除此之外,百万庄地区还剩下北平房,东平房和西平房没有规划建设,我家当时就住在东平房。那会儿一般来说,住在楼房的家里经济情况要好些,住在平房的多数生活状况更为拮据,所以以至于人们常说是住在楼房还是平房的,就能多少掂量出对方家里的经济水平来。
学校始建于一九五五年八月。当时校名为北京市海淀区百万庄小学。一九五六年重新划区后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苏联展览馆路小学。一九五七年再度更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学校在62年学生入学高峰期的时候(那会儿我正在上四年级,也是那一年我有了弟弟),政府将学校附近的地质部仓库约有70多间房,划归学校改为展览路第一小学分校。当年学校建制班达到42个班,2000多学生。我们的校长叫汪若余。
进入学校后,我被分在一年级一班。既是新生入学,书包和铅笔盒之类物品总是要有的。奈何家里实属贫困,竟连上学必备之物也没有钱购置。记得很清楚,书包就是一个平时妈妈用来买菜的一个布做的提兜,只能手提着且绝无可能背在肩上。所谓“铅笔盒”就更令人尴尬了。妈妈是找了块儿布缝了个口袋,袋口可以用绳儿收紧的那种就权当铅笔盒了。除此之外,其余诸如水杯,水杯套,口罩等物亦勉强凑活,好歹就算都有了。我见到此状十分沮丧,亦曾再三恳求母亲甚而闹了点别扭,但无奈家境如此又如之奈何,只得背着这些家当上学校了。说起家境来,小子不得不累赘几句。自打我记事以后,母亲是家庭妇女,就没有过正式工作,一家人全靠父亲的微薄薪水艰难度日。父亲的工资那些年先是每月56元,之后调整到62元,62元的工资一直拿了很多年,就一直没动过。看官要知道,那个年头儿我们家老老小小6口子人,吃穿用的都指着这点儿。除此之外月月还要给山东老家爷爷奶奶那边儿寄上5元,逢年过节时是10元。由于生活拮据,我们几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也见长,加之陆续上学,每年的学费,书本费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每年父亲都得在单位申请些困难补助,母亲也设法在街道厂子里里接些砸扣眼,锁扣眼,熨台布等零活,或者给别人帮佣挣点钱,好歹补贴些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