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二、风雨牧羊海
牧羊海(当地把湖都称为海子)是一个河套黄灌区因泄洪形成的湖,水量有北京龙潭湖大小。海子边上没有住家,只有牧民放的牛、马、羊,不时从这里走过。
我们承建的兵团房屋就在牧羊海的旁边,一砖到顶,砖木结构。十月份,我们去的时候,墙体部分还在砌筑中。我们没有什么技术,只能做和泥、递砖等小工的杂活儿。随着墙体和架板的的升高,递砖就越加困难。在架板下,你要把砖一块块的抛到五、六米高,才能让上面的师傅接住。一天下来,不要说胳膊有多疼,就是手掌都磨出许多水泡,甚至磨出了血。这个时候你不能喊疼,还要装出没事的样子,用破布包包继续工作。房屋封顶上大泥的活儿,也是小工子的苦活。首先要把土、草、水三者搅拌在一起,搅合均匀,就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恨不得脱下鞋,直接用脚搅拌,但在深秋时节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泥和好了,还要把这粘粘的泥巴用铁锨搬到房上。在房顶和地面之间的架板上放一个泥槽,通过两次传递,将泥搬上房顶。这个时候是非常要紧的,泥的用量很大,不能有半点耽搁。一次上泥下来,自己就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恨不能把心脏跳出来。工作的苦累是难以想象的,为了赶工期,工作时间也是难以想象的。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不用洗脸,在野滩里方便一下,就开始干活。等做饭的师傅做好了早饭,再回来吃饭。就这样,除了吃饭、方便,一直要干到晚上看不见了才收工,每天工作不少于十二小时。
劳动异常艰苦,但生活十分简单。早饭一般是糜子米饭,刚来时,还有从队里带来的茄子、土豆,做一些菜,算是丰盛之极了。后来因周围也没有人家卖菜,就只能干啃米饭了。中午一般是蒸馒头,一人一个,大约一斤二两一个,那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大馒头。晚上一般是吃汤面,面里除了有盐,出锅前呛一点油外,什么都没有,就这样也未必能吃饱。吃饭要排队,顺序到锅前盛面。为了能多吃一点,有人刚盛完就又站到队尾,边站队,边往嘴里划拉,一点不怕热面把嘴烫起燎泡。我们知青吃饭慢,总是吃不饱,刚吃一碗就没面了。后来我们吃面就改用了饭盆,第一次少盛,第二次打满,就能吃饱了。在工程期间,我们也打了两次牙祭。一次是从牧民手里买了一只羊,炖了一锅羊肉,每人一大碗,大约有三斤。我们几个知青一顿就干掉了。还有一次,附近的老乡家死了一头猪,被我们以低价买了回来,炖了一锅,大约人均一斤半肉。看着白花花的猪肉,没人说病猪长短,也不觉油腻,只有香味,我们也是一顿就报销了。艰苦的生活撑大了肚子,这一年我的体重居然突破了160斤,是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住的是用柳木椽子搭成的窝棚,面积不小,二十几个人都能挤在里面。窝棚中间有一人高,利于人们走动;两边低,正好躺下睡觉。四周用柳条靶子围挡,透风很好,只是夜里有些冷。棚子上面没有防雨材料,铺了一层土,只能遮挡一点风寒。一天下了一场大雨,工程无法进行,大家只好躲在棚子里避雨。谁知雨下得越来越大,棚子里面变成了一片泽国。大家没有去处,只好个人抱着自己的铺盖,蹲在铺位上祈祷老天,快快停雨,出太阳吧……。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使我们忘记了观看牧羊海的美丽景色。一天轮到我去捡牛粪,我才走近牧羊海,仔细看了一下她的容貌。牧羊海这是个放牧的好去处,经常有牛、羊从湖边走过,留下大量的牛羊粪。晾干的牛粪是十分好的柴火,易燃、火旺,我们每天做饭就用牛粪烧火,没有什么气味。但是捡牛粪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要辨别清楚那滩牛粪是干的,那摊是湿的,真要有一支慧眼。一开始下手就抓,往往摸一把稀屎,恶心的连饭都不想吃了。我边看风景边检牛粪,一会就捡了满满一小车。这一会儿自己感觉是最惬意的了。
经过两、三多月的苦战,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全部建筑工程。看着自己盖起的房屋,想着这些日子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心里一阵阵酸楚、一阵阵甜蜜。是痛苦多,还是骄傲多,谁也说不清楚?生产队的大车来接我们了,我们告别了平地建起的砖瓦房,告别了这本没有人烟的牧羊海,想着这房屋即将迎来的新主人,我想我们该换班了。尽管这里依然艰苦,但目前他们绝没有我们那样艰难。兵团战友们,看你们的了。
正是:弄瓦搬砖做小工,牧羊湖畔探人生。
梳风沐雨劳心智,滴汗成金筑内功。
2012-6-11