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五色土 栏延河水 → 【陕北记忆】—北京知青陈幼民文集摘录


  共有1207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陕北记忆】—北京知青陈幼民文集摘录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18 20:21:00 [只看该作者]

《被遗忘的美丽》文章评论补充摘录:

guowenmin2011对你的博文《被遗忘的美丽》发表评论2012-07-18 12:08:02 


      我非常感谢幼民对这张相片的夸赞和剖析,我们几人也一直都喜欢看这张相片,觉得:“年轻真好!”。
    这张相片是71年7月底照的,当时夏姐(后排右,我前一篇文里提到的)要去干校了。我们当时队里仅剩的7名女生顶着炎炎烈日,走了40里路,翻越两座山来到延长县城照相馆照了这张相片,我们插队时是一个十分团结的大集体,个个都能吃苦耐劳,在艰苦的劳动和困难中一直很快乐!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照这张相片的确是为了纪念我们之间的情谊,这种情谊一直延续至今41年。去年到今年,六位姐姐都来家里看过我,不管后来的职位悬殊多大,只要大家在一起,仍然无拘无束,没有丝毫的距离感,有的只是欢乐、相互之间的关心、体贴和这个年代少有的亲切感。但我们一直没觉得自己美,看了幼民的这篇文章我才仔细回忆着,那时我们队里的姐姐们的确都很美!自己却都没有感觉到。
    队里先后有24个知青,十四男十女,一直没有分灶,知青之间没有一个谈恋爱的,后来也没有结合在一起的。
    延长县照相馆的照相技术还真不错,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这清晰、珍贵的镜头,41年过去,这张相片还是原始的,没修过,至今没褪色,我们自己照的好多相片都褪色了。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屹梁梁
  4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11918 积分:63498 威望:0 精华:27 注册:2009/8/10 21:04: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18 21:02:00 [只看该作者]

“照这张相片的确是为了纪念我们之间的情谊,这种情谊一直延续至今41年。去年到今年,六位姐姐都来家里看过我,不管后来的职位悬殊多大,只要大家在一起,仍然无拘无束,没有丝毫的距离感,有的只是欢乐、相互之间的关心、体贴和这个年代少有的亲切感。但我们一直没觉得自己美,看了幼民的这篇文章我才仔细回忆着,那时我们队里的姐姐们的确都很美!自己却都没有感觉到。”

 

“队里先后有24个知青,十四男十女,一直没有分灶,...”

 

羡慕!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友情!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26 19:51:00 [只看该作者]

【陕北记忆】— 陈幼民文集摘录

 走过十里铺
作者—陈幼民

 作于:2011年3月23日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这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就叫“三十里铺”,可在陕北,叫三十里铺的地方却不止绥德这一处。在延安、子长、清涧、米脂等县的周边,你都可以找到十、二十、三十、四十里铺的地名。我不知道这些村庄的距离是否恰好十里,反正行路倒也省心,到了一个村子就知道自己走了大概多远。与之相连的还有驿,如张村驿、文安驿、甘古驿等等。后来查了些资料,方知道这些地名竟源自遥远的明朝,是古代邮驿制度的遗痕。据史书记载,明代主要交通线每六十里设驿站,每十里设一铺,形成了比较发达的通讯交通网络,也养活了一大批靠此谋生的人。明末驿政日趋腐败,耗资巨大,崇祯皇帝为此焦虑,于是听从建议,裁撤了一大批驿站,却没有做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使得众多驿卒断了生路,纷纷投入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后来逼得崇祯在煤山自缢的大顺皇帝李自成,便是驿卒中的一员。

    我写这篇文章并非要考证历史,而是觉得,黄土高原上的漫漫长路,在眼见到的沟壑山梁之外,还有着更为沧桑的背景。黄烟起处,奔驰过传信的驿马,秋风萧瑟,也曾卷起闯王的旌旗。这一切,使得行路人的脚步多了一分沉重,离情别绪也添了些许的苍凉。四十年前,当我插队走在这条路上时,也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惆怅,首先是被这庞大的高原所呈现出的原始状态所震慑,那层层叠叠的山梁,裸露的土地,灰色的城镇和村庄。更由于要踏上秦的直道,路过杨六郎把守的关隘,孟姜女泪成的哭泉,人文初祖的山陵,宋代的古塔,明朝的驿站,使人产生错觉,不知是在走向古代还是今朝。

    在黄河航运发达的时候,陕北地区是货物向西运输的必经之地,从南到北形成了几条重要的商道,也曾有过商队络绎不绝,沿途村镇繁荣的景象。后来黄河航运逐渐衰落,到了清初,商路终于废弃,变成了林木丛生的荒山沟,据说八路军垦荒的南泥湾,历史上就曾是这样的商道。不知不觉中,这片高原被人遗忘了,交通的阻隔,使得它逐渐封闭起来,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历史在这里沉淀下来,把高原凝固成百年前的模样。尽管有过闹红的冲击,但尘埃过后,归于沉寂,人们依旧操着古语,唱着古调,用老镢掏地,用麻油灯照明。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人们在读这首民谣的时候,往往只记住了米脂的婆姨,孰不知,这也是陕北的一个路线图。几个相邻的县,几座古城,由一条路连着,北上直到榆林。我想这歌谣,应该是由行路的人唱出来的,否则,怎么能鲜明地概括出各地的特点。还有《走西口》《走绛州》《赶牲灵》《走三边》,都是赶脚人在路上唱出的歌。那时的交通,主要靠步行。在一步一步用脚丈量大地的时候,会生出许多的故事,有思念,有惆怅,有生离死别,也有离奇的艳遇,再由路人,传唱到沿途的每个村落,这一切,构成了陕北民间文化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如今陕北的交通大大的改善了,高速公路纵横南北东西,听说从西安到延安只需三个小时,而我们当年却要花两天的时间,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当我们在宽阔的大道上直奔目的地的时候,再不用十里十里地计算路程,不用一个弯一个弯地绕每一座山头,不会从路边的村庄穿过,不会再唱起脚夫们的歌。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便捷的交通会促进陕北地区经济的腾飞,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是值得庆幸的事。只不过我们到达目的地以后,有条件的话,再去走一走十里铺,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故事,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4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26 19:57:00 [只看该作者]

走过十里铺》文章评论摘录:

     用十里十里地计算路程,用一个弯一个弯地绕每一座山头,从路边的村庄穿过,并唱着脚夫们的歌,这些都是陕北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当这一切都被高速直达省略掉后,陕北还是期待中的陕北吗?想不通。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5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7/26 20:10:00 [只看该作者]

    我说实话,不知道自己期望里的陕北该是个什么样子,原来总是想,还是俄们当年插队的那个样子最好了。现在,细想想,还是不要了吧,也不该那样子呀。只要陕北永远地在陕北人民,以及我们这些热爱陕北的人心底,那些恒古、那些厚重、那些沧桑、那些历史的沉积,就将会永存!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6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陕北记忆】— 陈幼民文集摘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4 10:03:00 [只看该作者]

【陕北记忆】— 陈幼民文集摘录

 《怀念李光新》
作者—陈幼民

 作于:2010年7月15日

    2010年7月13日,我接到老友刘蕴秋的邮件,告知我李光新去世的消息,她说:“想到你是他的师弟,觉得应该通知你一声。”蕴秋还说:“光新虽已去,但我相信,他会活在不少人的心中。他的一生平凡短暂,却是充实而有意义。因为接触少,我在他的心目中,绝对算不上他的朋友,但我会始终记住他,他是一个好人,我会永远缅怀他。”

    其实在昨天,史玉纯已经用电话告诉了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当时我处在一个非常热闹的环境,可这个电话,却让我周身发凉。怎么可能呢,去年我们大修厂知青聚会时,光新从西安远道赶来,在一群已呈老态的同学中间,他依然显得那样年轻,充满着活力,和从前一样谈笑风生。想不到,偏偏是他,却先于我们而去,唉,天不假年,痛失英才,奈何?

    朋友们在第一时间通知我,是知道李光新是我的师哥,其实我们俩同岁,只不过他比我早进延安汽车修理厂两年,都在一个师傅门下,自然要以师哥称呼。

    1971年12月,我离开延长县,和众多知青一起,走进了延安汽车修理厂的大门,被分配到热处理车间。这是一个小小的班组,当时算上我,也就四个人。一个师傅,带三个徒弟,大徒弟便是李光新,他是从宜川来的北京知青。师傅李有财,是个非常老实本分的人,人称“老黄牛”,平时不多说话,就是说话,那声音也总是在嘴里喃喃着。他带徒弟,只是让你照着他的样子做,讲不出什么道理,实际上,热处理的许多门道,都是李光新教给我的。

    还有一个徒弟叫张素英,是个女知青,遇到热处理要三班倒的时候,师傅带着女徒弟上白班或中班,那大夜班就是李光新带着我上。算起来,我跟着他的时间,倒比师傅还要多。说实在话,我不是一个好工人,学技术脑子不灵光,手也笨,比如说用铁丝捆零件淬火,我费力巴拉地捆好一个,李光新的脚下已经摞了一堆。使我心存感激的是,他从没有笑话过我,而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教我。

    有一次上夜班起渗碳罐,由于车间狭小,烧得通红的铁罐起出来就放在身边,我在起吊另一个碳罐的时候,力量过猛,身子不由得向后倾,没留神一条腿挨到了铁罐上,裤脚顿时就起了火,当时我吓得有些发懵,李光新扑过来拉开我,奋力把我腿上的火扑灭。虽然没有被烧伤,但一条裤子算是报废了。我有些沮丧,认为自己实在是太笨了,但对光新的救助,却是铭刻在心。这事也就过去了,光新没再提起,厂里也没人知道,想是光新为了安抚我的情绪,从未向别人说过。

    我很羡慕光新,他只比我早进厂两年,可已经是热处理的技术骨干,什么活儿都能拿得起来,像刀具淬火这样高难度的任务,也都是由他来完成的。由高速合金钢制成的铣刀,需要进行氰化处理,将氰化钠放到坩埚里加热到八百多度,化成通红的溶液,把刀具放置其中,渗入碳和氮原子,然后在柴油里淬火。这个活儿,对时间和温度的把握尤为关键,稍有不慎,刀具就有可能报废。当时厂子里设备落后,没有检测仪器,所有这些,全靠李光新目测判断。若在外边的大厂,这肯定是高级技工的专利,可在我们厂,却被一个小徒工给拿下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眼花缭乱地看着他在炉前奔忙。我总认为,光新对于钻研工业技术是有天份的,平时他拿着“铁碳平衡图”看得津津有味,而我直到离厂,也没弄明白个子丑寅卯来。

    在大修厂几百号知青当中,光新是很突出的一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技术全面,踏实能干,还由于他的热情与活力。年轻时的光新具备了一个阳光男孩的全部特点,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很少见到愁眉不展的时候,在我印象中,他没有因私事和别人发生过争执。他在班组干的活最多,从没有在待遇上要求过什么。

    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下了班,总能看到他在球场上矫捷的身影。光新在体育方面是个多面手,排球、足球、羽毛球无所不能,是厂队的主力,他经常以一些精彩漂亮的动作获得满堂喝彩,凡是有他出场的比赛,围观的人就格外的多,欢呼和笑声也特别响亮。那时还是文革阶段,厂子里也讲“抓革命,促生产”,什么学习会讨论会不断,而每当这个时候,就不见了李光新的影子,他悄悄地躲在角落里抽烟,也从不发言。

    1973年,我考上了西安美院,可能在第二年,光新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我们都离开了延安。在学校工作了几年后,我调回了北京,而光新则一直留在交大。虽然曾经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彼此却失去了联系,直到三十多年以后的聚会上,我们才重新见面。由于他远在西安交大,所以近况朋友们都不太了解,只知道他已经是教授了。

    关于光新的去世,我们在北京的朋友们都知之不多,只听说他一日突然感觉很累,便躺下休息,谁知这一躺下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我们都在猜测原因,光新除了血压有些高,身体并无别的什么毛病,是因为天气太热,还是因为工作太忙,甚至想到了世界杯的比赛,因为光新是一个球迷。不管怎么说,斯人已去,朋友们在表示震惊和惋惜的同时,都在说着这样的话,希望我们活着的人珍惜生命,保重身体,凡事量力而行,认真地过好每一天。

    光新师兄,愿你一路走好。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7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4 10:15:00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neo_img_图一.jpg:

图一:热处理车间的师兄弟,中立者为李光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neo_img_图二.jpg:

图二:当年大修厂足球队的成员,前排右一为李光新  照片由何广忠提供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8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6 20:20:00 [只看该作者]

【陕北记忆】— 陈幼民文集摘录

 《找到的画像》
作者—陈幼民

 作于:2010年4月13日

    这里所说的画像并没有丢失,确切地说,是画像的主人找到了它。

    对于画画的人来说,速写是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所以速写本是随身必备的。我每次下乡,都要画大量的速写,记录生活的素材和自己的感受。速写本好存放,不像单幅画那样容易丢失。曾经的日子静静地躺在本子里,一旦翻开,便又重新活跃起来。

    前不久,我在中知网上写过一篇文章“遗失的画像”,讲述了我和山丹丹之间的一段关于画像的故事。其实,我在陕北不只为一位知青画过像,也记录了许多知青的故事。时间过去了几十年,有的画像遗失了,但有的画像却找到了主人。真是感谢互联网,使处在天涯海角的人不可思议地取得了联系。

    我和克明兄通信过程中,在他的邮箱上看到了几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好像我的速写本上有,回去一翻,果然找到了。那是一九七六年,我回陕北采风,住在河庄坪大队,小沟离着不远,听说有一位叫董燕的知青已经在这里待了八年。五月十三日,我到小沟去采访,画了他们的窑洞和几位知青的形象。由于时间紧迫,画得有些草率。这些素材,虽然在日后的创作中并没有用上,但作为那个时代的记录,还是能让人回忆起许多往事。

    我将几幅速写发给了克明,不料,事情很快就有了回音,而且还是来自遥远的德国慕尼黑,一位画像的主人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新年初始,我们中国的春节也近在咫尺了,收到北京王克明先生转来的插队时画像,异常兴奋,这真是一件稀有的、十分珍贵的礼物!

    看着画像上我胖乎乎的面颊,全神贯注地在看一本书,上身着中山装,那个年代除了草绿色军装,中山装就算得上很“酷”的时装了。画像未写年,只写了日月,真正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三日,距今已是三十四年了!可插队的往事并非如烟,而是像每时每刻都缠绕在我身边的一位“情人”,那样让人难以忘怀,那样爱入骨髓。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以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感到自豪,并用那个时代赋予我的精神力量激励着自己。

    十八岁,还差一个多月就十九了,多么令人向往的如花似玉的年龄啊!青春、活泼、甜美、幸福,好像用尽所有美丽的词汇都不过分。

    我把它印出来给我的朋友们看,并发给了我那时的延安插友,许多人的回执里充满同我一样的惊奇。有一位朋友更神了,他干脆就把我的画像和陈幼民画家的文章“蒙太奇”了一番,发在自己的博客里。

    画家陈幼民先生现在是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在这里我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后来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围绕着画像还有不少的故事呢!我是那朵用今天的时髦话说是“山寨版”的山丹丹。”

 

    画像里的主人公们并不是“老三届”,应该是我们弟弟妹妹辈儿的,他们受了兄长的影响,在我们已经纷纷离开陕北的时候,又自愿来延安插队。其中一位叫王什么的,还是我在部队体验生活时结交的朋友的弟弟。我陪他们爬了宝塔山,参加了他们的聚会。我至今仍记得他们向着延安城发出的热情呼喊,那一个个充满稚气的面容和饱含希望的目光。

    我那时已经离开农村,在西安美院上学,并开始对插队产生了一些看法,虽然这段经历是我宝贵的生活体验,但作为一场运动来说,其结局如何,实在难以预料。就像一个走出围城的人,望着这些兴高采烈进入围城的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我不能夸奖他们,因为这话从已经告别农村的人嘴里说出太过虚伪;我也不能说出我的疑惑,在他们初踏广阔天地时憧憬的心灵中洒下阴影。我只能真实地记录我看到的一切,并在心里祝愿这些充满着理想与热望的弟弟妹妹们,在今后的风雨中顺利成长。

    在激流中搏击的人只想着战胜风浪,而能够欣赏这一过程,并将其作为宝贵回忆的只能是到达彼岸的人。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我那年曾在南泥湾高红十那里住过半个月,并迎接了从南京来的插队知青,其中一个很俊朗的小伙子,为了给猪搂杏叶,从树上摔下来,造成了高位截瘫。他在西安住院时,我专程去看过他,这么多年过去了,想到此事,我还感到非常惋惜。

    所幸,我画中的主人公们,赢得了这一场考验,从他们给我的信中,依然能感受到乐观的生活态度,好像还能见到那青春的灿烂笑容,相信他们都过得不错。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49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建议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8 17:58:00 [只看该作者]

找到的画像》文章评论摘录:

 

    在激流中搏击的人只想着战胜风浪,而能够欣赏这一过程,并将其作为宝贵回忆的只能是到达彼岸的人。

 

    曾经的日子静静地躺在本子里,一旦翻开,便又重新活跃起来。

 

 


          十年窑洞已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百感交集,无语话凄凉。

       回首遥忆当年事,俱往矣,鬓已霜。


       去年八月返延乡,山变绿,土仍黄。

       知青好友,把酒叙衷肠。

       纵使百年应无悔,道珍重,保安康。


    我是董燕,我曾经在陈老师速写过的窑洞里住了10年。

    由衷感谢陈老师为我们这些老知青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幼民回复:2010-05-06 08:46:31

    一首江城子,无尽延水情。问董燕好。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越江
  50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五星会员 帖子:8193 积分:45814 威望:0 精华:19 注册:2008/9/27 15:28:00
【陕北记忆】— 陈幼民文集摘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8/10 20:16:00 [只看该作者]

【陕北记忆】— 陈幼民文集摘录

 《一九七六年在延安河庄坪小沟村画的知青生活速写》
作者—陈幼民

 作于:2010年4月9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越江:北京知青陕北老插  坛子里打酱油的。惟愿: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朋友们的欢乐之上。
 回到顶部
总数 1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