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工作站 栏寻亲觅友 → 《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共有2300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寻亲觅友》* 赏心悦目——花戏楼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9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6 11:53:00 [只看该作者]

  1962年由长春制片厂拍摄的上党梆子戏曲片《三关排宴》电影剧照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
      清咸丰间至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晚清时,壶关的“十万班”曾到北京和鲁西南演出。这一时期,这个剧种的职业班社多达200多个,有剧目千个。抗月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挺进晋东南,创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动在太行山区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十分喜爱、重视上党戏曲艺术,创作了现代戏《万象楼》,创作和改编了古装戏《邺宫图》、《韩玉娘》等,这些剧作弘扬民族气节,揭露奸伪丑态,激励反抗精神,由武乡县光明剧团、襄垣县农村剧团演出,很受观众欢迎。接着,《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三打祝家庄》、《白毛女》、《血泪仇》等剧也先后由上党梆子剧团演出。上党梆子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代表性剧目。《三关排宴》经赵树理同志协助整理后,在1962年搬上了银幕。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9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6 12:06:00 [只看该作者]

  山西临猗县的龙岩寺庙会上演出的锣鼓杂戏(摄于六十年代初)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流传于以临猗、万荣为中心,包括运城、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广大乡村在内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员均为男性,子承父业。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有部分手抄剧本流传至今。锣鼓杂戏植根于民间,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依附于祭祀仪式,以驱凶纳吉、祈福禳灾为目的,具有浓郁的宗教祭祀色彩。当地民众称其为“杂戏”、“杂耍”、“土戏”、“咚咚嚓”。
      演出时,由一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打报者”引各种脚色上台至左角入坐。脚色登场用“念”的方式自报家门,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都配锣鼓。“打报者”还负责拉前场、传令、禀报,向观众解说剧情及充当树木、石头道具,类似宋代杂剧中的“竹竿子”。锣鼓杂戏演出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三国戏”尤多,流传至今的有《伐西歧》、《乐毅伐齐》、《三请诸葛》等百余种。现存有手抄本锣鼓杂戏剧目《铜雀台》等十余本,其中的《会洛阳》系乾隆十二年抄本。
      锣鼓杂戏作为在村社迎神赛社活动中以驱邪纳福为目的而演出的仪式戏剧,与成熟的观赏性戏剧相比,带有更多说唱艺术的痕迹,是说唱艺术向戏曲转化的过渡形态。杂戏祭神所构成的稳定性,使它具有了戏剧活化石的价值。锣鼓杂戏演出从来没有职业班社,演员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人物装扮不划分角色行当,没有生、旦、净、末、丑的概念。锣鼓杂戏中的“打报者”身穿长袍马褂,头戴黑色礼帽,手执杏黄色三角旗,面部不化妆,负责拉前场,主要是念诵祈祷全村幸福安康的致语,然后向观众简述剧情大意;为元帅和官府传令、禀报,给观众解说剧情转折和衔接;有时还可以充当剧中的山石树木等道具。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9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6 20:17: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创意.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八面槽老同学
  9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2629 积分:14228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1/3/27 22:4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6 20:53:00 [只看该作者]

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

1强调神似,强调写意。

2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表演形式。

3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7 8:05:00 [只看该作者]

中华地方戏曲的大荟萃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9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7 10:03: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碗碗腔剧照

       碗碗腔,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又名“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而得名。1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为与老腔相区别,关中东府人又称其为“时腔”。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渭南人李芳桂曾作有剧本“十大本”,就其唱词结构分析,可断定当时碗碗腔的主要唱腔已经形成。《重修华县志稿》载,在同州(治今大荔)一带:“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建国前,陕西的各支皮影碗碗腔先后衰落。西府碗碗腔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已告绝迹,其余也在建国前夕消失。建国后,经有关部门的挖掘、抢救,各支碗碗腔先后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东府、西府两支于建国初期由陕西省戏曲剧院搬上戏曲舞台,继而洋县人民剧团将洋县碗碗腔发展为戏曲形式。1960年,陕北碗碗腔也改为舞台剧。各支碗碗腔均整理、改编了一批剧目,并在音乐唱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其主要演出团体先后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兼演眉户和碗碗腔)、大荔碗碗腔剧团以及榆林、兴平、洋县等地的碗碗腔剧团。
      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现已抄录在卷和出版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其中的《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真》、《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即所谓"十大本",简称"佩配庙钗真,宫莲媒驹庵"。传统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金琬钗》、《香莲佩》、《春秋配》、《十五庙》、《玉燕钗》、《白玉瑱》、《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等。1956年后,经过整理演出的有《金琬钗》、《白玉瑱》、《女巡按》等传统戏,也编演过现代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9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7 10:05: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晋北道情戏《李翠莲传》剧照(摄于五十年代末)

       晋北道情戏流行于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北东部、河北西北部,分神池、代县、应县三个艺术流派。道情音乐约于金代流入晋北一带,以曲牌体说唱形式广泛活动于民间,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传教义。清代中叶,搬上舞台,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其音乐体制主要为曲牌连缀体,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清末民初,职业班社林立,著名艺人辈出,为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时期。
      晋北道情的代表剧目,主要是宗教故事和劝善故事,如《韩湘子出家全图》、《庄周梦》、《郭巨埋儿》、《李翠莲传》等,还有一些生活小戏和移植剧目如《老少换妻》、《八义图》等。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3种96曲,如《大红袍》、《皂罗袍》等。其伴奏乐器文场有笛子、四胡等,武场有渔鼓、简板、单皮鼓、大锣等。表演重文轻武,重唱轻做。均为男演员扮戏,建国后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
      晋北道情是我国北方道情的缩影,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现在,晋北道情只有右玉县的一个剧团在勉强度日,举步维艰,其生存与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几乎临近消亡状态。
      临县道情戏等与此大同小异,不再详细介绍。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槐乡
  9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六星会员 帖子:34322 积分:200252 威望:0 精华:23 注册:2008/6/12 11:52: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7 10:11: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行天下
  9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56738 积分:311513 威望:0 精华:76 注册:2008/5/15 8:39: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8 8:26:00 [只看该作者]

还有啊?太棒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井1
  10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1480 积分:8502 威望:0 精华:12 注册:2012/12/11 23:11: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2/28 10:4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行天下在2013-2-28 8:26:00的发言:
还有啊?太棒了!

中华地方戏曲有近两百种啊!还未包括皮影、魔术、杂技国外引进的话剧、歌剧、舞剧、芭蕾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