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生活 专栏天伦之乐 → [转帖]早教专家冯德全《父母必读》


  共有1048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早教专家冯德全《父母必读》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0:00 [只看该作者]

如何和婆婆达成管教共识?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管教孩子时,“坚定”,包含了原则的坚定,也包含了大人之间管教态度的一致性。如果大人对管教的看法存有分歧,心思细腻的孩子会马上捕捉到,并且一定会好好地利用它。

  如果这个分歧存在于夫妻之间,可能通过枕边讨论会好解决一些,而且通常丈夫会乐于拱手让出主导教养的权力。可是如果这个分歧发生在婆媳之间,那么原 本就“暗暗较劲”的两方,对于管教主权的争夺就需要智慧去调解了。不过好在尽管婆媳之间存在较量,但出于对孩子共同的爱和期望,一些管教上的分歧,只要处理得当,还是可以轻松化解的。

  在化解分歧时,首先,作为晚辈的儿媳,于情于理,都需要承担比较多的情绪责任,并跨出和解的第一步。虽然她才是孩子的母亲,但她同时也是孩子的表 率,如果在和婆婆的关系上表现出不尊敬长辈、不懂事的言行举止,那么孩子“有样学样”,将来也会这么对待自己的母亲。此外,在和婆婆的较量甚至战争中,对中国男人来说,妻子永远是最终会被放弃的一方。因此我建议作为媳妇,我们最好不要傻了吧唧地去挑战这一点。

  那么怎么去和婆婆达成管教的共识呢?我先预设两段对话:

  “妈,您不能这么管孩子!”

  “妈,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最好能定出个共同的方法来!”

  “妈,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不能由着他吃这么多零食,您怎么又忘记了呢?”

  “妈,大宝这两天老说肚子疼,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

  “妈,您不能这么管孩子!”——这是居高临下地管教婆婆,婆婆当然火大。为了面子,也为了维护权威,她会说,我就是这么把儿子养大的,他现在怎么了,不是很好吗?

  “妈,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最好能定出个共同的方法来!”——这无关管教,这是为下一代共同的利益着想,是理性的,不含批判的。但你不能接着说:“妈,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最好能定出个共同的方法来,您那样管孩子不行!”否则就又前功尽弃了!

  “妈,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不能由着他吃这么多零食,您怎么又忘记了呢?”——这是自上对下的诘问,是指责,是怪罪。婆婆听了,即便自知理亏,也会为了面子而抵死不承认。

  “妈,大宝这两天老说肚子疼,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这是陈述事实,不带情绪,没有怪罪,只是就事论事。但你不能接着说:“妈,大宝这两天老说肚子疼,我看可能得少吃点零食了!您记着啊,别再给他吃这么多了!”

  所以,和婆婆达成管教的共识得注意以下几点:

  ?  如上所述,就事论事地讨论。不诘问,不指责,不怪罪。

  ?  先巧妙地满足她的虚荣心,然后再提出问题。

  “妈,您看那个时候您多不容易啊,自己一个人带这么几个孩子,现在个个又都这么有成就。不过,唉,现在的环境不比当年了,现在的孩子和当年也不一样了,外面的世界又那么复杂,不好带呀!……您看,那天电视上不是说了吗……”我们先肯定她的成就,承认她的能力,满足她的虚荣心,但同时也让她老人家明白,过去的方法运用到现在不一定适用,也不一定奏效。这样她就不会因为急着维护自己,为反对而反对了。

  ?  要记住,我们的方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看似落伍的老人家的方法,也不一定就是错的。很多时候,实际的生活经验要比书上教的更管用。所以,为了孩子好,有时我们必须放下自以为先进的骄傲和对管教主权的耿耿于怀。

  ?  不要敏感而情绪化地对号入座。有的时候,媳妇会把婆婆对孩子的管教,敏感地“移情”为对自己的责难或攻击(反之亦然)。这是引起婆媳在管教上对立的根源。对年事已高的婆婆来说,要她改进这一点也许比较困难,但对年纪轻、学识高、眼界更广的媳妇来说,相对就容易得多。再说,孩子最终还是和妈妈更亲,共同生活 的时日也更长,所以这种不必要的对号入座和飞醋,能免就免了吧!

  ?  还有,如果你真愿意听我的建议,那就千万别把老公给扯进来。如果是平心静气地开会讨论,研究共同的管教方法,那当然毫无疑问需要全员集合。但如果是要他来评判婆媳之间谁对谁错,那就放他一马吧。再说,如果他的情商和智商都不够高,瞎捣乱的结果是让两军对阵,那么吃亏倒霉的还是我们自己。

  ?  最后,如果你确信自己的管教态度和方法都是正确的,也经由实践证实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要礼貌地据理力争,运用各种技巧,来为孩子争取到最好的教养环境。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1:00 [只看该作者]

孩子犯错父母该怎样引导?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如果孩子接二连三地犯错,就意味着他没有学会采取正确的方式获得他的所需。请父母仔细想想孩子的需求,孩子通过他错误的行为方式是想期望得到什么呢?找出他们的需求不放。如果孩子想得到关注,那就告诉他怎样以良好的行为去获得。“比尔,我可不管你哭不哭,如果你让我读故事给你听就别嘤嘤地哭了,坐到那儿坐几分钟,然后回来礼貌地让我读故事给你听。”让孩子知道这是父母能接受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也能获得自己的所需。

  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要教导和启发孩子主动地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在这一引导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建立起内心的约束。

  1 首先要向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补救联系起来,使孩子容易接受要他进行补救的建议。要在孩子中提倡坦白承认错误的精神,防止他们采取以下策略:否认错误行为(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把错误行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错误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

  2 说明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在采取补救方法的同时,你要费些时间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允许他们做的,而不说什么是禁止他们做的。因为许多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父母越是禁止的东西,孩子越是想试试。孩子犯错误有时是出于好奇心,所以父母应该避免这种逆反心理现象的出现。

  3 让孩子知道父母不赞成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当父母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需要孩子做出补救时,对孩子本身仍旧要表示好感,不要笼统地责怪孩子。父母可以把批评限制在孩子的一定行为上,例如,“我不喜欢你在屋里大声尖叫,因为这样打搅了别人”,要避免孩子一不守规矩就指责孩子“坏”的想法,更不能使用诅咒或威胁的口吻,表示你不再爱他们了。这样会把问题搞复杂,孩子会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很关心,孩子感觉你是喜欢他的,那么,你对他将是最有影响的。

  4 处理要及时。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紧接着孩子的错误行为之后,要求孩子进行补救,是促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当孩子正在采取错误行动的时候加以制止则更为有效。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父母应该立即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不要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因为延误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5 让孩子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这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父母可以再提出一些补救的办法来引导他。

  6 要冷静且实事求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后果进行补救时,父母应该避免喊叫、谩骂、侮辱、讽刺孩子,以及过于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补救措施反感。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与规定原则之间明显的矛盾,而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不和睦。不要使孩子感到因为他犯了错误,父母就不爱他了。如果父母能冷静地处理孩子发生的问题,孩子即使有气也会很快平静下来,听取父母的意见。父母的态度应该像老师一样,愿意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受到教育。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孩子发展自己内在的约束力。一般说来,孩子学东西快,忘得也快。要有效地运用补救的办法改变一个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耐心地、再三地强化正确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对那些学得较慢的孩子或情绪上易受到干扰的孩子,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帮助。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2:00 [只看该作者]

如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冬冬的记忆力并非天生就好。一周岁半的时候我开始教他认字,反反复复教了很多次,他就是记不住,到两周岁时还是这样,我只好放弃教他了,后来是渴望读书的欲望让他在识字方面快速进步的。而且,直到现在儿子也只是在学习方面记忆力突出,在日常生活中可是丢三落四的。我在当年就相信记忆力是能够培养和训练出来的。

  1. 要提高记忆力必须首先培养注意力

  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专注,不可三心二意。

  在冬冬很小的时候,不管教他做什么或让他看什么,我都要求他注意力要集中。我常常会在讲故事的中间提问他,刚才讲到哪儿了?刚才遇到的那个事情你说该怎么解决?你能不能猜猜这个故事的结尾?或者你认为什么样的结局更好?这就逼着孩子不得不集中精力来听你讲故事。孩子自己没有阅读能力的时候,大人还可以这样提条件:“如果你不注意听妈妈讲,就证明你不喜欢听,那么妈妈就不讲了。你只有喜欢听了,妈妈才愿意给你讲。”

  我觉得孩子玩玩具也是一个学习和认知事物的过程。冬冬从小到大,我给他买的玩具并不多,而是让他专心把一样东西玩到清楚明白,精深透彻。有些家长为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高档玩具,却只把玩具当成哄孩子不哭的工具,一会给孩子拿这个,一会又换那个,如此反复,孩子很容易养成干什么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注意力难以持久。

  我还经常选择一些适合冬冬学习的知识,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然后给他奖励。例如给他一本看图说话的书,让他在几分钟内看完,告诉他我要听他讲这个故事,要有头有尾,越生动越好。目标明确了,冬冬就很认真很专注地去做这件事,就能完成得又快又好,于是表扬奖励一番,他就会很高兴。

  从小培养专注力使冬冬能记住的东西越来越多,记忆力越来越好。且不说冬冬学习从不贪黑起早,从未请过家教、进过补习班,就是高中阶段三年,省实验中学的老师也是特批了他不用上晚自习。在省实验中学这个高手云集的学校里,儿子不上晚自习,每次考试还能拿高分,甚至领先第二名几十分,的确是堪称奇迹。我认为从小培养孩子专注力真是家庭教育中最划算的事,可以说是投入产出比达到了最大化。

  2. 要引导孩子快乐地学习

  学习是人一生都要做的事,对学习有兴趣,学习起来就不会痛苦。我们发现,不管孩子聪明与否,对他自己感兴趣、喜欢学的东西学得就快,记得就牢。而不愿学的东西,不管你费了多大的力气,他常常还是学不好、记不住。原因就是孩子学习往往凭兴趣,在他没有真正懂得学习目的并且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时候尤为如此。

  3. 边学习边理解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

  古语说:“盈科而后进。”意思是:在学习上只有把前一个问题彻底弄懂了,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孩子学习尤其不要欠账,如果这一节课学的东西没消化,就谈不到记住,再往下听老师讲的就可能听不懂。因为课本上的知识连贯性很强,这一节没弄懂,再往下学习就有困难,学的越多越记不住。这样会使孩子慢慢形成厌学情绪,严重时甚至逃课,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自然下滑,最后由好学生变为差学生。

  4. 可以参考某些专门训练记忆力的科学方法

  现在有一些传授记忆方法的讲座,父母应该选择那些已被实践证明其成功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去听听,然后试着去做做。还有一些介绍怎样提高记忆力的书籍,买来看看也是有很有效果的。冬冬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都曾买过这类书,我都是仔细认真研读,甚至把它们列为重点必读书籍,反复阅读琢磨。

  5. 要调动多种感官综合记忆

  宋代大学者朱熹曾说过,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说的是在读书时要从心里专注,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记忆。这样多种渠道同时完成记忆的方法,比单纯用眼看或者默记要有效得多。读写相结合的记忆方法,在英语学习中更是成效显著。

<!--显示正文 END--><!-- publish_helper_end -->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2:00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别一味“说教”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这是‘1’,12345的‘1’,……”这两个场景,对大多数为人父母者来说,大概不会陌生。

  前者是愤怒的父母对犯错孩子的指责,而后者则是他们在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会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科学教育公益月全国巡回讲座上海站演讲时,用生动的事例告诉天下父母:“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

  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临床上发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倾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他们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孩子哭时,三句话最实用

  孩子哭闹,恐怕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孙瑞雪表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难用所谓的“道理”去说服他们,也很难给他们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孩子哭时,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等孩子哭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孙瑞雪建议,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第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难过,就哭吧”,第三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哭的话,我会陪着你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总会陪伴在身边。在感受到“抚慰”后,幼儿的情绪就会较快平复。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3:00 [只看该作者]

自信是孩子成功的第一秘诀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东子:自信是孩子成功的第一秘诀。

  范姜国一:自信心就是我的加油站。

  爸爸东子 ———

  曾看过比尔·盖茨给他的父母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你们从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尽管我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别的孩子,可你们总是会对我说:孩子,你不比任何一个孩子差,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正是你们阳光般的鼓励,使我拥有了强盛的自信心做动力,让自己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

  看到这一段话后,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一些家长。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比尔·盖茨的父母恰恰相反,他们常常会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和别的孩子的优秀之处相比,以为这样能使自己的孩子努力地去赶超。

  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或是不足,比别的孩子的长处或优点,甭说建立自信了,孩子不自卑就不错了。这样的对比教育方法是不妥的,长期这样下去,不但不会激发孩子奋起直追,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差,没有自信心。

  要善于发现你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赞扬和鼓励,让孩子拥有阳光般的自信,成就自己的人生,并且要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

  自信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面对人生不同阶段挑战的勇气。只有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会积极进取,才会勇往直前。

  在生活中,一个自信的人,肯定是自强的人,他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当然也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有信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走远,而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却能走遍天涯海角。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他们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自信是孩子成才的必备心理素质。要使孩子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首先,父母要对孩子满怀信心,处处流露出“我的孩子很棒”的态度。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很重要,父母眼里肯定、和善的神情会让孩子感到信心十足。

  试想,如果连父母都不认为自己的孩子行,孩子又到哪里去找信心呢?

  自我的女儿依依能够独立做事那天起,我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宝宝真棒!”而且我常常对孩子说:“爸爸相信你能行!”所以,依依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说:“放心吧,我能行!”或者当别人要帮她的时候,很干脆地拒绝:“我自己可以的!”脸上是很坚定的自信表情。很少听她说“我不行”“我不敢”“我不会”等消极的话。

  其次,在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信心。

  自信源于积极的心理暗示,自卑源于消极的心理暗示。人积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就如同风帆,会助你成功;相反,人消极的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又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一生的成功。

  当孩子做事失败,我们要告诉孩子,失败是正常的,不要泄气,要充满信心重新开始。孩子会在我们的鼓励中很快树立信心,会记住:失败一次,不等于永远失败。

  依依刚跳级的时候,期中考试英语只考了47分。孩子哭着回家,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我没有半句批评的话,相反,我拍着依依的肩膀“表扬”她:“宝宝,你考了47分已经很不错了。这说明这47分的知识你全掌握了!想一想,和你们班同学相比,你比他们小两三岁,而且少读了一年书,他们考80分、90分,你考47分,你一点也不比他们差啊。再说了,爸爸在你这么大的时候,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呢,你可比我小时候强多了!”依依终于破涕为笑。而且在3个月后的期末考试中,孩子的英语一举考了97分。

  还有一点,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不可轻易问孩子“你能行吗?”或者说“这事你做不来的,还是等长大再说吧。”这样的语言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做的事情,除了确保安全之外,就是对孩子放手,给他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独立、勇敢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

  依依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自己去上学,最初出于安全考虑我没有答应。而当确定她能安全解决上学路上的诸多问题之后,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校和回家。每当看到别的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还要千叮咛万嘱咐的时候,依依总是流露出骄傲的表情,在那些孩子面前,她充满自信。

  这样的事情很多,只要条件允许,我就会大胆让孩子去尝试,然后给予孩子鼓励和赞赏。在我的“开放式”的教育下,依依越来越具有“闯荡”意识,什么事情都敢于尝试,越是难度系数大的事情,越能激发她体验一把的好胜心。

  要想让孩子自信,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要自信。很难想象一个不自信的父亲,会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有一次,我和妻子带依依到沈阳的五里河公园玩耍。女儿看到几个小朋友在几种大型体育攀爬器械上玩得很高兴,自己也要上去,可是妻子不放心,劝说女儿玩一些简单的、安全系数高的器材。女儿向我求援,我劝说妻子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为了安慰妻子并鼓励女儿,我也身先士卒,同女儿一起攀爬起来。我迅速爬了上去,完成了动作又下来了,然而女儿上去以后却害怕了,不敢往前爬,说:“爸爸,快抱我下去。”

  我考察了一下周边情况,确定安全没问题就回答:“下来干什么?没事儿,往前爬!”在我的鼓励下,女儿最终战胜了困难,由此也变得自信起来。

  女儿范姜国一 ———

  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就是自信心的一种表现,因为发言———需要有能够面对错误的勇气和敢于挑战问题的决心,还要有坚信自己能够战胜难题的信心。但是大多数同学缺乏这种勇气和决心,由此也错失了很多良机。

  我猜不发言的同学可能是没有足够的信心能答对老师提的问题,所以就不敢举手,他们可能会想,如果答错了多丢人啊。可是我认为,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应该自信地举手,面对难题时相信自己能行,这样回答问题时就会让人感觉到答题者的信心,就能克服难题了。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怎么能让别人来相信你呢,只要这样想一想,就会信心十足了。

  一次初二的物理课上,老师在讲一道实验题,题目是:请用玻璃杯、小灯泡两个、水若干、电源一个、导线若干、铅笔、橡皮泥一块、电流表一块中的任意材料,进行实验来证明所学过的概念或定理,要求说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老师读过题后有很多男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却没有女生(我当时正在审题),可能是女同学都比较害羞吧,于是老师叫了其中的两个男生,可是两个男生都回答完毕后,还是没有女同学举手,这时物理老师说:“我就不信女同学比男同学差,这回我不叫男同学了!”

  这一句吓坏了很多女同学,但是喜欢物理的我一下子举起手来,老师高兴地叫了我,我站起来镇定地说:“我选用的是铅笔、玻璃杯和水,首先把水倒进玻璃杯,然后用铅笔敲打玻璃杯的外沿部分。现象是发现水产生了微微的波纹,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颤动。”语音刚落,老师就表扬我说:“用简单的工具和简练的操作来证明概念,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不仅不易出错,还能给人清爽的感觉!”

  不管答对答错,发言都是一件让我很喜欢的事情,因为不管对错,你总是能听见老师的点评。就算你的答案错了,起码你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然你将被胆怯蒙住双眼,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何况不试一试,你怎能就确认自己就是错的?不要让害羞占领自信的领地,要对自己有信心,才能拥有举起手的勇气,心中要始终想着———我要发言!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3:00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更要顾其“面子”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古训有云:“堂前训子,背后教妻”,意思是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进行,不用给孩子留面子,但教导妻子则要照顾她的面子。

  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家长是否认为孩子有错误就该立刻批评,不管有谁在场?或者在与朋友谈论孩子时,总爱当着孩子的面说他的缺点?又或是常在外人面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育儿专家表示,孩子也需要“面子”,“堂前训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王女士去参加朋友聚会,带上了4岁的儿子茂茂。恰巧朋友的另一个孩子小文也来了,两个小伙伴一下子就打成了一片。晚饭时,茂茂有点笨拙地夹起一块鸡腿,正要往嘴里送时,他的小手一歪,整个鸡腿掉到了衣服上,随即又掉到了地上。见到此景,王女士一股怒火冲上头顶,大声地责备茂茂:“你怎么那么笨,刚给你换的新衣服!你看人家小文怎么不掉东西?”听了妈妈的训斥,茂茂顿时感到很难过,强忍着眼里的泪水。

  遭到妈妈的训斥后,茂茂就怎么也不肯吃菜了,只顾低头吃自己碗里的饭。任凭妈妈如何给他夹菜,他就是不吃,以这种方式表示抗议。

  故事一

  训斥后孩子不吃菜了

  谭女士下班回来,看见忘带钥匙的邻居被锁在了门外,于是邀请邻居到家里坐坐。没想到一开门,谭女士便发现家里的白沙发被蜡笔画得乱七八糟、五颜六色。谭女士只好尴尬地对邻居笑笑,强压住自己心中的怒火。

  等邻居走后,谭女士把3岁的儿子小俊叫过来,问他白沙发是怎么回事。小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谭女士想了想,继续问道:“刚才奶奶在厨房做饭时,你是不是和小狗在客厅里玩?”小俊点点头。“那妈妈知道了,一定是小狗把沙发弄脏了。小俊可不可以去告诉小狗,在沙发上画画是不对的,如果小狗以后再想画画,可以画到白纸上,好不好?”妈妈走开后,小俊满脸愧疚地抚摸着小狗,似乎正在思考什么。吃饭时,小俊向妈妈承认了错误:“沙发不是小狗画的,是我画的。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在沙发上画画了。”

  故事二

  给孩子一个台阶下

  “儿童长到2岁多时,开始出现自主意识。平时说话中也常常会出现‘不’、‘我’之类的词汇。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强调自己立场的重要,具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自尊心。”南宁市银兴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颜媛介绍,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到6~7岁,有人称之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颜媛认为,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有自尊心,也爱面子,有些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比成人还强。因此成人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教育的原则。

  南宁七田教育儿童右脑潜能开发中心校长朱海瑕认为,孩子与成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人,需要与成人一样被尊重。如果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心里也不会接受。

  朱海瑕说,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揭发孩子的短处等,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挫败感和羞辱感,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此外,常常在外人面前受到家长批评的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以及对父母的不信任感,从而疏远与家长的关系。孩子在家长面前不受到尊重,常常是家长与孩子产生隔阂的原因。

  不仅如此,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进行“堂前训子”,还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等。颜媛说,有些孩子甚至会在这种影响下出现极度的自卑,其实极度的自卑与极度的自尊是相对应的,如果不注意引导,会在孩子的心灵上埋下隐患。一旦爆发,甚至会诱发犯罪。

  专家解析

  教育不能伤害孩子自尊

  解决对策

  平等对待孩子

  如何爱护孩子的面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育儿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有这样一种思想,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养的,听从自己的话是应该的。因此一些家长总是把孩子放在一个低矮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甚至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朱海瑕表示,孩子在家长面前不受到尊重,恰恰是家长与孩子产生隔阂的最重要原因。

  “你平时如何对待你的朋友,就应该如何去对待孩子。”朱海瑕说,“家长们平时在训斥孩子前,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在外人面前揭你的短,或者训斥或强迫你,你会有什么感受?”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可以蹲下身子,用平视的角度和孩子交流沟通。但更重要的是,不仅在形式上使孩子感受到尊重,还应在心灵上让孩子受到尊重。如此,大人也会被孩子所尊重。

  “堂前”不要训子

  当孩子无意间犯下错误,或是偶尔提出无理要求时,作为家长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无地自容。朱海瑕表示,在公共场合,只要不是必须立即制止的错误,还是要给孩子留足面子,过后再换个机会“堂下教子”。

  颜媛表示,孩子在外人面前犯错时,可以先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教育,用商量的语气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等到了“堂下”,再与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一定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家丑不要外扬 

  爱护孩子面子,还要注意不要宣扬孩子的错误。带孩子外出碰到熟人,面对朋友对孩子的夸赞,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听到后会洋洋自得,于是刻意在孩子面前向外人数落他的不是。在这种场合下随意数落孩子的缺点,不仅不能达到控制孩子骄傲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还有些家长在一起谈论孩子时,会把孩子以前闹过的笑话拿出来“交流”。朱海瑕认为,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糗事,在成人眼里是个笑话,在孩子心里却是关乎脸面的事情。因此家长们在一起聊天时,不能把孩子的缺点或笑话作为谈资,以免伤害孩子。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最好在小范围内教育。能够父母一方单独出面就能解决的,不要再让另一方也参与进来,否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批斗”的情绪。毕竟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的错误得到改正,问题得到解决。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4:00 [只看该作者]

强行制止孩子哭有害无益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了不满,有了压抑,有了痛苦,就哭了。家长怎么办?有的家长慌了,第一反应就是不让他哭。其实没必要,哭一两声没什么大不了,练练嗓子而已。让他哭,让他排解一下情绪。我们成人事业不顺感情不和的时候也要哭几回,孩子比你更没理智,怎么能不让哭呢?不能剥夺孩子哭的权利。

  不要剥夺孩子哭的权利

  快乐教育、快乐生活是家长和孩子的理想状态。有的家长说,我很难长期做到。其实,偶尔为之就很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永远定格在孩子的心中,这些将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我所说的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要你每天都这样做,或者一定要做得很完美,那不可能,但是你必须有这种意识,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该做的时候就要做。

  孩子的成长需要快乐和轻松,但实际上,令父母揪心的是孩子的哭声,从一出生哭声就陪伴着孩子。今天为这个哭,明天为那个哭,很多父母最怕听到孩子的哭声,孩子一哭就慌了。怎么才能让他不哭,让他只有笑声而没有哭声?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孩子哭没错,家长的认识有误区。

  很多父母一见孩子哭了,第一反应是制止孩子哭,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别哭。可是哭有那么可怕吗?有谁听说过孩子哭一哭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吗?没有。孩子哭没那么可怕,他从一出生就哭,哭是他正常的一种情绪发泄。哭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有时候我们成人也要哭一哭来缓解情绪和压力。哭与笑一样,是人的两种不同情绪。为什么他笑的时候你不去制止而哭的时候要去制止呢?你要明白,孩子哭不可怕,别慌,别着急,让他哭一下,舒缓一下情绪,再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哭。举个例子,孩子要去爬阳台,这是很危险的,有可能掉下去没命。父母的理智在警告,绝不能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一定要制止。但对孩子来说,他想爬阳台,那是他的一种好奇心,这种欲望驱使他根本不去想危险不危险。父母的制止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欲望,孩子的欲望与父母的理智形成冲突,孩子哭了。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无理的哭几乎都是因为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与父母的理智产生冲突,孩子认为父母有意阻止他,所以用哭来抗议,来发泄不满。这就是大部分孩子哭的原因,比如他要去玩很容易摔碎的贵重物品,他要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他要得到他不该得到的东西,等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非理性欲望,有责任去纠正他。

  孩子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有了不满,有了压抑,有了痛苦,就哭了。父母怎么办?有的父母慌了,第一反应就是不让他哭。其实没必要,哭一两声没什么大不了,练练嗓子而已。让他哭,让他发泄一下坏情绪。我们成人事业不顺感情不和的时候也要哭几回,孩子比你更没理智,怎么能不让哭呢?不能剥夺孩子哭的权利。你要认识到,孩子也是个人,孩子的成长过程会有不断的非理性欲望冒出来,这是他的天性,这些非理性欲望会不断地被压制,所以他必须承受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他通过哭一两声,哭出高潮,先把不满发泄出去。

  找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孩子哭过后,父母的理性教育就可以开始了。为什么要等他哭完呢?假如我们要去说服某个人,千万不要在他气头上去说,没用的,那时候他处于情绪高峰,听不进去任何话。必须等他气消了,心平气和的时候再跟他讲道理。孩子也一样,必须等哭的高潮过去。有的父母看孩子哭兴正浓,慌了,赶紧做工作,结果事倍功半。再加上处理方法不当,这时候有什么要求都答应他,反而被孩子抓住了弱点,以后想要什么就用哭来吓唬你,哭成为了孩子的杀手锏。

  所以让他哭,必须等他哭的高潮过去后,能听进一些话的时候,再开始跟孩子讲道理。像前面孩子爬阳台的例子,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这阳台你爬上去,会摔下去的,你摔坏了爸爸妈妈怎么办?以后不要爬了,爸爸妈妈也不敢爬。”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讲,不管孩子能听进去多少,甚至当耳边风,你也要这么讲,讲多了,他总能听进去一些。你坚持这样做,让他习惯你的方式,他就明白他哭完之后,你就要跟他讲道理了,他知道这个道理的重要性,就能把道理当回事。

  对待孩子的哭,有的父母采取软的办法(答应他无理要求),有的父母采取硬的办法(使用暴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以理服人,才是王道。在实际中你可以灵活运用,比如说在他接受道理之后加一点奖励等。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明白,现在让孩子哭一下,是为了让他以后少哭。你想找到一下子制止他哭泣的做法,只会导致他以后更经常地哭,以哭来要挟和耍赖。

  因此对孩子的这类问题,我们最好不要针对问题的表面去纠正,而是要针对问题的根源来矫正。孩子正在成长中,习惯几日一变,性格几日一变,如果父母只看问题的表面,慌了手脚,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天天都处于忙乱和烦躁中,愁眉苦脸,心力交瘁,哪还有精力来教育孩子呢?

<!--显示正文 END--><!-- publish_helper_end -->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4:00 [只看该作者]

越累的妈妈越不是好妈妈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昨日,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郑委走上成都“金沙讲坛”,分上下午两场为成都的家长们讲授了如何做合格家长和辅导孩子学习的正确方法。

  重智轻德教育出问题

  思考1:为什么农民能教育出很多好孩子,城里人却教育出很多问题孩子?

  不少农村家长教育孩子很有智慧,他们往往会说三句话:“孩子,爸爸妈妈没本事,靠自己吧。”“孩子,做事先做人,出去别害人!”“大胆出去闯,实在不行回家还有口饭吃。”可是,到了城里家长的口中,则变成了“宝贝,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爸爸妈妈来干。”“宝贝,出去别欺负人,别人打你不要吃亏,一定要还手。”“好好学习,以后考不上大学,没饭吃也不要回来。”在郑委看来,教育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重智轻德,一个孩子只有会做人、有德行,知道不伤害、不妨害别人,他才有可能会努力学习、有责任心。

  妈妈越累越不见得好

  思考2:现在教育出来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容易了还是难了?

  家长们每天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怎么样才能教育好孩子?郑委说,想教育好孩子,必须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做好两件事情:其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施教者们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所谓上行下效;其二,帮助孩子树立基本道德观并教其如何做人,所谓使其向善。

  “现在很多家长把教育搞复杂了,越累的妈妈越不是好妈妈。”郑委提醒父母,一定不要再说“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都我来管”。不妨告诉孩子三句话,“爸爸妈妈相信你,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干。”“如果你干不了,我们坐下来讨论。”“如果实在做不好,我来干。”郑委说,其实往往孩子们最快乐的不是什么都由父母包办,而是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好一件事。

  中国有句老话“想什么有什么,怕什么来什么”。“如果家长都不觉得孩子能不断好起来,对孩子没有信心,那这个孩子能好起来吗?”郑委表示,只有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有的家长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总是当着孩子面不断诉苦,其实如此不相信孩子是对他最大的不尊重。他建议,不妨家长引导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7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5:00 [只看该作者]

宝宝胆小“壮胆”有招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生活中,家长常抱怨孩子胆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独自睡觉。“孩子胆小大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冯德全早教专家指出,只要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胆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怕生:不愿与别人交往

  “豪豪3岁了,眼看着就要上幼儿园,可他非常胆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真怕他去学校受欺负。”方女士担忧地说道,从半年前开始,她就发现儿子胆小怕生。有一次,几个好友相约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其他几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得热火朝天,可小豪豪只是拉着妈妈的衣角看小朋友玩,自己却不肯加入。

  冯氏专家把脉:多给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

  孩子怕生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带孩子去外面的机会也少,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自己玩,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应对。

  冯氏专家建议家长尽量给孩子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带孩子到朋友家拜访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或者在小区的邻居中帮孩子找个外向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

  怕黑:不敢独自睡觉

  彤彤6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跟随奶奶一起睡的,今年春节后,奶奶回老家了,彤彤妈也想借机训练彤彤自己睡觉。“彤彤,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睡觉。”“好的,妈妈。”彤彤欢快地答应道,可一到晚上,彤彤却光着脚丫子跑到他们房间。“妈妈,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我不敢一个人睡。”彤彤睁大眼睛说道。彤彤妈心疼女儿,只好让她跟自己睡。

  冯氏专家把脉:睡前讲一些快乐的事情

  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见任何东西,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平时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看动画片时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尽量选择哪些积极向上的。”冯氏专家建议,在培养孩子独自睡觉习惯时,家长要分阶段进行,睡前给孩子讲一些快乐的事情,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孩子单独睡。

  怕物:不敢接触新鲜事物

  子函是个5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他总缺少男子汉的勇敢气概。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他却不敢上去,妈妈再三鼓励,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谁知坐在上面却又不敢往下滑。对于那些新鲜的游玩项目,子函也总是不敢自己尝试。

  冯氏专家把脉:多参与户外活动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要多给他一些鼓励。“孩子不敢玩新鲜的游戏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尝试。”冯氏专家谈道,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生的磕磕碰碰,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自信。

  应对手册

  怎样才能使孩子克服胆小,变得勇敢呢?冯德全早教专家提出四点应对措施。

  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有些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比如当孩子拿茶杯时,他就会嚷道:“别动,小心摔碎了。”当孩子摸扫帚时他又会喊道:“小心弄脏衣服,快放下。”两三岁的孩子,对新生事物处于信任和怀疑的阶段,如果家长过多使用限制性语言,孩子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也不敢再去尝试其他东西,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给孩子多些鼓励,少些限制。

  少些责骂和恐吓

  当孩子做错事时,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发火责骂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吓唬孩子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在家长看来这只是一句责骂的话语,可对孩子来说却感觉整个世界坍塌下来,因为父母是他的一切。还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给孩子灌输“安全教育”,比如“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否则坏人会将你带走的”。当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时,他便会不自觉地变得胆小。

  找出闪光点、多鼓励孩子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再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行动,虽然在别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但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抓住这些“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多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带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鼓励孩子与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的要求小朋友来家做客,让孩子做小主人,全方位得到锻炼。

  家长应该常说的5句话

  1。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2。再试一次,就能成功。

  3。孩子,你真棒。

  4。别担心,爸爸相信你能做好。

  5。这次表现不错,下次继续努力。

<!--显示正文 END--><!-- publish_helper_end -->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金色童年
  18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15128 积分:81972 威望:0 精华:17 注册:2009/3/10 15:3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5 19:36:00 [只看该作者]

发脾气的孩子最需要“共情”
 信息来源:冯德全早教官网   

发脾气的孩子最需要“共情”

  “不管什么理由,发脾气终归是不好的,有话可以好好说,有问题可以好好解决,发脾气不但无济于事,还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大家通常这么认为。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会先批评教育,再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争取以后不要再犯了。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并不知错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就像天天和壮壮一样,他们对妈妈的管教并不服气,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父母没有意识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样。

  当成人做错事而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或者被误解而感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向知心朋友倾诉,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这样就得到了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共情。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往往被成人认为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导的,而孩子自己又不会主动倾诉或咨询,所以他得到的共情远远少于成人,只能默默地承受心理压力。

  发脾气的孩子是情绪脆弱的,他们的内心冲突及困惑比不发脾气的孩子更强烈,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更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的共情,需要父母的安抚与帮助,可是,他得到的更可能是父母的压制与批评。

  外在的压力或许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气,却加剧了他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讲的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

  “共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

  共情,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原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

  与孩子共情,父母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父母共情,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就对父母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理智与认知才能恢复正常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父母的批评与教育。

  在孩子发脾气或者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共情。

  天天的妈妈可以这样做——

  蹲下来,看着天天,帮助天天说出他的心里话:“你和壮壮都喜欢这个小汽车,是吗?”观察天天的反应,看他是否认可自己的解读,如果天天没有异议,接着交流,将孩子能一步一步应答的推理蕴涵其中。“如果他拿了小汽车,你没有拿到,你会不高兴,是吗?”→ “如果你拿了小汽车,他没有拿到,他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壮壮不高兴了,他还愿意玩吗?”→“如果他不愿意玩了,你还能与他玩得高兴吗?”→“你觉得是小汽车重要呢,还是与壮壮玩得高兴重要呢?”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对天天“喜欢小汽车”以及“得到小汽车就高兴”等情绪进行了共情,同时还引导天天共情壮壮,从自己得不到小汽车不高兴去感受壮壮得不到小汽车也不高兴的情绪——这样,天天在情绪与认知上的冲突都得到了化解,而且这种化解是孩子内在的领悟,不是外在的灌输。共情改变了妈妈的强权教育,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共情”之法:换位思考与体验

  “共情”的关键在于抛却自己的立场与成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对方的思考与体验。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我们不容易很快、很准地察觉对方的心灵世界,也不容易很快、很准地找到合适的共情表达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共情。共情,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

  共情是共鸣,不是评价和说教

  共情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判断和评价孩子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或者“默认”了,再很快付诸行动、“知错就改”。 这样孩子实际上没有被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绪并没有机会澄清,他并没有领会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发脾气到底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不愉快,而是懵懵懂懂地接受父母的说教。

  共情要让孩子产生共鸣,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你可以做的是——

  1.用“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等句式,帮助孩子说出心里话。

  2.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可以用“我愿意听听你的想法”等句式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心声。

  共情,接受与给予相辅相成

  共情是理解别人的能力,需要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你可以做的是——

  1.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这是孩子感受与学习共情的基础。

  2.多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会。例如,有时奶奶没有及时给孩子准备所需要的东西,妈妈可以跟孩子交流:“奶奶今天累了(或身体不舒服),不能帮助你,我相信你能自己做。”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对方。理解与共情是相互的,给予别人共情的孩子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别人给予的共情。

  通过阅读培养共情能力

  图画书含有丰富的人物角色和心理活动,阅读图画书能提高孩子理解他人心理活动的能力,如果你有意设计一些提问,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当故事情节出现波折的时候,你先停顿一下,卖个关子,激发孩子的思考:“天气突然变冷了,小猴该怎么办呢?”“没有找到妈妈,小猴心里是什么感觉?”若孩子的想法与书中不一样,也应该得到你的鼓励,开放的自主阅读更有益于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但不等于同意对方的立场。

  有时父母为了暂时平息孩子的情绪,甚至讨好孩子,可能会把共情演变为同情。例如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如果你对孩子说:“我理解你,这是你的玩具,他却来抢,真不像话!”“他怎么能欺负你呢?!算了,别哭了,不跟他玩了,妈妈陪你玩。”诸如此类的安慰和“打抱不平”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认知和情绪调节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